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三班内坂—尾林宋元窑址与瓷土作坊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w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泉州市考古队于2016年7月、2019年9月分两阶段对泉州德化县三班镇内坂—尾林区域的宋元窑址及相关遗迹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上寮溪穿过尾林、内坂、大垄口、梅岭山脚下,注入大云溪,两岸山上森林植被茂密,优质瓷土矿藏丰富,从古至今为陶瓷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燃料和原料。上寮溪两岸的山坡上分布着众多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窑址和堆积,溪流拐弯处尚存多处敲砸瓷土的水碓作坊遗迹。
  窑炉遗迹
  内坂窑
  内坂窑址位于上寮溪东岸,2016年调查发现4条窑炉遗迹,编号NBY1—Y4。从器物特征看,内坂窑的器物大多为芒口器,特别是洗,具有明显的南宋晚期器物特征,与安海古港出土的一件“嘉定年制”白釉洗非常接近。出土的碗外侧印莲瓣纹饰、飞鸟图案,具有典型的元代图案特征。推测这些窑炉年代为南宋晚期到元代。
  NBY1—NBY4窑炉均为斜坡分室龙窑,窑室内的多道隔墙将窑室分成多个独立的房间。根据地形地势,窑炉单侧或双侧开设窑门。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化,支座、垫座与匣钵、垫钵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器物。碗、洗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


  尾林窑
  尾林窑址位于上寮溪西岸,与内坂窑址隔溪相望。本次调查发现3处窑炉遗迹,从左至右依次为WLY1—Y3。3座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装烧使用的窑具多样,垫圈、垫柱、匣钵、垫饼共用,更多采用支圈覆烧。碗、洗、碟、盒等器物胎体一般为模制,纹饰有缠枝花卉纹、莲花纹等,纹饰亦为压印而成。在窑内堆积中出土一批器物,以碟为主,大多生烧,说明该窑炉的烧瓷温度并不高。


  WLY1在没有找到头、尾的情况下,现长105米,窑炉两侧的堆积物极多,分布面积较大,推测其使用时间应比较长,窑炉可能多次修复使用。WLY2前端的一片小平地上,勘探中发现轴顶碗、红色板瓦,说明该区域可能为窑炉的作坊区。该窑炉周边废弃堆积相对较少,在使用时间上可能相对较短。WLY3总长不详,但从周边的堆积物分布情况看,其使用时间也较长。
  瓷土加工作坊
  上寮溪自尾林、内坂山脚下环绕而过,注入大云溪,古代先民在溪流转弯处筑坝开渠、修建淘洗池等,并利用水流落差推动水碓,粉碎加工瓷土。瓷土加工作坊主要分布于横贯窑址区的上寮溪两侧,通过溪上木桥通行两岸。唐代三班四滨村人颜仁郁《赞神曲》:“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麦黄正满绿针密,稻黄无际红云平”,其中提及水碓。据《泗滨志》载,明初颜俊高创建南岭窑,开始沿溪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建筑长短不一的上寮坝、大垅口坝、内坂坝、鬼荇坝、青潭坝、土地公坝、竹树脚坝、牛路坝、南岭坝等拦水坝,引水冲击水车,带动数十担(两臼为一担)土碓舂炼瓷土或釉土石。目前调查发现沿溪尾林窑址、内坂窑址、大垄口窑址段,长约500米的两岸尚存3处瓷土加工作坊遗址和多件毁坏的石臼,遗迹包括沉淀池、水碓坑、臼坑、水渠、水坝等。
  尾林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西岸靠近尾林窑址区一侧,介于尾林窑与内坂窑之间,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20个、臼坑10个,以及长约50米用石头垒砌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内坂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东岸,内坂窑址区一侧,南距内坂窑址区约50米。目前保留水碓坑5个、水池18个、臼坑10个,以及用石头垒砌长约100米的水渠及长约10米的水坝。
  大垄口瓷土加工作坊位于上寮溪南岸,附近有大垄明清时期的窑址群。作坊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目前保留水碓坑9个、水池47个、臼坑18个以及用石头垒砌的长约80米的水渠及長约10米的水坝。


  上寮溪两岸的瓷土加工作坊直到21世纪初仍在使用。3处瓷土加工作坊相关遗迹没有经过考古发掘,不能确定年代,目前尚存遗迹很可能是清代民国的。水碓作坊是历代沿用的,就如上寮溪两岸的窑址那样是从南宋起,贯穿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加上水碓作坊区周边有密集的宋元窑址群的存在,由此推测现存瓷土作坊下可能存在宋元时期作坊。这些瓷土加工作坊、溪上桥梁及两岸山坡上宋元窑址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促使德化制瓷窑火兴旺、经久不衰。
  产品外销
  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德化地区重要瓷器产区,产品不仅器形较多,而且在同时期窑址中其产品品相较好。产品在菲律宾和沉没在我国南海的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上多有发现,说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商品重要产地之一。


  菲律宾发现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产品的地点有2处:一是苏比克湾一家私人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一些打捞出水的中国瓷,以明代产品居多,宋元较少,其中有几件青白釉圆形印花粉盒、青白釉花口瓶与德化内坂窑—尾林窑址产品非常相似;另一是菲律宾“The Breaker Reef”破礁打捞出水的瓷器,数量及种类较多,青白瓷类均来自德化,其中一些器形如圆形粉盒、八角形粉盒、瓶、小碗等器具,印莲瓣纹、凹槽纹、飞鸟纹、蝴蝶纹等。


  “华光礁I号”沉船位于我国西沙华光礁环礁内侧,是一艘南宋古沉船,1996年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文物部门初步试掘,出水文物约1800件。2007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了西沙考古工作队,开始正式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I号”古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共发掘出水万件古瓷器。瓷器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其中有一批瓷器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圆形粉盒、青白釉花口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等。
  “南海I号沉船”南宋时期沉没于广东台山市海域,1987年发现。“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瓷器产地主要为福建、江西、浙江,来自福建的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产品来自德化内坂—尾林窑。器形主要有青白釉交错菱形纹器盖、青白釉器盖、青白釉喇叭口印花瓜棱瓶、青白釉喇叭口印莲瓣纹瓶、青白釉八角粉盒、青白釉兽纽器盖等。
  菲律宾、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南海I号”沉船发现的部分青白瓷与宋元德化内坂—尾林窑产品无论在尺寸、器形、胎、釉、纹饰及装饰手法都一模一样,说明德化内坂—尾林宋元窑址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内坂—尾林窑址群不仅有众多的窑炉遗迹,而且部分窑炉保存较好、较长,特别是WLY1在头尾未探明的情况下,现长超过百米(可能存在分期)。因试掘面积有限,暂时只发现有斜坡式龙窑和分室龙窑,未见其他类型。此外窑具种类也多样化。内坂—尾林除了众多窑炉遗迹外,还有多个瓷土加工作坊区、水坝、桥梁旧址等。瓷器生产、瓷土加工、交通运输结合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国内宋元窑址中实属罕见,对研究宋元时期窑业技术、窑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坂—尾林窑产品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及“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世界商贸中心”申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作者为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7年10—1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威海湾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刘公岛东南海域海床下扫测到一处沉船类遗迹。2018年6—8月,两家机构调集来自全国的近20名水下考古队员对该遗迹进行重点调查,采用水下抽泥挖探方的方式最终在海床下3米处找到并确认了这一沉船遗迹,命名为“威海湾一号”沉船。  2019年7—8月,水下考古队员继续对“威海湾一号”沉船进行调查
期刊
明楚王墓坐落于长江南岸龙泉山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营泉村,东距武汉市市区约15公里。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国号楚,是为昭王。自昭王始至定王(1643)终,明代楚藩共八代九王陵园皆建于此,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山东临梁子湖、南临牛山湖,西侧靠近汤逊湖,三面环水,由南北两面的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蜿蜒相环成一葫蘆形小盆
期刊
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94年迁都洛阳,北魏在大同定都近百年,史称“平城时代”。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上百万人口被迁移到以平城为核心的京畿重地。因此,今天的大同地区北魏遗存十分丰富,除云冈石窟、平城建筑遗址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北魏墓葬。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同地区先后发现发掘近千座北魏墓葬,其中壁画墓20余座。  墓葬形制  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主要集中在城东、城南,沿
期刊
1981年3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考古所)李征先生收到新疆大学职工张逌捐赠的六页手抄经书,清点后悉数收藏于新疆考古所。此六页手抄经书,以汉文正、反面书写,字迹清晰,保存较好,共十二面。因文书无题目、印章及题记等信息,故经文名、年代、抄写者、译者等内容不详。这里拟从经书内容、捐赠背景等方面对经书作初步分析。经书内容及译者  六页十二面经书皆楷体书写,未点句
期刊
西汉中晚期以来,具有图案化装饰效果的铭文圈带在汉镜构图中广为流播。为适应镜面特殊形状、空间大小、艺术美感等需要,铸镜者常对铭文圈带中的辞句组合与文字数量、形构、书体等做加工处理,镜铭中文字笔画与形构部件的简化、省略、变形、移位、替代、衍赘、错讹及文字通假、同音通用、合文、拆分、反书等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新莽朝前后,镜铭辞句的组合与文字书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给研究者释读造成困难。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的“
期刊
古埃及陵墓和神庙的墙壁上,浮雕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并常常配有文字说明。古埃及浮雕,有凸雕和凹雕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凸雕是把图象轮廓的四周铲平,使图象从底面上突出,又称高浮雕。凹雕是刻出图像的轮廓线条和细节,使之凹入墙面,又称浅浮雕。制作浅浮雕的工序比高浮雕要容易,所以在古代埃及淺浮雕是更常用的手法。  古埃及浮雕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史前墓葬中出土的调色板和石刀柄等器物上都刻着动物、人物和战斗场面
期刊
大顶山墓地位于广东河源东源县蓝口镇车头山村李屋小组,西距东江约2公里,属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结合处。为配合新建赣州至深圳铁路工程(赣深高铁)的建设,2018年5—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源大顶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14座,出土器物150余件。大顶山墓地地层为坡状堆积,其上部原生堆積主要为浅红褐色土,夹杂灰土,中部有黑灰色粉沙土不均匀分布,底部堆积为石
期刊
旧石器时代占据人类演化历史99.9%以上,是人类社会走向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也是一切现代技术要素孕育的源头,今天的镰刀、斧头,锥子、砍刀都能在人类古老的石器技术中寻找到源头。伴随着人类的每一次进化,石器技术也开始了漫长的演进之路,为我们后世各种器物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猿分离大约发生在距今700万年,对撒海尔人乍得种的研究表明,它们已经可以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解放双手改变了我们
期刊
锁子甲在中国的源流  锁子甲,又称“锁甲”“连环甲”“锁铠”等,关于其起源,观点主要有三:其一,可能在公元前7—前3世纪间由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发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在基辅附近发现公元前5世纪的锁子甲碎片”;其二,可能由铁器时代的凯尔特人发明,1992年英国奥尔本城1世纪不列颠凯尔特人王族墓葬中出土一副锁子甲;其三,可能由古波斯人发明,萨珊时期的骑士印章上可以看到疑似穿着锁子甲的波斯骑
期刊
山东阳谷县张秋镇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七年(1494),运河决口,景德镇惨遭淹没,填塞决口告成后,更名“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  张秋虽然一直是镇的建制,但因为紧邻大运河,历史上一度比县城、州城还要热闹些。当地人自古以“城”自居。有一个歌谚:“张秋城,两半个,中间夹着运粮河。”而这座“城”又分别归三个县管辖,运河以东属东阿县,运河西以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