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泉州市考古队于2016年7月、2019年9月分两阶段对泉州德化县三班镇内坂—尾林区域的宋元窑址及相关遗迹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上寮溪穿过尾林、内坂、大垄口、梅岭山脚下,注入大云溪,两岸山上森林植被茂密,优质瓷土矿藏丰富,从古至今为陶瓷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燃料和原料。上寮溪两岸的山坡上分布着众多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窑址和堆积,溪流拐弯处尚存多处敲砸瓷土的水碓作坊遗迹。
窑炉遗迹
内坂窑
内坂窑址位于上寮溪东岸,2016年调查发现4条窑炉遗迹,编号NBY1—Y4。从器物特征看,内坂窑的器物大多为芒口器,特别是洗,具有明显的南宋晚期器物特征,与安海古港出土的一件“嘉定年制”白釉洗非常接近。出土的碗外侧印莲瓣纹饰、飞鸟图案,具有典型的元代图案特征。推测这些窑炉年代为南宋晚期到元代。
NBY1—NBY4窑炉均为斜坡分室龙窑,窑室内的多道隔墙将窑室分成多个独立的房间。根据地形地势,窑炉单侧或双侧开设窑门。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化,支座、垫座与匣钵、垫钵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器物。碗、洗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
尾林窑
尾林窑址位于上寮溪西岸,与内坂窑址隔溪相望。本次调查发现3处窑炉遗迹,从左至右依次为WLY1—Y3。3座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垫圈、垫柱、匣钵、垫饼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碗、洗、碟、盒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纹饰有缠枝花卉纹、莲花纹等,纹饰亦为压印而成。在窑内堆积中出土一批器物,以碟为主,大多生烧,说明该窑炉的烧瓷温度并不高。
WLY1在没有找到头、尾的情况下,现长105米,窑炉两侧的堆积物极多,分布面积较大,推测其使用时间应比较长,窑炉可能多次修复使用。WLY2前端的一片小平地上,勘探中发现轴顶碗、红色板瓦,说明该区域可能为窑炉的作坊区。该窑炉周边废弃堆积相对较少,在使用时间上可能相对较短。WLY3总长不详,但从周边的堆积物分布情况看,其使用时间也较长。
瓷土加工作坊
上寮溪自尾林、内坂山脚下环绕而过,注入大云溪,古代先民在溪流转弯处筑坝开渠、修建淘洗池等,并利用水流落差推动水碓,粉碎加工瓷土。瓷土加工作坊主要分布于横贯窑址区的上寮溪两侧,通过溪上木桥通行两岸。唐代三班四滨村人颜仁郁《赞神曲》:“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其中提及水碓。据《泗滨志》载,明初颜俊高创建南岭窑,开始沿溪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建筑长短不一的上寮坝、大垅口坝、内坂坝、鬼荇坝、青潭坝、土地公坝、竹树脚坝、牛路坝、南岭坝等拦水坝,引水冲击水车,带动数十担(两臼为一担)土碓舂炼瓷土或釉土石。目前调查发现沿溪尾林窑址、内坂窑址、大垄口窑址段,长约500米的两岸尚存3处瓷土加工作坊遗址和多件毁坏的石臼,遗迹包括沉淀池、水碓坑、臼坑、水渠、水坝等。
尾林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西岸靠近尾林窑址区一侧,介于尾林窑与内坂窑之间,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20个、臼坑10个,以及长约50米用石头垒砌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18个、臼坑10个,以及用石头垒砌长约100米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大垄口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南岸,附近有大垄明清时期的窑址群。作坊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47个、臼坑18个以及用石头垒砌的长约80米的水渠及長约10米的水坝。
上寮溪两岸的瓷土加工作坊直到21世纪初仍在使用。3处瓷土加工作坊相关遗迹没有经过考古发掘,不能确定年代,目前尚存遗迹很可能是清代民国的。水碓作坊是历代沿用的,就如上寮溪两岸的窑址那样是从南宋起,贯穿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加上水碓作坊区周边有密集的宋元窑址群的存在,由此推测现存瓷土作坊下可能存在宋元时期作坊。这些瓷土加工作坊、溪上桥梁及两岸山坡上宋元窑址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促使德化制瓷窑火兴旺、经久不衰。
产品外销
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德化地区重要瓷器产区,产品不仅器形较多,而且在同时期窑址中其产品品相较好。产品在菲律宾和沉没在我国南海的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上多有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商品重要产地之一。
菲律宾发现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产品的地点有2处:一是苏比克湾一家私人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一些打捞出水的中国瓷,以明代产品居多,宋元较少,其中有几件青白釉圆形印花粉盒、青白釉花口瓶与德化内坂窑—尾林窑址产品非常相似;另一是菲律宾“The Breaker Reef”破礁打捞出水的瓷器,数量及种类较多,青白瓷类均来自德化,其中一些器形如圆形粉盒、八角形粉盒、瓶、小碗等器具,印莲瓣纹、凹槽纹、飞鸟纹、蝴蝶纹等。
“华光礁I号”沉船位于我国西沙华光礁环礁内侧,是一艘南宋古沉船,1996年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文物部门初步试掘,出水文物约1800件。2007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了西沙考古工作队,开始正式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I号”古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共发掘出水万件古瓷器。瓷器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其中有一批瓷器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圆形粉盒、青白釉花口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等。
“南海I号沉船”南宋时期沉没于广东台山市海域,1987年发现。“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瓷器产地主要为福建、江西、浙江,来自福建的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产品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交错菱形纹器盖、青白釉器盖、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莲瓣纹瓶、青白釉八角粉盒、青白釉兽纽器盖等。
菲律宾、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发现的部分青白瓷与宋元德化内坂—尾林窑产品无论在尺寸、器形、胎、釉、纹饰及装饰手法都一模一样,说明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内坂—尾林窑址群不仅有众多的窑炉遗迹,而且部分窑炉保存较好、较长,特别是WLY1在头尾未探明的情况下,现长超过百米(可能存在分期)。因试掘面积有限,暂时只发现有斜坡式龙窑和分室龙窑,未见其他类型。此外窑具种类也多样化。内坂—尾林除了众多窑炉遗迹外,还有多个瓷土加工作坊区、水坝、桥梁旧址等。瓷器生产、瓷土加工、交通运输结合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国内宋元窑址中实属罕见,对研究宋元时期窑业技术、窑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坂—尾林窑产品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及“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世界商贸中心”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作者为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
窑炉遗迹
内坂窑
内坂窑址位于上寮溪东岸,2016年调查发现4条窑炉遗迹,编号NBY1—Y4。从器物特征看,内坂窑的器物大多为芒口器,特别是洗,具有明显的南宋晚期器物特征,与安海古港出土的一件“嘉定年制”白釉洗非常接近。出土的碗外侧印莲瓣纹饰、飞鸟图案,具有典型的元代图案特征。推测这些窑炉年代为南宋晚期到元代。
NBY1—NBY4窑炉均为斜坡分室龙窑,窑室内的多道隔墙将窑室分成多个独立的房间。根据地形地势,窑炉单侧或双侧开设窑门。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化,支座、垫座与匣钵、垫钵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器物。碗、洗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
尾林窑
尾林窑址位于上寮溪西岸,与内坂窑址隔溪相望。本次调查发现3处窑炉遗迹,从左至右依次为WLY1—Y3。3座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垫圈、垫柱、匣钵、垫饼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碗、洗、碟、盒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纹饰有缠枝花卉纹、莲花纹等,纹饰亦为压印而成。在窑内堆积中出土一批器物,以碟为主,大多生烧,说明该窑炉的烧瓷温度并不高。
WLY1在没有找到头、尾的情况下,现长105米,窑炉两侧的堆积物极多,分布面积较大,推测其使用时间应比较长,窑炉可能多次修复使用。WLY2前端的一片小平地上,勘探中发现轴顶碗、红色板瓦,说明该区域可能为窑炉的作坊区。该窑炉周边废弃堆积相对较少,在使用时间上可能相对较短。WLY3总长不详,但从周边的堆积物分布情况看,其使用时间也较长。
瓷土加工作坊
上寮溪自尾林、内坂山脚下环绕而过,注入大云溪,古代先民在溪流转弯处筑坝开渠、修建淘洗池等,并利用水流落差推动水碓,粉碎加工瓷土。瓷土加工作坊主要分布于横贯窑址区的上寮溪两侧,通过溪上木桥通行两岸。唐代三班四滨村人颜仁郁《赞神曲》:“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其中提及水碓。据《泗滨志》载,明初颜俊高创建南岭窑,开始沿溪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建筑长短不一的上寮坝、大垅口坝、内坂坝、鬼荇坝、青潭坝、土地公坝、竹树脚坝、牛路坝、南岭坝等拦水坝,引水冲击水车,带动数十担(两臼为一担)土碓舂炼瓷土或釉土石。目前调查发现沿溪尾林窑址、内坂窑址、大垄口窑址段,长约500米的两岸尚存3处瓷土加工作坊遗址和多件毁坏的石臼,遗迹包括沉淀池、水碓坑、臼坑、水渠、水坝等。
尾林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西岸靠近尾林窑址区一侧,介于尾林窑与内坂窑之间,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20个、臼坑10个,以及长约50米用石头垒砌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18个、臼坑10个,以及用石头垒砌长约100米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大垄口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南岸,附近有大垄明清时期的窑址群。作坊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47个、臼坑18个以及用石头垒砌的长约80米的水渠及長约10米的水坝。
上寮溪两岸的瓷土加工作坊直到21世纪初仍在使用。3处瓷土加工作坊相关遗迹没有经过考古发掘,不能确定年代,目前尚存遗迹很可能是清代民国的。水碓作坊是历代沿用的,就如上寮溪两岸的窑址那样是从南宋起,贯穿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加上水碓作坊区周边有密集的宋元窑址群的存在,由此推测现存瓷土作坊下可能存在宋元时期作坊。这些瓷土加工作坊、溪上桥梁及两岸山坡上宋元窑址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促使德化制瓷窑火兴旺、经久不衰。
产品外销
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德化地区重要瓷器产区,产品不仅器形较多,而且在同时期窑址中其产品品相较好。产品在菲律宾和沉没在我国南海的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上多有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商品重要产地之一。
菲律宾发现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产品的地点有2处:一是苏比克湾一家私人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一些打捞出水的中国瓷,以明代产品居多,宋元较少,其中有几件青白釉圆形印花粉盒、青白釉花口瓶与德化内坂窑—尾林窑址产品非常相似;另一是菲律宾“The Breaker Reef”破礁打捞出水的瓷器,数量及种类较多,青白瓷类均来自德化,其中一些器形如圆形粉盒、八角形粉盒、瓶、小碗等器具,印莲瓣纹、凹槽纹、飞鸟纹、蝴蝶纹等。
“华光礁I号”沉船位于我国西沙华光礁环礁内侧,是一艘南宋古沉船,1996年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文物部门初步试掘,出水文物约1800件。2007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了西沙考古工作队,开始正式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I号”古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共发掘出水万件古瓷器。瓷器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其中有一批瓷器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圆形粉盒、青白釉花口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等。
“南海I号沉船”南宋时期沉没于广东台山市海域,1987年发现。“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瓷器产地主要为福建、江西、浙江,来自福建的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产品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交错菱形纹器盖、青白釉器盖、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莲瓣纹瓶、青白釉八角粉盒、青白釉兽纽器盖等。
菲律宾、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发现的部分青白瓷与宋元德化内坂—尾林窑产品无论在尺寸、器形、胎、釉、纹饰及装饰手法都一模一样,说明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内坂—尾林窑址群不仅有众多的窑炉遗迹,而且部分窑炉保存较好、较长,特别是WLY1在头尾未探明的情况下,现长超过百米(可能存在分期)。因试掘面积有限,暂时只发现有斜坡式龙窑和分室龙窑,未见其他类型。此外窑具种类也多样化。内坂—尾林除了众多窑炉遗迹外,还有多个瓷土加工作坊区、水坝、桥梁旧址等。瓷器生产、瓷土加工、交通运输结合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国内宋元窑址中实属罕见,对研究宋元时期窑业技术、窑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坂—尾林窑产品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及“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世界商贸中心”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作者为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