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作文教学的多维空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心而论,每年高考的作文备考,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认真组织了复习,训练量之大,训练频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但只要我们深刻反思,就会发现我们的作文备考还没有真正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更有甚者,我们的作文教学说是以训练(写了改、改了发)为主线,实则以训练为“专线”,没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构建。这个系统工程应该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追求训练与实效性的统一,追求人文熏陶审美教育与作文教学的统一,建立一种立体式作文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我们要开辟作文教学的多维空间。
  维度一: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掘全新的审题视野。
  
  一、200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审题抽样调查。
  
  1、奇怪的文题现象。
  (1)以“母语”为题,(2)以“语言”为题,(3)以“母爱”为题,(4)以“母亲的话”为题,(5)以材料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为题。“论母语”“谈母语”“热爱母语”“勿忘母语”“母语之根”“我们的母语”等干涩的文题随时可见。即使优秀作文“母语失落症猛如虎”这个文题也与文章本身不协调,在文题上出彩的文章就更少了。
  (2)奇怪的文章现象。
  综观自己评判过的作文,发现真正动脑筋审过题再写的文章很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展开材料型,(2)重组材料型,(3)联系教材型,(4)罗列古代名人名作型,(5)纯粹批判英语泛滥等。这些文章基本上属于宿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感悟无关,没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冷静思考,更谈不上展示这种思想认识形成的过程。
  3、考生审题失误的形式。
  (1)没有将母语与语言区分开来。(2)将母语理解为母亲的话。(3)不扣母语,单写交流与文化传承。(4)把母语领会成一种文化精神。(5)把母语领会成“手语”“心语”等独特的语言。(6)无视材料,写与“母语”毫不相干的内容。
  其主要原因如下:(1)考生的审题意识不强,没有深入细致地阅读、品味所给的材料。(2)审题过程中,对材料整体意蕴的把握不够,触及个别词句就草率下手或断章取义。(3)不注重从材料中提取明示信息,更不注重在材料中挖掘暗示信息。(4)生活面狭窄,头脑中积淀的关于母语的材料和体验太少,一时不能跟作文材料形成鲜活的呼应与关联。这些问题基本上反映了学生审题的缺陷,但我认为这些缺陷归根结底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将审题真正地做实做好。
  
  二、多层次多角度开掘学生的审题视野。
  
  作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要将引导学生审题的工作做实做好,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建立明确的审题路径。
  例如:对“文化偶像”这个话题的审题路径:
  1、词典意义。
  (1)偶像:用泥土或木头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现在指人们崇拜或盲目崇拜的对象。
  (2)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名词:仰绍文化、龙山文化等;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文化偶像:精神创造方面崇拜的偶像。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切入的渠道应为:(1)对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领域中有突出成就或独立人格的人崇拜景仰。(2)盲目崇拜文化名人。
  2、探究话题的深层意义,确立文章主题。
  (1)崇拜的偶像是谁?——对象明确。例如:司马迁、鲁迅、诺贝尔、小泽征尔、凡高等。
  (2)为什么崇拜?——偶像的人格魅力与作者的精神涵养。这是告诉我们对崇拜“文化偶像”的原因的探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文化偶像”的人格魅力,它包含文化偶像的精神品质以及它对时代精神的导向、对人类的贡献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成果的感染力等。二是作者自身的精神涵养,它包括作者的精神追求与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类思想与精神的关注、对时代生活的洞察以及艺术鉴赏的趣味。此外,还要关注整个社会背景,比如许多人精神委顿,需要精神的激活与牵引;文化失落,需要唤醒人类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3)探究怎样崇拜的问题——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正面论述可以从学习品质、提高精神、完善自我的角度入手,反面论述可以从盲目崇拜、表象模仿、迷失自我、虚拟人生的角度入手。
  3、拓展联想,确立话题关涉的材料范围。
  (1)偶像的人格魅力:屈原的爱国精神、贝多芬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凡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等。
  (2)偶像牵引的时代精神:为民族呐喊的鲁迅、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追求民主自由精神的普希金、国难当头不折不弯的闻一多、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布鲁诺等。
  (3)对人类的贡献:诺贝尔对人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巨大贡献、雪莉蒂尔曼对生命科学的贡献等。
  (4)作品的艺术震撼力: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川端康成对日本文化的贡献等。
  (5)当今社会的文化精神现状:文化荒芜、明星炒作、盲目追捧等等。
  (二)凭借审美积淀化抽象话题为具体鲜活,富有情韵。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十分空灵的文题或话题,学生有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的感觉。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不关注。比如“采撷”这个话题就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话题,如果不进行审题训练,学生是无法写出优秀习作来的。
  “采撷”的词典意义是“采摘”、“采集”,审题时我们要在理解其词典意义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契机,在审题时依托学生的审美积淀来探究这个词语的意韵。下面是由对王维诗歌《相思》的解析获得写作启示的例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分析采撷的对象:红豆——寄托相思之情的事物——美好。
  (2)分析采撷的环境:南国之春——充满希望的时间和地点——美好。
  (3)分析采撷的情感:深情地、珍爱地、陶醉地——美好。
  由此,我们就不可能认为“采撷”的含义是“得到”“寻找”“获取”“选择”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摘取的是美好的事物,蕴涵的是美好的情愫,养育的是美好的心灵。
  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将这个具体的诗歌形象迁移到学生的生活领域中去,获得写作的契机。从“采撷”的环境来看,可以延展到生活、诗文、记忆等空间;从“采撷”的对象来看,又可以具体为“生活中的精彩”“诗文中的珍品”“记忆里的瑰宝”。以上内容的确立就将“采撷”这个话题或文题变得鲜活可感,便于着手了。
  总而言之,高考作文审题意识的淡薄要引起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开掘好这个维度,依托语法功底、文化底蕴、人格素养、审美积淀获得全新的审题空间,让学生的写作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写得鲜活,写出精品。
  维度二:在作文教学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使命。
  一、200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人文内涵抽样调查。
  (一)今年高考作文在立意选材上有一定的进步,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作文人文内涵有所增强。下面是我阅卷记忆中一些精彩的实例。
  1、一篇文章的结尾:我要带着我的梦想,怀着我矢志不渝的中国心,向世界骄傲地表白!在此,仅杜撰一首《长相思》以作共勉: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彼岸那畔行,夜夜长孤灯。风一更,雪一更,心寄腊梅梦已成,我有中国心。——人格与精神境界体现在文化创新作品中。
  2、仓颉造字凭的是一种灵感,始皇同文凭的是一种豪迈,羲之执笔凭的是一种才气,鲁迅荐血凭的是一种挂念。——涉及历史韬略、书法艺术、文化精神。
  3、余秋雨说:当你的情人改名为玛丽时,你还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吗?——对现实的幽默、酸楚的忧郁。
  4、当我们的先辈用竹简记载历史时,已经为这个民族培植好了发展的根,坚守的魂。
  一部《离骚》,将整个民族涓涓的爱国情再现;一部《史记》,将整个民族浓浓的责任心装载;一部《资治通鉴》,将整个民族漫漫的演变路记录。那是一个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字铺就的坦途,延续着民族的希望。——植根历史、关联文化。
  5、《生命的流》:你流到北国,发出“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感慨;流到江南,唱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小曲;流入海中,惊叹“洪波涌起,星汉灿烂”。
  你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流!那横横得平直,那竖竖得稳健,那是生命的骨。那方方正正的字,是明澈的眼;还有那或长或短的句读,是生命的经脉!你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祖国母亲的怀抱,静静地流淌着,从古到今。——切关母语与人、与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尽管考生作文中产生了以上这类优秀作品,但这种精彩的实例太少了;大面积考生作文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比如,虽然立意为歌颂母语、表达热爱母语的情感,但情感没有依托;谈论母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跑不开“载体”“之根”这些材料中的语言囹圄;有的作品表达对母语现状的忧虑,而这种忧虑之情不能上升到文化传承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也没有关切考生学习生活的实处,显得无病呻吟;有联系自己学习母语、受益于母语的内容,但几乎都在罗列学过的名家名篇,没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联系现实生活也停留在学英语的人多、人们不重视汉语这一表象,缺乏对社会风气风尚、教育理念、文化走向的深层探究与思索。更有甚者就干脆重组材料、展开材料,空泛宿构,空发议论,空洞抒情。总的说来,许多文章干涩、单一、草率、缺乏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受,缺少思想深度、思维密度、艺术韵味。高考作文成了编造的文章、组合的文章、借用的文章。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自己还没有真正成为有人文精神的人,文章当然很难成为有“我”的文章。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承担起相应的人文使命。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使命呢?
  1、首先,我们要利用作文课堂教学与作文活动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
  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意识,还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设计和驾驭各种语文活动的能力。这种文化传承的思想一直要渗透到高中阶段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在高考前进行强化渗透。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
  高考前夕,我校举办了大型中华经典诗词朗诵会。朗诵会分为三部。第一部:从远古走来。朗诵了自标志先秦诗歌辉煌成就、奠定中华现实主义诗歌厚重基底的《诗经》和开辟浪漫主义诗风先河的千古奇才屈子和《楚辞》,一直到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漫长的八百多年间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第二部:巍巍丰碑。朗诵了唐诗宋词这朵文学艺术奇葩中的精品,品味了笑傲红尘的李白、心系苍生的杜甫、叹天涯沦落的白居易、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向青天发问的苏轼、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老怀遗恨的陆游、留取丹心的文天祥,还有缠绵吟哦的柳永、黯然神伤的李清照。让同学们沉醉在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之中。第三部:时代之音。朗诵的是元明清及近代、现当代诗词精品。其中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愤懑;有“孤舟夜泊洞庭边”的洒脱;有“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正气;也有“拼将十万头颅血”的赤胆忠心;有情怀忧伤的丁香梦;也有再别康桥的缠绵情;有舒婷火热的爱国心;有余光中游子吟;还有堪称新时代诗歌巨匠的伟人毛泽东。朗诵会将整个中华经典诗词拉出了一条线,开通了一条河,串成了一串珍珠。这些呕心沥血的歌咏,足以起到磨砺思想、点燃灵魂、提升学生审美境界的功用。虽然这个活动能够算得上是一顿“母语”大餐,为同学们写作高考作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和材料,但我认为这种文化熏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高考作文的帮助。
  2、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思想发展走向的使命。
  临近高考,我们自己命制了一套高考冲刺卷。试卷即将开考时,我们还在思考试题的科学性。考虑到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我们临时将诗歌鉴赏题作了调整,将原先的两首写爱国题材的诗歌换成了聂夷中的《伤田家》和张籍的《野老歌》。所设的两道题是(1)两首诗都是悯农题材的诗歌,你认为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读两首诗,你更喜欢哪首诗歌?并请你谈谈理由。改动后的诗歌题无论从诗歌的题材,还是技巧都与今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异曲同工。
  这看起来好像与高考作文无关,其实关切十分紧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如此关注时代因子,关注社会文化思想动态,并在教学中渗透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是会收益匪浅的。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引起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接下来,我国就出现了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等文化现象。如果我们关注这些现象的出现并在教学中将这些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我们的学生面对“母语”这样的作文也就早有思想积淀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的人文思想主题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我们的学生要在被选拔的考生中获得优胜,就一定要关注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动向,成为前瞻而善于思考的人。
  3、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
  高考作文中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和袭用已经在各种教科书里面获得的认知成果,这种模仿和袭用在作文时大大减轻了考生的难度,而从考生作文的被认定效果来看,恰恰抑制了这些文章的水平,降低了这些文章的得分档次。原因很简单:一者,如果审题没有出现偏颇,那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新异之感,显得老套与平庸;二者,由于有一些材料根深蒂固地钉在头脑中,考生很容易一看见文题某部分与这些材料相关,就忽视了对作文材料或话题乃至文题的整体审度和深入探究,于是草率就笔,粗制滥造。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在进行学科文本教学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添加相应的内容,以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许多学生学习了高中语文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后对尼采就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尼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以为是的人,是一个疯子。加上作者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根深蒂固了。所以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尼采的事例就再也跑不出这种认识的束缚。其实,尼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这位悲剧哲学家的思想像一颗钻石一样光彩四射,使人眩惑。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尼采的哲学是对于整个时代、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沉重的呼喊,在这沉重的呼声中,他向西洋传统文化提出了深沉的抗议与挑战,这种抗议与挑战乃是由于西方文化呈现的种种危机所导致的。如果我们在学生接触尼采的时候,适当地对尼采作一下介绍或者激发学生对尼采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尼采,还能够增强和提高学生哲学思辨的意识和水平。
  笔者在学生接触尼采时,就做了这样的工作,甚至还添加了尼采诗歌《忧郁颂》等方面的信息。同学们自然也就认识到尼采这个悲剧哲学家对生命的热爱达到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有一位同学曾在他的《做自己》这篇作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尼采曾说‘我是太阳’。人们说他疯了,可他仍然坚持说他是太阳。他是太阳,是唯心主义的太阳,是属于他自己银河系的太阳。正是‘太阳’的自信让他在浩淼的宇宙中存有一席之地。”我想,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文章了。
  维度三: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美学涵养的培育。
  一、2007年高考作文的审美缺失。
  1、2007年高考作文的审美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文题缺乏审美性。(2)思想缺乏审美性。(3)思维程序缺乏审美性。(4)语言表达缺乏审美性等等。
  2、2007年高考作文审美缺失问题示例:
  (1)文题干涩、呆板,无法谈及标题美(略)
  (2)文章思想杂乱,无法谈及思想美:
  例①“记得在我刚出生的时候,什么话都不会说,还是父母教会我说的,要是从小就话多,那也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回想起十八年前的我,还是一个一岁的小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但是现在的我似乎又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是一个说粗俗话的孩子了。”
  例②“你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接触的语言千奇百怪,有时候你会觉得那很搞笑,但有没有想过,你这样是不尊重别国的语言,也许你换位想想,那又会有不同的效果,让你也没有台阶可下。”
  (3)思维没有程序,无法谈及思维美:
  例③“活在世上的人,个个都长得一样,那叫什么事?如果走在路上处处都有路标,那会怎样?如果一个国家之基——文明消失了,那还成什么样子?”
  例④“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不用怀疑当然是认为汉语是最好的一门语言,因为母语是一个人初学会的一种语言。”
  (4)语言失去本真,又没有韵味,无法谈及语言美:
  例⑤“如果母语是帆船,把我们便是乘客,它让我们顺利渡过江河;如果母语是医院的护士,我们就是病人,需要它的关照。母语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
  例⑥“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总喜欢用目光洞察周围的一切。”
  例⑦“母语是第一缕阳光,赶走了黑暗中的昏暗;母语是流动的甘泉,承载着知识的甘甜;母语是飞向苍穹的大鹰,永远飞不到尽头。”
  例⑧当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你就会哭。哭应该是你最初的母语。饿了你会哭,病了你会哭,尿尿了你会哭,痛了你还是只会哭。正是有了这最初的母语,你渐渐长大了,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表达感情。
  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是思想不着边际、观点不得要领、行文逻辑紊乱、句意含糊不清、关系颠三倒四、类比不伦不类、比喻牵强附会等等。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美学涵养的培育呢?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真正好的课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提升。在属于艺术创造的作文课上,对美学价值的追求更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实现作文教学审美价值的途径如下:
  1、设计文学鉴赏课,通过对文学名著和学生优秀习作的鉴赏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具体可感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美学内涵,获得关于美的思考与启迪,把握真善美的本质力量。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和读本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少屈原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个契机,增添了一些课外作品(如《涉江》《天问》《湘君》《山鬼》《橘颂》等)辅以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介绍屈原专题片,引导同学们开展关于屈原人格与作品的专题研究,研究的成果令人感动。有位同学在《路漫漫,与屈原同行》一文中这样写道:
  (1)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却又纯粹得让人生畏。
  (2)我暗自庆幸屈原没有这样做(朝秦暮楚,离开楚国),以屈原的才智,他必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将才,但那却已不是原来的屈原,也不可能是灵魂纯粹到几千年后仍可震撼人心的屈原了。
  (3)然而这样炽烈的情怀,也唯有汨罗江刺骨的彻寒,才能使之熄灭。
  (4)他将自己的灵魂连同躯体一同交付了河水,归于平静。然而,我看见荆楚大地上一朵血色的奇葩正在怒放!它的颜色是那样鲜艳,深深灼痛了我的眼睛。
  2、开设音乐、绘画、电视剧、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课,拓展学生的美学思维空间,并以此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凭借绘画艺术作品凡高的《向日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热烈与忠直的人格之美;凭借摄影艺术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美往往诞生于平凡与磨难之中的美学思想;凭借雕像竞赛作品《参天大树——姚明》,可以引导学生获得烘托渲染美的手法;通过鉴赏电影《活着》的台词“你记着,你还欠咱家的一条命呢”,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性之美等等。这样做,目的不是搭花架子搞形式,是要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以此积累素材,举一反三,将这种审美敏感传递给写作,浇灌给人生。
  3、适当设计相应的哲学课,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美学思维的层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正意义上实现作文教学的审美价值,我们做教师的要注意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审美的核心任务放在引导学生探究“人性之美”的高度上(所谓人性之美即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形象;中国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初中课本中的《小橘灯》中的小女孩的形象),而且整个审美程序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构想。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把握艺术产品的独特魅力,探究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其共性和异性(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探究和再创造)。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将审美与审丑结合起来,在审美的过程中探寻“美”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方面探究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面对社会上各种阴暗的现象、各种颓废的思潮,我们不能教育学生回避、不能使学生因此而失望,从而导致人生消沉乃至对社会的抵触。允许有作品触及丑恶,但又要引导学生审丑,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建立美好社会的责任感。第四个问题是对所有学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都要予以恰如其分地评价,肯定他们作为“独特的人”的个性化创造的价值,那么我们先前谈到的高考作文要达到的审美境界就不是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了。
  如果以上途径能真正实现,教师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创新作文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审美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了心理改造的洗礼。可见,作文创新教学中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能够唤醒人性、铸炼人格和产生智慧的。
  
  覃国平,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其他文献
重庆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9日,是由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注册资本6200万元,其中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51%,日本蝶理株式会社占25%,大足天青石矿业公司占24%。公司总投资1.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5亿元,占地400余亩,现有在册职工800余人。  公司以天青石矿为主要原料,生产销售碳酸锶及硫磺、海波等副产品。主要产品碳酸锶用于彩色电视机玻壳、磁性材料及光学
《消夏图》描绘的是夏天常见的场景,我想通过这一讲使小画家们能学到一些创作画的窍门。创作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首先要求熟悉生活中的景物,之后才是技巧啊, “Summer Pict
课改新思潮的不断冲击使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能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学生
班主任工作都能以撒播“爱”之雨露为前提,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善于利用教育环境,善于创设教育情景,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将会带来育人的高效益。 The teacher’s work can all b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年4月成立,至1989年11月,第一阶段任务已圆满完成。第一届委员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第二届委员会于1990年1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体会议。会议
摘 要: 课堂是富于变化的,教师必须以正确的学生观和目标价值观为导向,精心准备实用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展开真实而有效的互动,课后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把有效调控落在实处。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预设 调控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及时调控。怎样才能使教学调控灵活而有效呢?  一、实用而灵活的设计是有效调控的前提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体现大作文的观念,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走作文内容生活化之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愿写
目前,中学生的作文普遍患有“语言贫血症”。为了应付考试,背作文、仿作文、抄作文已成为中学生的通病,因此高考中的作文雷同化、模式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考生缺乏自己的语
莉莉:我想和你一起玩。杰克:好啊!让我们来玩跳绳吧!莉莉:但是我不会跳绳!你会教我吗?杰克:当然。跳绳不会很难学,我可以连续跳超过一百次部不停下。还有一回我跳了两百次呢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在地理教学的改革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传统的中学地理课教学,多把着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结论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