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一个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民族,一个有丰富史学遗产的民族,历史教育对构建国民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有极其重大的影响。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认清国家、民族的过去,更好地创造未来;通过历史教育丰富人们治世安邦的智慧。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学做人。
[关键词]历史教育 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一个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民族,一个有丰富史学遗产的民族,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而丰富的资源为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一项重大的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在多种教育活动中,历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历史学能够提供系统的历史知识、鲜明的历史观点、深刻的历史经验、丰富的历史智慧。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其期望、激情、智慧与勇气,都与历史的启迪分不开。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教育具有建构理想的功能,它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人们、为后世提供有持久魅力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对建设理想社会和培养理想人格起促进作用。
在我国,儒道两家之所以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就是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有吸引力、有合理性的。儒家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亲子之爱要求每个人在家里要孝;同胞之爱要求每个人在家里要悌。孝用于君臣关系,于是有忠;悌用于常人关系于是有友,规定这些关系的具体规则就是礼。因此,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人际关系,便构成了儒家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与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人伦关系,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做一个“君子”,才能建立合乎儒家理想的社会。要治理天下、国家,就要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对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的认识。所以《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以道德而不是以法律为凝聚力、为纽带的社会。儒家理想人生是受实践理想支配而不是受盲目情欲支配的人生。当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道德的内容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它片面地强调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而忽视了意志自由,导致了许多历史悲剧。但儒家的“大同理想”即使对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也有强烈的吸引力。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鼓舞了无数古代义士和革命家。与儒家相反,道家的社会理想既不是由法律维系的,也不是由道德维系的,而是由人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情感维系的。与此相应道家人生理想是逍遥自在、返朴归真。这种社会理想带有浓厚的蒙昧主义色彩,人生理想的调子是相当消极的。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抗争封建专制、寻求人格自由的精神资源。儒道两家所构建的理想使许多中国士大夫在政治伦理关系上通常讲“孔孟之道”,在个人生活上则讲老庄禅宗,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或在得志显达时讲求社会责任,在失意贫困时讲个人自由。由此可见,历史教育到构建个人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由于其社会成员构成的复杂性,历史教育也应该是多层面、立体化的结构模式,而不是强调某种单一的历史教育模式,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因此,历史教育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认清国家、民族的过去,更好地创造未来。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漫长的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深刻的。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则是历史意识中最重要的。具备了这种意识,一个人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我国历史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浓厚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说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因此,以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自己、改造社会、建设国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民族精神,这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次,通过历史教育丰富人们治世安邦的智慧。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总结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鉴其成功,避其失误。所谓“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司马光)都道出了历史教育最本质的方面。这种认识较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又升华了一层,强调人们从历史中不但要吸取营养以修身,更重要的就是吸取营养以治世,要把修身治世统一起来,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上这方面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遍览群书,其中的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求贤若渴、锐意改革等,都在不断启发着我们后人的治世才能。一个善于接受历史教育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的人,才能在“治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学做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塑造,是从很小时候就开始的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古人云:“多识前言往事,以蓄其德”(《易.大蓄.象》),这说明观照前人言行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德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优秀思想至今依然是净化人们灵魂、催人奋进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更应继承这份优秀遗产,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正如邓小平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和亲身体验中深刻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 广东东莞)
[关键词]历史教育 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一个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民族,一个有丰富史学遗产的民族,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而丰富的资源为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一项重大的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在多种教育活动中,历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历史学能够提供系统的历史知识、鲜明的历史观点、深刻的历史经验、丰富的历史智慧。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其期望、激情、智慧与勇气,都与历史的启迪分不开。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教育具有建构理想的功能,它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人们、为后世提供有持久魅力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对建设理想社会和培养理想人格起促进作用。
在我国,儒道两家之所以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就是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有吸引力、有合理性的。儒家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亲子之爱要求每个人在家里要孝;同胞之爱要求每个人在家里要悌。孝用于君臣关系,于是有忠;悌用于常人关系于是有友,规定这些关系的具体规则就是礼。因此,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人际关系,便构成了儒家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与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人伦关系,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做一个“君子”,才能建立合乎儒家理想的社会。要治理天下、国家,就要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对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的认识。所以《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理想的社会是以道德而不是以法律为凝聚力、为纽带的社会。儒家理想人生是受实践理想支配而不是受盲目情欲支配的人生。当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道德的内容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它片面地强调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而忽视了意志自由,导致了许多历史悲剧。但儒家的“大同理想”即使对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也有强烈的吸引力。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鼓舞了无数古代义士和革命家。与儒家相反,道家的社会理想既不是由法律维系的,也不是由道德维系的,而是由人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情感维系的。与此相应道家人生理想是逍遥自在、返朴归真。这种社会理想带有浓厚的蒙昧主义色彩,人生理想的调子是相当消极的。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抗争封建专制、寻求人格自由的精神资源。儒道两家所构建的理想使许多中国士大夫在政治伦理关系上通常讲“孔孟之道”,在个人生活上则讲老庄禅宗,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或在得志显达时讲求社会责任,在失意贫困时讲个人自由。由此可见,历史教育到构建个人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由于其社会成员构成的复杂性,历史教育也应该是多层面、立体化的结构模式,而不是强调某种单一的历史教育模式,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因此,历史教育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认清国家、民族的过去,更好地创造未来。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漫长的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深刻的。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则是历史意识中最重要的。具备了这种意识,一个人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我国历史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浓厚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说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因此,以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自己、改造社会、建设国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民族精神,这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次,通过历史教育丰富人们治世安邦的智慧。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总结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鉴其成功,避其失误。所谓“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司马光)都道出了历史教育最本质的方面。这种认识较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又升华了一层,强调人们从历史中不但要吸取营养以修身,更重要的就是吸取营养以治世,要把修身治世统一起来,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上这方面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遍览群书,其中的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求贤若渴、锐意改革等,都在不断启发着我们后人的治世才能。一个善于接受历史教育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的人,才能在“治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学做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塑造,是从很小时候就开始的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古人云:“多识前言往事,以蓄其德”(《易.大蓄.象》),这说明观照前人言行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德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优秀思想至今依然是净化人们灵魂、催人奋进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更应继承这份优秀遗产,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正如邓小平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和亲身体验中深刻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 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