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所见古代薏苡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u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薏苡(Coix lacryma-jobi)是禾本科薏苡属的一种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利用历史。随着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薏苡类遗存逐渐增多,我们对于古人利用薏苡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献记载
  史书中的薏苡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母)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这是“薏苡”一词正式在文献中出现。《后汉书·马援传》提到“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东汉时期,薏苡已经被作为药物来利用。薏苡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
  农书中的薏苡
  魏晋时期《齐民要术》记载:“益智类薏苡,实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这一时期,人们了解到薏苡的食用价值。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载:“(薏苡)新添九月霜后收子。至来年三月中,随耕地,于垅内点种,劳盖令。”说明至迟到元代人们已熟知薏苡的种植时节和生长习性。
  药书中的薏苡
  东汉张仲景《金匮药略方论》载:“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兴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东汉时期薏苡作为一种药材在药书中出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薏苡仁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糺结而味甘也。”明代,人们已经可以根据薏苡外形进行分类,并且有不同的利用方式。
  考古发现的薏苡遗存
  随着浮选法的广泛应用以及植物淀粉粒分析等分析手段的介入,除了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主要作物外,国内考古遗址中亦有不少薏苡遗存的发现,这些实物遗存为我们了解薏苡的利用状况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北方地区薏苡遗存的发现可以早到距今1万多年。这一时期,薏苡类淀粉粒主要发现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和淅川坑南遗址的石器及陶器上。
  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北方地区发现薏苡遗存的遗址逐渐增多,区域开始扩大,主要集中于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薏苡遗存发现于裴李岗文化和后李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若干代表性遗址出土部分石磨盘和石磨棒上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残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加工薏苡。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人牙结石上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残留。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遗址以及濉溪石山子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内壁均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
  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关中地区出现了薏苡利用的证据。小口尖底瓶、漏斗等酿造谷芽酒的器具上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残留,这表明薏苡为酿造谷芽酒的原料之一。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的遗址中,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出土陶斝足内壁的白色残留物中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郑州东赵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陶器表面均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残留。


  两汉时期的墓葬中时有发现随葬薏苡的现象,关中和洛阳地区多个汉墓中随葬有存放薏苡的陶壶或陶仓。更有意思的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遗址发现了由薏苡和棕色玻璃珠制作的项链,表明薏苡也是可以作为装饰物出现的。
  南方地区也发现有不少薏苡遗存,最早的也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左右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发现薏苡类淀粉粒。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和杭州跨湖桥遗址的陶器内壁上也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和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都出土有炭化薏苡种子。另外,安徽定远侯家寨遗址陶器内壁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
  新石器时代末期,薏苡遗存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赣江中游和成都平原。赣江中游地区部分遗址的石器上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有薏苡属种子的苞片和炭化薏苡种子。到了秦汉以后,仅在广西合浦二炮厂东汉墓中发现有薏苡遗存。
  古代薏苡的利用
  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薏苡利用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食物来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多个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和人牙结石残留有薏苡类淀粉粒,而这些石器和陶器大多是用来加工食物的,这表明薏苡一直都有被作为食物利用。两汉时期,关中和洛阳地区的汉墓中出土有存放薏苡的陶仓,这里的薏苡应该是作为粮食作物和其他粮食作物如粟、黍、大豆等一起随葬于墓中。
  酿酒原料
  史前时期,薏苡作为酿酒的重要原料在关中地区有所发现。陕西蓝田新街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和西安米家崖遗址均出土有用于酿酒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发现有薏苡类淀粉粒,这一现象说明薏苡作为酿酒的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直到明代,文献中仍有用薏苡酿酒的记载。


  饰品
  薏苡作为装饰品的原料利用历史悠久。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印度先民就已经开始用薏苡制作的珠子进行贸易和交易。距今2000年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了由薏苡和玻璃珠制成的项链,这一时期相当于西汉末期,研究者认为这些项链作为装饰品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极有可能是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的。
  (作者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锁子甲在中国的源流  锁子甲,又称“锁甲”“连环甲”“锁铠”等,关于其起源,观点主要有三:其一,可能在公元前7—前3世纪间由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发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在基辅附近发现公元前5世纪的锁子甲碎片”;其二,可能由铁器时代的凯尔特人发明,1992年英国奥尔本城1世纪不列颠凯尔特人王族墓葬中出土一副锁子甲;其三,可能由古波斯人发明,萨珊时期的骑士印章上可以看到疑似穿着锁子甲的波斯骑
期刊
山东阳谷县张秋镇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七年(1494),运河决口,景德镇惨遭淹没,填塞决口告成后,更名“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  张秋虽然一直是镇的建制,但因为紧邻大运河,历史上一度比县城、州城还要热闹些。当地人自古以“城”自居。有一个歌谚:“张秋城,两半个,中间夹着运粮河。”而这座“城”又分别归三个县管辖,运河以东属东阿县,运河西以东西
期刊
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泉州市考古队于2016年7月、2019年9月分两阶段对泉州德化县三班镇内坂—尾林区域的宋元窑址及相关遗迹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上寮溪穿过尾林、内坂、大垄口、梅岭山脚下,注入大云溪,两岸山上森林植被茂密,优质瓷土矿藏丰富,从古至今为陶瓷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燃料和原料。上寮溪两岸的山坡上分布着众多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窑址和堆积,溪流拐弯处尚
期刊
新疆轮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是目前塔里木盆地北缘经科学发掘的年代最早城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历经三年发掘明晰了该古城的发展脉络,公元前750年形成了早期的环壕聚落,至汉代初期城市发展到顶峰,公元前50年城址被废弃。  陕西咸阳:隋代王韶家族墓园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发掘了一座完整的隋代家族墓园——王韶家族墓园。该墓园由方形围沟和7座墓葬组成,面积21360平方米,是
期刊
日本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遗址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吉野里遗址历史公园、平城宫迹历史公园等,在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介绍和研究。我们在2018年考察的翠鸟园遗迹公园,虽然规模不大,在国内知名度也不高,但在陈列内容、展示手段、细节设计等方面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对我国中小型遗址公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翠鸟园遗址  翠鸟园
期刊
2019年8—9月,为配合基建,顺庆区文物管理所在搬罾镇竹林寺村对2座清代石室墓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抢救性发掘。2019NBZM1为清康熙时期夫妇合葬墓,无墓冢,长3.2米,高1.5米。石质碑楼为仿木构,碑帽和翼墙施浅浮雕人物、动物和祥云图案,两侧为抱鼓石,四柱三间。明间正中题“清故显考妣李公讳彦春袁太君大人之墓”,左右门柱阴刻对联,上联“昔树椿萱歆日名”,下联“今瞻屺岵见玉心”。墓碑左右两侧倚柱施花
期刊
開元寺南遗址位于河北正定县开元寺现址南侧和西侧,是一处跨越晚唐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址,自2015年度考古勘察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进行了五个年度的工作,发掘面积共计3164平方米,遗迹现象284处,出土遗物6700余件。主要遗存可以归为以下三个系统:  一、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发现了唐代开元寺池沼、北宋时期两座瓦窑、金元时期开元寺南门和门前道路,对开元寺的边界、轴线问题有了新的了解,明确了
期刊
美国:1000年前野牛跳崖处  怀俄明州发现了距今1500—1000年间的野牛跳崖点,这些野牛并不是自然死亡的,猎人将它们赶到峭壁上,并将其限制在那儿,成为更容易捕猎的目标。  加拿大:野牛肩骨制锄头  加拿大马尼托巴西南部的一条小河床上发现了经过改造的野牛肩骨,被用作锄头。考古学家还在寻找其他园艺、农业遗物,以及储藏坑和房屋。锄头大约有300—60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还很难确定该地区居住的种族。
期刊
中国水下考古自1989年诞生以来,平时的工作都离不开船这个伙伴,它不单单载着水下考古队员从陆地驶向深蓝,更承载了中国考古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期望。长期以来,由于经费和技术积累的限制,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往往是在工作海域附近租借渔船来开展工作。这些渔船在设计建造之初并不是专为水下考古使用,因而在工作空间、作业分区、居住生活环境、船舶性能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往往需要对这些船只进行改装来适配,这种改装也仅停留
期刊
巍巍昆仑,浩浩华夏。海纳百川,万邦来朝。  2017年年底,中央電视台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系列节目《国家宝藏》,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之内核、综艺之外在、纪录之气质,解读9个博物馆27件国宝级文物前世的恢弘史诗,讲述仁人志士以身护宝、修复研究国宝今生的不朽传奇。与此同时,节目组也为这27件珍宝甄选了今生的守护人,并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作为一名文博专业的学生,每次观看基本都是热泪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