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月见面:5次
累计时长:47小时
花费:738元,
爽约:3次
迟到:2次
吵架:11次
冷战:2.5天
看电影:1次
谈话:1079句其中1078句无效
预计下次吵架时间:2天后
当亚君拿到我列出的恋爱大数据,惊讶得目瞪口呆。
“你,你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他一把夺过单子上下打量着,“等等,为什么1078句无效?”
“因为这个月,你只说过一句我爱你。”
亚君是个IT男,每天都和这些大数据打交道,分析解决后台系统程序里的各种bug,而我,每天都在和那些铺天盖地的阿拉伯数字拔河,赢了亚君来接我下班,输了他在公司加班。
可是现在,我们的爱情也出现了恶性bug,随时面临着程序闪退、服务器断开、甚至整个系统瘫痪死机,因为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上个月,他平均下班时间是8点25分,有两个周末都全天加班。因为工作繁重,他的课余生活简直就像个老年人,看个电影能从片头曲睡到片尾曲,逛街最多坚持两个小时,吃饭就找各种粥店,他说平时加班总错过饭点,除了喝粥,吃什么胃都不舒服。
我也知道他的辛苦,心疼他的付出,但最近他的话越来越少,打电话就像打游击一样,总怕忙碌的同事看到了影响不好。我和他吵过几次,最多能改善三天,之后又原形毕露,故态复萌。
我知道如果不爱了,忙是分手最体面的理由。每次问他还爱不爱我,他都一脸疲惫地让我别闹。我心里盘算,也许可以借助科学数据自己分析出他到底还爱不爱我。于是从9月1号0点0分开始,我偷偷地在Excel上创建了一个新表格,每日汇总更新,统计分析,终于得出了我和亚君本月的恋爱大数据。
在他最熟悉的数字面前,亚君满心委屈又无力辩驳。所有的解释在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亚君看我如黑云压顶般有备而来,顿时没了底,蔫蔫地窝在沙发上,眼里闪烁着慌乱。
“那最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亚君弱弱地问。
是啊,我到底想干什么呢?这么费心地统计出各项数据真的就可以算出他爱我还是不爱我吗?我轰轰烈烈地开了头,此刻却不知道如何收尾。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你不够爱我。”我虚张声势地下了结论,可心里隐隐觉得不安,这样说,对亚君真的公平吗?
我知道他是个勤勉努力的五好青年,为了能在北京扎下根,他从大四就开始到处打工,积累经验。毕了业,从几千人里杀出重围,如愿进了国内最知名的门户网站。二十多岁打拼事业的男生就像个搬砖工人,抱着砖就抱不了你,抱了你就搬不了砖。爱情和面包有时可以兼得,但是时间永远不可能叠加。加班就陪不了我,陪我就不能加班。
当这些道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时候,我非常能够理解,也深表同情,但当亚君第三次因为产品测试上线而放我鸽子,我觉得我的忍耐已经冲破了极限。其實在开始创建这个表格的时候,我就知道以当时我俩的状态,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但最起码我想知道细碎的生活究竟可不可以量化,或者说数据对爱情是否真的具有指导意义。
此刻,亚君显得极为局促,他先是难以置信,后来就默不作声。等了很久,他才鼓起勇气拉着我说:“米粒,我知道,你为了我受了不少委屈,可我真的很爱你,越是爱,越想给你最好的未来。谢谢你的大数据,虽然简单,但它一目了然,让我明白了爱情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栖身在一茶一饭。没有了那些点滴付出,朝夕相伴,爱就只是一句空话。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应该如何相爱。”
腼腆木讷的亚君从没有说过这么走心的话,我鼻头一酸,一大滴泪涌了出来。“你说话算话吗?”
“算,绝对算。不然这样,这个月,我来统计咱俩的恋爱大数据。”亚君捧起我的脸,信心满满地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亚君依旧很忙,可我还是看到了他的改变。
再忙,中午的时候,也会温柔地提醒我记得好好吃饭。
无论加班多晚,回到宿舍,都会陪我聊一会视频,说些甜蜜的家长里短。
睡觉前,一定叮嘱我关好门窗,祝我晚安好梦。
上周末,我们约好了看8点的电影,但部门临时有事,亚君没能按时下班,他急得打来电话连连道歉。我不知道心里是生气还是心疼,没说几句就挂断了。快到11点的时候,他发来短信问我睡了吗,如果没睡,就到阳台上来一下。我一头雾水地从被窝里爬了出来,披上衣服推开阳台的门。此刻,一弯新月几点疏星,亚君正开着手机,在树下冲我使劲地挥舞,微弱的亮光在空中划出几条光圈。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说:“你等我,我这就下去。”
亚君说:“不了,天凉了,别感冒了。我这就坐末班车回宿舍休息了,只想赶过来看你一眼。来,你把手机调亮一点,让我看看你。”
深秋的午夜,凉气透骨。两撮小小的亮光在黑暗里遥相呼应。风再大,心也是暖的。亚君依旧很忙,但忙,并没有让他减少对我的牵挂,省略那些温暖的爱的表达。因为我相信,这些恋爱里的小确幸只是想提醒我们,在努力奔跑的日子里,再忙再累,相爱的人也不要松开彼此的手。
这月的恋爱大数据终于在月底新鲜出炉了,是亚君的杰作。
见面:9次
拥抱:21次
亲吻:15次
通话:23次
共计:1016分钟
微信:158条
视频:30次
求婚:1次
预计相爱:一生一世
(杨丽摘自“简书”)
累计时长:47小时
花费:738元,
爽约:3次
迟到:2次
吵架:11次
冷战:2.5天
看电影:1次
谈话:1079句其中1078句无效
预计下次吵架时间:2天后
当亚君拿到我列出的恋爱大数据,惊讶得目瞪口呆。
“你,你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他一把夺过单子上下打量着,“等等,为什么1078句无效?”
“因为这个月,你只说过一句我爱你。”
亚君是个IT男,每天都和这些大数据打交道,分析解决后台系统程序里的各种bug,而我,每天都在和那些铺天盖地的阿拉伯数字拔河,赢了亚君来接我下班,输了他在公司加班。
可是现在,我们的爱情也出现了恶性bug,随时面临着程序闪退、服务器断开、甚至整个系统瘫痪死机,因为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上个月,他平均下班时间是8点25分,有两个周末都全天加班。因为工作繁重,他的课余生活简直就像个老年人,看个电影能从片头曲睡到片尾曲,逛街最多坚持两个小时,吃饭就找各种粥店,他说平时加班总错过饭点,除了喝粥,吃什么胃都不舒服。
我也知道他的辛苦,心疼他的付出,但最近他的话越来越少,打电话就像打游击一样,总怕忙碌的同事看到了影响不好。我和他吵过几次,最多能改善三天,之后又原形毕露,故态复萌。
我知道如果不爱了,忙是分手最体面的理由。每次问他还爱不爱我,他都一脸疲惫地让我别闹。我心里盘算,也许可以借助科学数据自己分析出他到底还爱不爱我。于是从9月1号0点0分开始,我偷偷地在Excel上创建了一个新表格,每日汇总更新,统计分析,终于得出了我和亚君本月的恋爱大数据。
在他最熟悉的数字面前,亚君满心委屈又无力辩驳。所有的解释在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亚君看我如黑云压顶般有备而来,顿时没了底,蔫蔫地窝在沙发上,眼里闪烁着慌乱。
“那最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亚君弱弱地问。
是啊,我到底想干什么呢?这么费心地统计出各项数据真的就可以算出他爱我还是不爱我吗?我轰轰烈烈地开了头,此刻却不知道如何收尾。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你不够爱我。”我虚张声势地下了结论,可心里隐隐觉得不安,这样说,对亚君真的公平吗?
我知道他是个勤勉努力的五好青年,为了能在北京扎下根,他从大四就开始到处打工,积累经验。毕了业,从几千人里杀出重围,如愿进了国内最知名的门户网站。二十多岁打拼事业的男生就像个搬砖工人,抱着砖就抱不了你,抱了你就搬不了砖。爱情和面包有时可以兼得,但是时间永远不可能叠加。加班就陪不了我,陪我就不能加班。
当这些道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时候,我非常能够理解,也深表同情,但当亚君第三次因为产品测试上线而放我鸽子,我觉得我的忍耐已经冲破了极限。其實在开始创建这个表格的时候,我就知道以当时我俩的状态,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但最起码我想知道细碎的生活究竟可不可以量化,或者说数据对爱情是否真的具有指导意义。
此刻,亚君显得极为局促,他先是难以置信,后来就默不作声。等了很久,他才鼓起勇气拉着我说:“米粒,我知道,你为了我受了不少委屈,可我真的很爱你,越是爱,越想给你最好的未来。谢谢你的大数据,虽然简单,但它一目了然,让我明白了爱情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栖身在一茶一饭。没有了那些点滴付出,朝夕相伴,爱就只是一句空话。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应该如何相爱。”
腼腆木讷的亚君从没有说过这么走心的话,我鼻头一酸,一大滴泪涌了出来。“你说话算话吗?”
“算,绝对算。不然这样,这个月,我来统计咱俩的恋爱大数据。”亚君捧起我的脸,信心满满地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亚君依旧很忙,可我还是看到了他的改变。
再忙,中午的时候,也会温柔地提醒我记得好好吃饭。
无论加班多晚,回到宿舍,都会陪我聊一会视频,说些甜蜜的家长里短。
睡觉前,一定叮嘱我关好门窗,祝我晚安好梦。
上周末,我们约好了看8点的电影,但部门临时有事,亚君没能按时下班,他急得打来电话连连道歉。我不知道心里是生气还是心疼,没说几句就挂断了。快到11点的时候,他发来短信问我睡了吗,如果没睡,就到阳台上来一下。我一头雾水地从被窝里爬了出来,披上衣服推开阳台的门。此刻,一弯新月几点疏星,亚君正开着手机,在树下冲我使劲地挥舞,微弱的亮光在空中划出几条光圈。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说:“你等我,我这就下去。”
亚君说:“不了,天凉了,别感冒了。我这就坐末班车回宿舍休息了,只想赶过来看你一眼。来,你把手机调亮一点,让我看看你。”
深秋的午夜,凉气透骨。两撮小小的亮光在黑暗里遥相呼应。风再大,心也是暖的。亚君依旧很忙,但忙,并没有让他减少对我的牵挂,省略那些温暖的爱的表达。因为我相信,这些恋爱里的小确幸只是想提醒我们,在努力奔跑的日子里,再忙再累,相爱的人也不要松开彼此的手。
这月的恋爱大数据终于在月底新鲜出炉了,是亚君的杰作。
见面:9次
拥抱:21次
亲吻:15次
通话:23次
共计:1016分钟
微信:158条
视频:30次
求婚:1次
预计相爱:一生一世
(杨丽摘自“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