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重要內容。当前,国家在教育扶贫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为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读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进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教育与贫困人口的各种实际情况变化,贫困学生助学政策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当前,教育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少量特困生仍处于政策“天窗”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只面向农村的寄宿生,农村非寄宿家庭特困生、城市特困生、贫困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子女无法享受到政策福利;而且现行政策资助标准偏低,如湖南省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不能满足特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此项政策资助比例过高,约占农村寄宿学生的40%,部分困难不大的学生也被纳入补助范围,没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家庭教育负担仍然较重
据调查,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每年在校费用为10000元~12000元,按照目前的脱贫标准人均收入3400元/年来计算,一个刚好脱贫的四口之家家庭年总收入为13600元,这刚刚超过一名高中生的在校费用,家庭负担一个孩子读高中经济负担过重。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效果未达预期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中职资助政策也是目前各学段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但是,由于贫困地区中职学校从硬件建设到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均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就业困难,导致中职学生流失现象十分普遍,家庭送学热情不高。
四、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落实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没有发挥最大效益
教育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户”确认的依据和标准并不一致,而且由于各种救助项目或对象的框定都确定了一定比例,这导致,特别困难的层次确定后,一般困难的数量比较庞大,很难准确认定。多种资助政策从补助标准上一刀切、不分档,导致特困的无法真正解决上学难问题,而一般家庭获此补助又无关痛痒,专项资金并未发挥其最大的资助效益。同时,建档立卡户有卡无证,教育部门需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系统按年龄段提取就读人数,再由乡镇基层学校查找学生的在校或去向情况及具体信息,工作量很大,精确度也值得商榷。
为此,建议:
一、让教育扶贫政策更阳光
建议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的管理办法,资助范围在“农村寄宿生”的基础上覆盖“城乡特困生”;资助标准视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实行分档执行,构建完整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入学就读保障体系”。
二、让教育扶贫政策更精准
加强扶贫与教育部门的协作,为建档立卡家庭制定、办理统一格式的卡片,方便学校在落实相应政策时,能迅速核准对象。建议扶贫部门制定“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量化标准”,评定出学生家庭的不同贫困程度,根据贫困程度实行高低不等的补助标准。
三、让教育扶贫政策更完善
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资助制度,把城市低保户子女纳入免除学杂费政策范围。进一步调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分档标准,提高资助最高标准,由原来的1000元~3000元调整至1000元~5000元,分三档设置,5000元可提供给经过认定的特困学生。
四、让教育扶贫政策更有效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中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中职教育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培训模式,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真正让贫困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进一步整合国家和地方各项资助政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中职学生零费用入学,让贫困户家庭子女无门槛就读。
当前,教育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少量特困生仍处于政策“天窗”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只面向农村的寄宿生,农村非寄宿家庭特困生、城市特困生、贫困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子女无法享受到政策福利;而且现行政策资助标准偏低,如湖南省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不能满足特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此项政策资助比例过高,约占农村寄宿学生的40%,部分困难不大的学生也被纳入补助范围,没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家庭教育负担仍然较重
据调查,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每年在校费用为10000元~12000元,按照目前的脱贫标准人均收入3400元/年来计算,一个刚好脱贫的四口之家家庭年总收入为13600元,这刚刚超过一名高中生的在校费用,家庭负担一个孩子读高中经济负担过重。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效果未达预期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中职资助政策也是目前各学段中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但是,由于贫困地区中职学校从硬件建设到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均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就业困难,导致中职学生流失现象十分普遍,家庭送学热情不高。
四、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落实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没有发挥最大效益
教育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户”确认的依据和标准并不一致,而且由于各种救助项目或对象的框定都确定了一定比例,这导致,特别困难的层次确定后,一般困难的数量比较庞大,很难准确认定。多种资助政策从补助标准上一刀切、不分档,导致特困的无法真正解决上学难问题,而一般家庭获此补助又无关痛痒,专项资金并未发挥其最大的资助效益。同时,建档立卡户有卡无证,教育部门需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系统按年龄段提取就读人数,再由乡镇基层学校查找学生的在校或去向情况及具体信息,工作量很大,精确度也值得商榷。
为此,建议:
一、让教育扶贫政策更阳光
建议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的管理办法,资助范围在“农村寄宿生”的基础上覆盖“城乡特困生”;资助标准视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实行分档执行,构建完整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入学就读保障体系”。
二、让教育扶贫政策更精准
加强扶贫与教育部门的协作,为建档立卡家庭制定、办理统一格式的卡片,方便学校在落实相应政策时,能迅速核准对象。建议扶贫部门制定“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量化标准”,评定出学生家庭的不同贫困程度,根据贫困程度实行高低不等的补助标准。
三、让教育扶贫政策更完善
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资助制度,把城市低保户子女纳入免除学杂费政策范围。进一步调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分档标准,提高资助最高标准,由原来的1000元~3000元调整至1000元~5000元,分三档设置,5000元可提供给经过认定的特困学生。
四、让教育扶贫政策更有效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中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中职教育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培训模式,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真正让贫困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进一步整合国家和地方各项资助政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中职学生零费用入学,让贫困户家庭子女无门槛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