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的微事物随之涌现出来,如微博、微新闻、微电影等。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征顺应了社会对知识的快速需求。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首次与微课亲密接触,对此产生了兴趣。因此特意尝试了把微课运用于二年级上《“贝”的故事》教学中,发现微课非常符合学生的学段特点,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前置性微课;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缘起:对“课前学习”的反思
我们的语文课标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其实,这里的“学”不仅指课堂上的学习,也可以指课前的学习。要践行“以学定教”,势必要把一部分学习前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消化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形式千篇一律。
说到课前学习,大家自然会想到预习课文。布置预习,很多教师要么只有“预习课文”这一笼统的要求,要么就是“老三篇”:一读课文;二查字词;三概括主要内容。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既没有体现年段特点,又没有学习对象之分。从童话到散文,没有课文、体裁之别。
2.学习资源单一,缺少学法和指导。
课前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该怎么学习?没有学法提示,亦无具体引导,学生无从下手。学习资源单一,除了教材,很多学生只能借助《小学教材全解》来摘抄相关的知识要点。
要提高学习的效率,应该从学生出发,进行重构,或者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出发,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制作配套学习资料——前置性微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教材《“贝”的故事》为例,谈谈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解读:对“前置性微课”的认识
前置性微课:教师上课前把事先制作好的微课放在网上供学生在家观看,或在课堂师生讨论前让学生先观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用于背景知识的铺垫:一篇课文值得讲解的东西有很多,课堂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讲,可以做成微课,为学习重难点内容做好准备。
(2)用于重点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尝试学习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试学情况更好地把握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实践:对“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一、前置性微课的内容
《“贝”的故事》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由贝衍生出来的汉字,如:赚、培、购、贫、货等,通过简单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演化,就形成了今天关于贝的汉字。二年级的孩子,对汉字的起源不是很了解,但课文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因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微课这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化的理解。
二、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基于微课的特点,在二年级下册教学《“贝”的故事》的前置性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自主学习单和两个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微课选择了两个很小的切口,短小精悍,仅仅截取了课文的两个片段,提前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认识贝的特点和作用,明白古人造字的神奇。本微课虽然短小,但有几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
正如微课的特点,作者对“贝”的介绍,类似于拿着放大镜,聚焦课文的重点,这样就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画面,低段的学生从这些平淡的语言中能够懂造字的神奇。低段的学生对灵活的动画、生动的图片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在学习中,深深地被吸引了,这样就造成专心听讲的局面,非常有效。语言的内化,也能体现在其中。
2.留有空白处,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流程往往是统一的、定向的,不可能因为某个学生而放慢或者加快脚步,学生的差异性老师无法顾及,或者无法顾及到全部学生。但是借助“微课”,就可以尊重个性差异,思维接受能力的差异。“请你读一读”“请你想一想”等环节的存在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自主性学习,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这能够更好地开放学生思维。
3.寻找增长点,促进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化
低段的孩子对汉字的学习能力是重点,而我们中国的方块字是老祖宗的基业,是源远流长的。课文“贝”的故事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角,是一个很细小的层面。老师通过微课对“贝”的知识点的教学,清晰有力,层次分明,唤起了低段学生对中国文字的起源的兴趣,这也是中国汉字文化的无形渗透。其中,各种书法的展示,更让学生大开眼界,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与书写的潜移默化的功效,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文化的有效指向。
成效:“前置性微课”教学后的效果评价
一、学生对微课的喜爱程度
筆者在203班进行了微课的实验,并在课后对该班学生微课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我们知道了,在203班的调查中,一共是33名学生。其中,非常喜爱微课的有10名,比较喜欢的有18名,不喜欢微课的占班级的少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可以看出,班里85%的学生对语文课上老师设计的微课是喜欢的,说明根据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出的二下的《贝的故事》的语文微课教学案例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
笔者在教学实施微课后,又对203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后变化做了调查,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知道,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这个班学生对语文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也就是有兴趣的学生占46.7%,
实际方案实施后该数据上升到79.9%:对语文不喜欢,也就是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的学生实施前占53.3%,实验后降至约20%。由此可见,笔者设计的语文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能使低段二年级的学生在微课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微课后的学习效果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情况、掌握程度和微课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笔者在教学结束间隔一周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检测。该测试包括对《贝的故事》课文的重难点知识的应用,共三道大题,满分为40分。以下是笔试部分学生得分正确率的统计表:
202和203班这两个班,实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还采用了测试作业纸,对两个班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测,结论得出,203班得分正确率所占百分比达80%以上,而202班则占百分比不到50%。这说明,微课应用于低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文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运用前置性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我们的老师,与时代接轨,实时掌握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着一定的操作性。如果在教学中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开发有效的微课,运用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那么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高校与高等教育,2013.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祝智庭.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4]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
[5]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0).
[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前置性微课;有效教学;自主学习
缘起:对“课前学习”的反思
我们的语文课标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其实,这里的“学”不仅指课堂上的学习,也可以指课前的学习。要践行“以学定教”,势必要把一部分学习前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消化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形式千篇一律。
说到课前学习,大家自然会想到预习课文。布置预习,很多教师要么只有“预习课文”这一笼统的要求,要么就是“老三篇”:一读课文;二查字词;三概括主要内容。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既没有体现年段特点,又没有学习对象之分。从童话到散文,没有课文、体裁之别。
2.学习资源单一,缺少学法和指导。
课前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该怎么学习?没有学法提示,亦无具体引导,学生无从下手。学习资源单一,除了教材,很多学生只能借助《小学教材全解》来摘抄相关的知识要点。
要提高学习的效率,应该从学生出发,进行重构,或者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出发,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制作配套学习资料——前置性微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教材《“贝”的故事》为例,谈谈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解读:对“前置性微课”的认识
前置性微课:教师上课前把事先制作好的微课放在网上供学生在家观看,或在课堂师生讨论前让学生先观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用于背景知识的铺垫:一篇课文值得讲解的东西有很多,课堂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讲,可以做成微课,为学习重难点内容做好准备。
(2)用于重点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尝试学习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试学情况更好地把握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实践:对“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一、前置性微课的内容
《“贝”的故事》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由贝衍生出来的汉字,如:赚、培、购、贫、货等,通过简单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演化,就形成了今天关于贝的汉字。二年级的孩子,对汉字的起源不是很了解,但课文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因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微课这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化的理解。
二、前置性微课的设计
基于微课的特点,在二年级下册教学《“贝”的故事》的前置性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自主学习单和两个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微课选择了两个很小的切口,短小精悍,仅仅截取了课文的两个片段,提前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认识贝的特点和作用,明白古人造字的神奇。本微课虽然短小,但有几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
正如微课的特点,作者对“贝”的介绍,类似于拿着放大镜,聚焦课文的重点,这样就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画面,低段的学生从这些平淡的语言中能够懂造字的神奇。低段的学生对灵活的动画、生动的图片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在学习中,深深地被吸引了,这样就造成专心听讲的局面,非常有效。语言的内化,也能体现在其中。
2.留有空白处,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流程往往是统一的、定向的,不可能因为某个学生而放慢或者加快脚步,学生的差异性老师无法顾及,或者无法顾及到全部学生。但是借助“微课”,就可以尊重个性差异,思维接受能力的差异。“请你读一读”“请你想一想”等环节的存在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自主性学习,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这能够更好地开放学生思维。
3.寻找增长点,促进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化
低段的孩子对汉字的学习能力是重点,而我们中国的方块字是老祖宗的基业,是源远流长的。课文“贝”的故事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角,是一个很细小的层面。老师通过微课对“贝”的知识点的教学,清晰有力,层次分明,唤起了低段学生对中国文字的起源的兴趣,这也是中国汉字文化的无形渗透。其中,各种书法的展示,更让学生大开眼界,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与书写的潜移默化的功效,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文化的有效指向。
成效:“前置性微课”教学后的效果评价
一、学生对微课的喜爱程度
筆者在203班进行了微课的实验,并在课后对该班学生微课的喜爱程度进行了调查,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我们知道了,在203班的调查中,一共是33名学生。其中,非常喜爱微课的有10名,比较喜欢的有18名,不喜欢微课的占班级的少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可以看出,班里85%的学生对语文课上老师设计的微课是喜欢的,说明根据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出的二下的《贝的故事》的语文微课教学案例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
笔者在教学实施微课后,又对203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后变化做了调查,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知道,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这个班学生对语文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也就是有兴趣的学生占46.7%,
实际方案实施后该数据上升到79.9%:对语文不喜欢,也就是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的学生实施前占53.3%,实验后降至约20%。由此可见,笔者设计的语文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能使低段二年级的学生在微课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微课后的学习效果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情况、掌握程度和微课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笔者在教学结束间隔一周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检测。该测试包括对《贝的故事》课文的重难点知识的应用,共三道大题,满分为40分。以下是笔试部分学生得分正确率的统计表:
202和203班这两个班,实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还采用了测试作业纸,对两个班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测,结论得出,203班得分正确率所占百分比达80%以上,而202班则占百分比不到50%。这说明,微课应用于低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文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运用前置性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我们的老师,与时代接轨,实时掌握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着一定的操作性。如果在教学中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开发有效的微课,运用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那么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高校与高等教育,2013.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祝智庭.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4]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
[5]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0).
[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