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以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并比较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与古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不同之处。随后探讨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社会阶级时所使用的方法,并讨论新马克思主义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阶级方法论启示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埃里克·奥林·赖特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赖特一直在完善和修正他对古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构,并致力于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类型学以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经验研究。他的阶级分析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赖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即阶级是由生产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同时他赞同马克思的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剥削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除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因素以外(他称此为资本资产),他又发展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类方法,提出另外两个造成剥削的因素: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赖特依据J.罗埃默的理论论述,把剥削“作为构画阶级结构分析综合框架的总的基础” 。赖特给剥削下的定义是: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赖特认为,资本家通过他们对生产资料——也就是资本资产的占有可以剥削工人,与此同时,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因而,赖特所设想的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 。
赖特是是如何解释着三种结构的呢?基于资本资产(生产资料)所形成的阶级是马克思最有名的观点之一。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资本是一种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占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人与不占有生产要素的人就会分化为两个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次,赖特是这样来解释组织资产的:“组织生产过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源,它区别于劳动力的使用消耗,也区别于生产资料的使用以及生产者拥有的技术。“组织——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者之间的协调合作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资源。”他进一步解释:“组织资产这一概念与权威和等级的问题紧密相关。资产是组织。使用这种资产的活动是对复杂的劳动技术分工做协调决策。这种资产的分配是不平等的,有些职位控制着比其它职位多得多的这种资产,从而,与这种资产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就采取了等级化的权威形式。然而,权威并非资产,组织才是资产,只是资产是通过权威的等级体系来进行控制的” 。对组织资产的有效控制是剥削的基础。不过,赖特声称技术资产是剥削的基础的说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自己也没有解释清楚有技术资产的人是如何剥削没有技术资产的人。
通过区分这三种剥削类型并把这三种类型加以融合,赖特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类理论。赖特的这一新的阶级分类理论既坚持了古典马克思主义有关剥削的理论以及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不占有者的两分法,同时也反映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关系。
二、新马克思主义与古典马克思主义在阶级分析法上的创新
与1919世纪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社会相比,21世纪的社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变。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与马克思当年的预言相反,阶级系统并没有进一步两极分化,而是似乎分化为更多的部分。原有的划分界线不那么突出了,而新的分割界线在出现。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古典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首先,赖特对一系列的阶级分析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定义,这正是马克思当年没有做的工作。同时,他还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修正了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赖特区分了阶级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class structure and class formation)。赖特就区分出了两种不同层次的阶级分析:一种是强调阶级结构的分析,另一种是强调阶级形成的分析。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论家由此证明马克思所分析的阶级结构并不存在,他们指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最基本的方面就走错了方向。赖特把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加以区分,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阶级结构确实存在,但并不必然导致阶级形成,也就是说,阶级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形成广泛的阶级联盟和爆发大规模的阶级冲突。
其次,在阶级划分的标准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提到了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将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是很明显,这种划分方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因此,赖特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料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另外,赖特提出的剥削根源于关键性生产资产的垄断化的观点,类似于帕金发展的韦伯的一个概念: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Parkin 1979)。赖特自己也承认,“他(帕金)和我都强调把对资源的有效控制作为阶级关系的物质基础”。
赖特阶级理论的这一发展倾向受到新韦伯派阶级理论家的欢迎。但与此同时,赖特又因这种向韦伯派靠拢的理论修正方向而遭到其他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批评。赖特本人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可怀疑的。尽管赖特的理论吸收了很多新韦伯学派的理论,但是因为他坚持马克思原有的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阶级划分这个观点,所以赖特的理论仍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阶级分析法。
三、《资本论》中方法的应用及对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诸如系统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马克思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帮助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研究方法,对于我国现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来说也有很多启示意义。
首先是要明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个概念。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也就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通过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步骤,将社会中的矛盾用比较明确的语言表示出来,确定出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界定了概念,才能就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避免出现基本错误。马克思就是这么细致的解剖资本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赖特是这么做的,而政治经济学也应该运用系统抽象法,明确其当前研究范畴中的各个概念,才能继续新理论的研究。刘永佶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完善、转化等环节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是明显的,探讨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当我们对系统抽象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规定以后,集中探讨概念运动也就成为逻辑的必然。”
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史上,曾经出现过很严重的教条主义,直到现在也在继续影响着很多人。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矛盾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以社会科学为研究目标的工作者,只有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不断解释新的现象。总而言之,就像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样,《资本论》与马克思只能是我们研究的起点,而绝不能是我们研究的终点。
参考书目文献:
[1、][美]赖特.阶级[ 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德]马克思.资本论[ 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 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以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并比较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与古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不同之处。随后探讨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社会阶级时所使用的方法,并讨论新马克思主义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阶级方法论启示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埃里克·奥林·赖特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赖特一直在完善和修正他对古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构,并致力于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类型学以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经验研究。他的阶级分析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赖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即阶级是由生产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来决定的。同时他赞同马克思的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剥削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除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因素以外(他称此为资本资产),他又发展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类方法,提出另外两个造成剥削的因素: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赖特依据J.罗埃默的理论论述,把剥削“作为构画阶级结构分析综合框架的总的基础” 。赖特给剥削下的定义是: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赖特认为,资本家通过他们对生产资料——也就是资本资产的占有可以剥削工人,与此同时,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因而,赖特所设想的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 。
赖特是是如何解释着三种结构的呢?基于资本资产(生产资料)所形成的阶级是马克思最有名的观点之一。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资本是一种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占有这些生产要素的人与不占有生产要素的人就会分化为两个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次,赖特是这样来解释组织资产的:“组织生产过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源,它区别于劳动力的使用消耗,也区别于生产资料的使用以及生产者拥有的技术。“组织——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者之间的协调合作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资源。”他进一步解释:“组织资产这一概念与权威和等级的问题紧密相关。资产是组织。使用这种资产的活动是对复杂的劳动技术分工做协调决策。这种资产的分配是不平等的,有些职位控制着比其它职位多得多的这种资产,从而,与这种资产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就采取了等级化的权威形式。然而,权威并非资产,组织才是资产,只是资产是通过权威的等级体系来进行控制的” 。对组织资产的有效控制是剥削的基础。不过,赖特声称技术资产是剥削的基础的说法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他自己也没有解释清楚有技术资产的人是如何剥削没有技术资产的人。
通过区分这三种剥削类型并把这三种类型加以融合,赖特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类理论。赖特的这一新的阶级分类理论既坚持了古典马克思主义有关剥削的理论以及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不占有者的两分法,同时也反映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关系。
二、新马克思主义与古典马克思主义在阶级分析法上的创新
与1919世纪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社会相比,21世纪的社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变。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与马克思当年的预言相反,阶级系统并没有进一步两极分化,而是似乎分化为更多的部分。原有的划分界线不那么突出了,而新的分割界线在出现。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古典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首先,赖特对一系列的阶级分析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定义,这正是马克思当年没有做的工作。同时,他还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修正了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赖特区分了阶级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class structure and class formation)。赖特就区分出了两种不同层次的阶级分析:一种是强调阶级结构的分析,另一种是强调阶级形成的分析。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论家由此证明马克思所分析的阶级结构并不存在,他们指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最基本的方面就走错了方向。赖特把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加以区分,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阶级结构确实存在,但并不必然导致阶级形成,也就是说,阶级结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形成广泛的阶级联盟和爆发大规模的阶级冲突。
其次,在阶级划分的标准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提到了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将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是很明显,这种划分方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因此,赖特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料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另外,赖特提出的剥削根源于关键性生产资产的垄断化的观点,类似于帕金发展的韦伯的一个概念:社会封闭(social closure, Parkin 1979)。赖特自己也承认,“他(帕金)和我都强调把对资源的有效控制作为阶级关系的物质基础”。
赖特阶级理论的这一发展倾向受到新韦伯派阶级理论家的欢迎。但与此同时,赖特又因这种向韦伯派靠拢的理论修正方向而遭到其他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批评。赖特本人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可怀疑的。尽管赖特的理论吸收了很多新韦伯学派的理论,但是因为他坚持马克思原有的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阶级划分这个观点,所以赖特的理论仍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阶级分析法。
三、《资本论》中方法的应用及对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诸如系统抽象法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马克思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帮助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研究方法,对于我国现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来说也有很多启示意义。
首先是要明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个概念。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也就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通过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步骤,将社会中的矛盾用比较明确的语言表示出来,确定出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界定了概念,才能就研究对象深入研究,避免出现基本错误。马克思就是这么细致的解剖资本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赖特是这么做的,而政治经济学也应该运用系统抽象法,明确其当前研究范畴中的各个概念,才能继续新理论的研究。刘永佶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完善、转化等环节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是明显的,探讨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是理解政治经济学、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当我们对系统抽象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规定以后,集中探讨概念运动也就成为逻辑的必然。”
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史上,曾经出现过很严重的教条主义,直到现在也在继续影响着很多人。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矛盾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以社会科学为研究目标的工作者,只有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不断解释新的现象。总而言之,就像赖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样,《资本论》与马克思只能是我们研究的起点,而绝不能是我们研究的终点。
参考书目文献:
[1、][美]赖特.阶级[ 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德]马克思.资本论[ 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 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