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提高幼儿的能力。目前,在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适合于不同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作为教师,要学会分析、判断,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而不是盲目跟随当前的潮流。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活动是相对游戏活动而言,是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也有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区域游戏,因此,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都可称为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区域学习。
1.课堂活动
1.1 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全班孩子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儿童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促进所有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学会倾听,同时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学会遵守班级规则,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很有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全班孩子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性和差异。集体活动常常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诱导、让幼儿主动尝试等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组织好集体教育活动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
(1)确定活动的重点、难点及目标。如果教师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确定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实施中就会游刃有余,较好地达到目标。
(2)确定活动材料的性质、材料多少、材料何时出示。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也能影响活动的效果。
(3)确定教学活动的形式,确定幼儿座位的摆放,是围成半圆还是让幼儿坐在桌边,或坐在地板上。这些措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
(4)确定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语提示、提供材料、幼儿操作、幼儿游戏、言语强化等。
其次,要深入研究“学”。
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让幼儿学习,也就是“学法”。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学法”就是研究幼儿的学习规律。
(1)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内容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涵盖多个学习内容,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充分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2)分析、了解幼儿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
①注意某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②新知识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能力,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
③预知幼儿学习新知识将可能面临的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准备。
④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通过自我发展的活动学习概念,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幼儿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
(4)分析、了解影响幼儿学习的各种内在因素,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内在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表扬的话,有趣的活动内容,一朵奖励的小红花,取得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在因素。
最后,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活动的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材必须适合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教什么内容,程度深浅,要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儿产生同化或顺应活动,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分析教材、修改教材。不唯专家、不唯教材,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根据本班情况进行修改。
(2)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
(3)从幼儿生活、经验中寻找教材。幼儿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那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可以不受教科书的束缚。随着社会生活和季节的变化,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有些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如古代的诗歌、童话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均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益不如集体活动。
1.2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两组或三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够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要注意“教法”、“学法”、“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相互影响。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美术活动室或电脑活动室等。
其次,如果小组活动是要交换的,两小组活动的内容要避免重复,既两组内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组是认识“蝴蝶”,了解蝴蝶的特征和习性,另一组是手工制作蝴蝶,事实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会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蝴蝶的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
小组活动主要有三种运用。第一种是分成两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计算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益智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第二种方式是集体活动之后的分组,如数学活动“10的加减”,教师先进行集体示范讲解,引导幼儿了解分合,然后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设置3~4组不同的操作内容,幼儿分组操作。又如,手工活动“美丽的瓶子”,教师先引导孩子欣赏各种美丽的花瓶,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然后让幼儿自选操作的内容,有印染花瓶,有用颜料装饰废旧瓶子,有用纸浆制作花瓶等不同内容。
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分组到功能室的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指导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动需要分组进行,如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个班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组,一组美术活动室,进行美术活动,一组在科学发现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而有些在功能室进行的幼儿自选活动,则属于游戏活动。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随着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如何运用电脑媒体优化教学活动,已成为当前幼教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改革幼儿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幼儿园教育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它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使幼儿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不满足已有思维成果,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并渴望以一种发展的多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素质。
2.1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电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对课件中的声音、画面、尤其是动画都非常喜欢,都积极上来操作。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交互的特性,在各类知识与幼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颖、趣味和色彩鲜艳的画面等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所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因此非常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
2.2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创设情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感性场景,从而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而且能够创造出崭新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景象,培养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在以上的案例中,幼儿正是因为对课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愿意积极地思考并回答问题,如老师提问“诗歌里有些什么家”时,许多幼儿立刻结合刚欣赏的课件画面积极回答有天空、有草地、有幼儿园等等,而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动画,将思维的触角广泛延伸,展开想象,如请幼儿创编诗歌时,有的幼儿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仿编出“绿绿的草地是小鸡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螃蟹的家”等诗句,幼儿都充分发挥了想象,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多向思维,使思维的空间广阔,思路流畅。
2.3 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增加教育活动的信息容量,开阔幼儿的眼界。
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和色彩的巧妙运用,容易纠正幼儿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使其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强化了观察、注意、理解及记忆的能力,也缩短了认知事物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准备和提供大容量的信息,供幼儿观察和思考。例如要幼儿创编诗歌,我就在课件中增加了很多诗歌内容以外的动物、物品等。这样,幼儿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不仅扩大了幼儿认知的信息容量,而且扩大了幼儿的认知视野。
3.体态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人们运用身体姿态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包括眼睛、表情、手势等几个方面。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里道出了教师体态语言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尤其是教育活动,运用好体态语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运用体态语言呢?
3.1 巧妙地运用诱导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目光中既可产生批评的作用、赞扬的作用、启发的作用,也可表示鼓励、关心和提醒,还能给人以理解、力量和愉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环视每个孩子,使他们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备受关注,以便于积极地启迪他们的思维。比如:当你的故事正讲在精彩之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有个别孩子小声说话、搞小动作,那么,你投以一个严肃、制止的目光,比大声呵斥更起作用。这样,既可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又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当你的课堂上,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孩子羞于举手发言时,你投一个赞许、鼓励的目光,将使其精神振作、思维活跃。
3.2 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
在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孩子首先关注的是你的面部表情,你的微笑将使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自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面部表情的运用。马卡连柯说的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可能做好教师。例如:在故事《狼和小羊》中:大灰狼出现,要吃掉小羊时,教师用横眉冷对、面色铁青来表现狼凶狠残暴的表情;而当小羊哀声哭泣,请求大灰狼放掉自己时,教师用面容哀凄,眉目低垂,表现出小羊忧虑、痛苦的表情;当小狗、小猫、小马、大象帮助小羊赶跑大灰狼时,教师用笑容满面,眉飞色舞,表现出大家高兴、欢喜的表情。这样,不仅使《小羊和狼》这一故事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而且也使孩子们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整日扳着脸,不苟言笑,只会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进而造成教育的失败。可见,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适时地运用手势动作。
教师的举止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又一源泉。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打入孩子的印记中。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例如:当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乱说一气时,教师用一个“暂停”的手势,一个“举手”的动作,比你千呼万唤要灵验百倍。当孩子们在别人回答问题、不注意听讲小声议论时,教师一个“嘴巴不吐声”的手势,能使孩子们正襟危坐,专注倾听。当教师用手势动作来做音乐游戏“小小指挥官”时,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全神贯注,一个比一个笑逐颜开。当教师用手势来判断“对”或“错”时,既可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给予了他们正确的知识。当教师用手势表示10个阿拉伯数字时,比让孩子枯燥地去认识更形象、具体。例如:还是故事《狼和小羊》中教师用手势表示小猫用爪子狠狠地“抓”了狼一下,小狗看准大灰狼的腿,狠狠地“咬”了一口,小羊用它尖尖的角狠狠地“顶”了一下,大象用长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用力“扔”到小河里,教师用手势将“抓”、“咬”、“顶”、“卷”、“扔”几个字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并悟在心中,使其学以致用。往往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亲切的眼神给孩子以启迪,和蔼的面孔给孩子以温馨,恰当的手势给孩子以感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给孩子自信,使其走向成功。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活动是相对游戏活动而言,是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也有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区域游戏,因此,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都可称为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区域学习。
1.课堂活动
1.1 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全班孩子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儿童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促进所有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学会倾听,同时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学会遵守班级规则,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很有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全班孩子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性和差异。集体活动常常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诱导、让幼儿主动尝试等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组织好集体教育活动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
(1)确定活动的重点、难点及目标。如果教师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确定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实施中就会游刃有余,较好地达到目标。
(2)确定活动材料的性质、材料多少、材料何时出示。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也能影响活动的效果。
(3)确定教学活动的形式,确定幼儿座位的摆放,是围成半圆还是让幼儿坐在桌边,或坐在地板上。这些措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
(4)确定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语提示、提供材料、幼儿操作、幼儿游戏、言语强化等。
其次,要深入研究“学”。
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让幼儿学习,也就是“学法”。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学法”就是研究幼儿的学习规律。
(1)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内容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涵盖多个学习内容,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充分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2)分析、了解幼儿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
①注意某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②新知识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能力,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
③预知幼儿学习新知识将可能面临的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准备。
④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通过自我发展的活动学习概念,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幼儿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
(4)分析、了解影响幼儿学习的各种内在因素,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内在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表扬的话,有趣的活动内容,一朵奖励的小红花,取得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在因素。
最后,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活动的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材必须适合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教什么内容,程度深浅,要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儿产生同化或顺应活动,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分析教材、修改教材。不唯专家、不唯教材,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根据本班情况进行修改。
(2)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
(3)从幼儿生活、经验中寻找教材。幼儿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那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可以不受教科书的束缚。随着社会生活和季节的变化,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有些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如古代的诗歌、童话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均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益不如集体活动。
1.2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两组或三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够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要注意“教法”、“学法”、“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相互影响。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美术活动室或电脑活动室等。
其次,如果小组活动是要交换的,两小组活动的内容要避免重复,既两组内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组是认识“蝴蝶”,了解蝴蝶的特征和习性,另一组是手工制作蝴蝶,事实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会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蝴蝶的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
小组活动主要有三种运用。第一种是分成两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计算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益智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第二种方式是集体活动之后的分组,如数学活动“10的加减”,教师先进行集体示范讲解,引导幼儿了解分合,然后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设置3~4组不同的操作内容,幼儿分组操作。又如,手工活动“美丽的瓶子”,教师先引导孩子欣赏各种美丽的花瓶,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然后让幼儿自选操作的内容,有印染花瓶,有用颜料装饰废旧瓶子,有用纸浆制作花瓶等不同内容。
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分组到功能室的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指导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动需要分组进行,如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个班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组,一组美术活动室,进行美术活动,一组在科学发现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而有些在功能室进行的幼儿自选活动,则属于游戏活动。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随着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如何运用电脑媒体优化教学活动,已成为当前幼教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改革幼儿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幼儿园教育现代化进程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它将教育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使幼儿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不满足已有思维成果,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并渴望以一种发展的多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素质。
2.1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电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对课件中的声音、画面、尤其是动画都非常喜欢,都积极上来操作。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交互的特性,在各类知识与幼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颖、趣味和色彩鲜艳的画面等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所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因此非常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
2.2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有助于创设情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感性场景,从而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而且能够创造出崭新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景象,培养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在以上的案例中,幼儿正是因为对课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愿意积极地思考并回答问题,如老师提问“诗歌里有些什么家”时,许多幼儿立刻结合刚欣赏的课件画面积极回答有天空、有草地、有幼儿园等等,而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看动画,将思维的触角广泛延伸,展开想象,如请幼儿创编诗歌时,有的幼儿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仿编出“绿绿的草地是小鸡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螃蟹的家”等诗句,幼儿都充分发挥了想象,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多向思维,使思维的空间广阔,思路流畅。
2.3 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增加教育活动的信息容量,开阔幼儿的眼界。
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和色彩的巧妙运用,容易纠正幼儿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使其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强化了观察、注意、理解及记忆的能力,也缩短了认知事物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准备和提供大容量的信息,供幼儿观察和思考。例如要幼儿创编诗歌,我就在课件中增加了很多诗歌内容以外的动物、物品等。这样,幼儿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不仅扩大了幼儿认知的信息容量,而且扩大了幼儿的认知视野。
3.体态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人们运用身体姿态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包括眼睛、表情、手势等几个方面。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里道出了教师体态语言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尤其是教育活动,运用好体态语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如何运用体态语言呢?
3.1 巧妙地运用诱导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目光中既可产生批评的作用、赞扬的作用、启发的作用,也可表示鼓励、关心和提醒,还能给人以理解、力量和愉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环视每个孩子,使他们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备受关注,以便于积极地启迪他们的思维。比如:当你的故事正讲在精彩之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有个别孩子小声说话、搞小动作,那么,你投以一个严肃、制止的目光,比大声呵斥更起作用。这样,既可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又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当你的课堂上,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孩子羞于举手发言时,你投一个赞许、鼓励的目光,将使其精神振作、思维活跃。
3.2 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
在教师与孩子的交流中,面部表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孩子首先关注的是你的面部表情,你的微笑将使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自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去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面部表情的运用。马卡连柯说的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可能做好教师。例如:在故事《狼和小羊》中:大灰狼出现,要吃掉小羊时,教师用横眉冷对、面色铁青来表现狼凶狠残暴的表情;而当小羊哀声哭泣,请求大灰狼放掉自己时,教师用面容哀凄,眉目低垂,表现出小羊忧虑、痛苦的表情;当小狗、小猫、小马、大象帮助小羊赶跑大灰狼时,教师用笑容满面,眉飞色舞,表现出大家高兴、欢喜的表情。这样,不仅使《小羊和狼》这一故事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而且也使孩子们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整日扳着脸,不苟言笑,只会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进而造成教育的失败。可见,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适时地运用手势动作。
教师的举止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又一源泉。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打入孩子的印记中。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例如:当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乱说一气时,教师用一个“暂停”的手势,一个“举手”的动作,比你千呼万唤要灵验百倍。当孩子们在别人回答问题、不注意听讲小声议论时,教师一个“嘴巴不吐声”的手势,能使孩子们正襟危坐,专注倾听。当教师用手势动作来做音乐游戏“小小指挥官”时,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全神贯注,一个比一个笑逐颜开。当教师用手势来判断“对”或“错”时,既可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给予了他们正确的知识。当教师用手势表示10个阿拉伯数字时,比让孩子枯燥地去认识更形象、具体。例如:还是故事《狼和小羊》中教师用手势表示小猫用爪子狠狠地“抓”了狼一下,小狗看准大灰狼的腿,狠狠地“咬”了一口,小羊用它尖尖的角狠狠地“顶”了一下,大象用长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用力“扔”到小河里,教师用手势将“抓”、“咬”、“顶”、“卷”、“扔”几个字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并悟在心中,使其学以致用。往往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亲切的眼神给孩子以启迪,和蔼的面孔给孩子以温馨,恰当的手势给孩子以感染,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能给孩子自信,使其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