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不幸于一身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讲阿毛故事时的“直着眼睛”,到捐门槛后的“眼光也分外有神”,到四婶依然阻止她祭祀后的“眼睛窈陷下去”,到“我”遇着时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的眼睛,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于此,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祥林嫂,看到了她悲惨的命运轨迹。
那么,祥林嫂的死到底和哪些人有关呢?
一、四叔和四婶
本已遭受亡夫丧子的打击,寄希望于通过捐门槛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但是,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拿准备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时,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其精神彻底崩溃,这种打击甚至影响到她作为女佣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常常忘却了去淘米”,“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鲁家绝然地将祥林嫂逐处鲁家,断绝其生存来源,使其沦为乞丐,最终惨死雪夜。
“你放着罢,祥林嫂!”的背后是四叔所说的“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四老爷的态度与看法究其根本是祥林嫂违背了封建社会妇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洁观,践踏了夫权。
回头再来看四老爷的出场,无论是其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还是其行为(骂新党,骂康有为),包括其书房摆设(弥漫着浓厚的理学气息的陈抟老祖写的“寿”字,一边已脱落的对联,字典),都体现出四老爷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的封建思想的坚决的捍卫者。
对待祥林嫂,从初次来到鲁镇的“皱了皱眉”,到她婆婆叫她回去时“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到再次来到鲁镇“照例皱眉”、“暗暗地告诫四婶”,到祥林嫂死后“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有着悲惨遭遇的祥林嫂,四叔表现得如此的自私、冷酷,而且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的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了死地。
四叔是鲁镇大户人家的当家人,他在鲁镇最有说话的权利,他的思想就是权威。而鲁镇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着特殊遭际的祥林嫂必然会被握有实权的、封建思想浓厚的鲁四老爷所不容。
所以,鲁四老爷,这个言语不多、笔墨铺排不是很多的人,决定着祥林嫂的命运,他是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二、婆婆和大伯
婆婆是祥林嫂不幸的罪魁祸首。
祥林嫂真正的不幸从嫁给贺老六开始,所以两次到鲁镇,尽管四叔照例皱眉,但在祭祀上对祥林嫂已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本还是在于祥林嫂没能从一而终,违背了封建社会妇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洁观。而这一切都是严厉的婆婆造成的。假如没有她的强迫,也许祥林嫂会一直在鲁四老爷家过那种满足的生活,她的命运轨迹也许没有这么悲惨。但是严厉的婆婆改变了一切。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亡夫丧子之后的祥林嫂,被大伯赶出了家门,迫使她再次到达鲁镇做工来维持生计,悲剧又得以在鲁镇这个典型环境中上演了。
婆婆和大伯何以有这些权力?因为在封建秩序中,夫为妻纲,一旦丧夫丧子,妇女的身家性命将掌握在夫家人的手里。所以作为家族代表的婆婆和大伯有这些权力。
三、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的人们
柳妈和祥林嫂同属于受压迫的阶层,“打皱的脸”,“干枯的小眼睛”在她的脸上我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她给祥林嫂出了捐门槛的主意,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但柳妈以封建迷信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不但不会产生任何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死后,短工淡然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丧夫失子后,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
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众人都在咀嚼赏鉴她的悲哀,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祥林嫂再次感到人生的凄凉,内心的苦痛又不断增加,悲剧的发生成了必然。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讲阿毛故事时的“直着眼睛”,到捐门槛后的“眼光也分外有神”,到四婶依然阻止她祭祀后的“眼睛窈陷下去”,到“我”遇着时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的眼睛,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于此,我们近距离地接触了祥林嫂,看到了她悲惨的命运轨迹。
那么,祥林嫂的死到底和哪些人有关呢?
一、四叔和四婶
本已遭受亡夫丧子的打击,寄希望于通过捐门槛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但是,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拿准备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时,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其精神彻底崩溃,这种打击甚至影响到她作为女佣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常常忘却了去淘米”,“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鲁家绝然地将祥林嫂逐处鲁家,断绝其生存来源,使其沦为乞丐,最终惨死雪夜。
“你放着罢,祥林嫂!”的背后是四叔所说的“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四老爷的态度与看法究其根本是祥林嫂违背了封建社会妇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洁观,践踏了夫权。
回头再来看四老爷的出场,无论是其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还是其行为(骂新党,骂康有为),包括其书房摆设(弥漫着浓厚的理学气息的陈抟老祖写的“寿”字,一边已脱落的对联,字典),都体现出四老爷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的封建思想的坚决的捍卫者。
对待祥林嫂,从初次来到鲁镇的“皱了皱眉”,到她婆婆叫她回去时“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到再次来到鲁镇“照例皱眉”、“暗暗地告诫四婶”,到祥林嫂死后“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有着悲惨遭遇的祥林嫂,四叔表现得如此的自私、冷酷,而且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的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了死地。
四叔是鲁镇大户人家的当家人,他在鲁镇最有说话的权利,他的思想就是权威。而鲁镇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着特殊遭际的祥林嫂必然会被握有实权的、封建思想浓厚的鲁四老爷所不容。
所以,鲁四老爷,这个言语不多、笔墨铺排不是很多的人,决定着祥林嫂的命运,他是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二、婆婆和大伯
婆婆是祥林嫂不幸的罪魁祸首。
祥林嫂真正的不幸从嫁给贺老六开始,所以两次到鲁镇,尽管四叔照例皱眉,但在祭祀上对祥林嫂已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本还是在于祥林嫂没能从一而终,违背了封建社会妇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洁观。而这一切都是严厉的婆婆造成的。假如没有她的强迫,也许祥林嫂会一直在鲁四老爷家过那种满足的生活,她的命运轨迹也许没有这么悲惨。但是严厉的婆婆改变了一切。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亡夫丧子之后的祥林嫂,被大伯赶出了家门,迫使她再次到达鲁镇做工来维持生计,悲剧又得以在鲁镇这个典型环境中上演了。
婆婆和大伯何以有这些权力?因为在封建秩序中,夫为妻纲,一旦丧夫丧子,妇女的身家性命将掌握在夫家人的手里。所以作为家族代表的婆婆和大伯有这些权力。
三、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的人们
柳妈和祥林嫂同属于受压迫的阶层,“打皱的脸”,“干枯的小眼睛”在她的脸上我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她给祥林嫂出了捐门槛的主意,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但柳妈以封建迷信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不但不会产生任何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死后,短工淡然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丧夫失子后,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
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众人都在咀嚼赏鉴她的悲哀,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祥林嫂再次感到人生的凄凉,内心的苦痛又不断增加,悲剧的发生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