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脚步,关注人才国际化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开始。但伴随探险家的冒险、摸索而来的,不仅仅是各大洲之间的交流开始密切起来,还有更加疯狂的掠夺与杀戮。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性的严重缺失,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非西方文明或是被动或是主动地进行变革,逐渐汇入现代化潮流。
  一、全球化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利益博弈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由于狭隘民族主义、霸权沙文主义和极端军国主义的存在与猖狂,二战几乎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损失。下半叶又长期被冷战的阴霾所笼罩,国家利益的争夺、意识形态的不同等都加重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更使世界几乎时刻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危险之中。
  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进入21世纪后的世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冲突的根源由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变为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排斥,人类社会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尤其在美国“9·11”事件之后这种威胁不断加剧。可以说,全球恐怖主义已经进入3.0时代,开始出现强烈的国际化倾向,活动范围扩大,从西欧、中东、拉美三大热点地区向全球各地区和国家蔓延,打击目标的扩大和恐怖手段的多样让一个又一个受袭城市和国家深陷血流和惊恐之中。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缘起
  正如前文所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产生的冲突,已经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长期的威胁,但在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文化有其产生的合理背景与发展沿革,要避免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排斥、歧视、仇外等情绪,就必须普及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历史的、语言的、习俗的,当然也包括对所处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历史的总体把握,广泛、深入、客观地进行认识。从认识到理解,在认识、理解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互相尊重、宽容不同文化的存在;在尊重、宽容的基础上,沟通、交流,促进和平共处、协调合作,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频繁发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前言所言,“战争既发动于人心,故和平之堡垒须建筑于人心”。因此,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大力倡导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三、时代发展对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
  “没有历史,理解便不可能,因为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历史使理解得以可能”。客观的历史课用真实的方法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的存在,从而在认识的基础上,接受差异,承认差异,理解、尊重这些不同文化底蕴在同一个地球中的共存。在今年3月刚刚向社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第三条的“国际理解”,明确写明了中国学生发展应具有全球视野、尊重差异,即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这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的课程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不谋而合。而青少年是国际理解意识教育的重点人群,尤其是处于13-16岁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加上年龄特点和认知局限,他们最易受到不宽容、种族歧视和仇外情绪等的煽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意识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因此,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在,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因此,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而从什么角度设计问题、设计什么层次的问题,教师必须要以史学阅读为前提。  一、史学阅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你们认为地理课、思想品德课好学吗?”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好学,记的内容太多,有很多知识不好理解要靠死记。”甚至很多被视为很优秀的学生,却把网吧视为快乐的天堂。学生能否快乐地学习,课堂教学形式很重要。课堂教学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以一节课为例,分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节课上的是《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听这个老师讲,当时不是讲公开课,也没有作充分
要实现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校本课程,地理野外考察、调查、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虽然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阵地。而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学以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散,这就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知识网络构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所谓的知识网络构建,并不是给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将知识点联系成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以“产
“生活与消费”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高考中的重点,在每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为百分之百。本文就“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一、知识构架  二、考纲要求  在《2016年高考大纲(政治)》中对于“生活与消费”这一模块,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有“了解”和“理解”两种要求。其中“了解”的要求相对较低,“理解”的要求相对较高。  了
历史教学的视角很多,作为一门人文基础的学科,历史以其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影响着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注意到,思想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对初中教学意味着什么呢?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鉴古知今,因此鉴古知今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视角之一。本文试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内容。从一般教学要求上来
我县教育局提出了让学引思的教改理念和模式,要求我们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除了智力因素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地理学习久而不厌,学生乐学、好学、轻松学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领导、拓展合
最近随堂听了几节常规历史课,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老师按教材一讲到底,学生主要是听和记笔记,老师偶有提问,也都是无效提问,学生并不需要调动知识、思维去分析运用。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核心素养也早已渗透在全国卷试题,这样的课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让高中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二是通过新课程培养高中生对地理的深厚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的热爱。简言之,就是将高中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这恰好就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对于每个地理教育者而言并不陌生,但如何借新课程之力,以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为基础
歷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经教育部2013年审查通过,集中反映了基础教育教科书研究与实验的成果。  2018年6月印发并投入使用的该教科书第2版,较第1版有了较多的改进。笔者对这两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发现变化之处,思考变化原因,为施教策略的调整提供思考支点,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多元一体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