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大名响彻世界影坛。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影以来,这位1930年出生的钢铁工人的儿子,凭着正直的人品、刚毅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一步步走向了演艺事业的巅峰。60年代,伊斯特伍德因主演意大利电影大师赛尔乔·莱昂内的“赏金杀手三部曲”而一举成名。他一生获奖无数。仅从数量上来说,美国影坛上没有哪位人士能和他媲美。1992年,由他导演、制片并主演的反西部片《不可饶恕》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同时获得最佳男演员提名;在他2003年执导的社会题材犯罪片《神秘之河》又获最佳导演提名之后,2004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重现了12年前的一幕:伊斯特伍德凭借他导、制、演的体育题材剧情片《百万宝贝》两度走上领奖台,再次摘取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桂冠,同时再获最佳男演员提名。而伊斯特伍德生命中最辉煌的,也许是他2003年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那一刻了。
  在奥斯卡之外的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各种奖项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名演员、大导演被授予的音乐创作奖和提名,比如奖坛地位仅次于奥斯卡的金球奖,把2005年最佳导演(《百万宝贝》)称号给予伊斯特伍德的同时,还给了他一项“最佳原作音乐奖”提名。而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圣地亚哥评论家社会奖(SDFCS)走得更远,索性因《百万宝贝》一片把“最佳导演”和“最佳作曲”都慷慨赠予了伊斯特伍德。早在前一年,同样不太引人注目的广播电影评论家协会奖(BFCA)也曾为《神秘之河》的配乐,授予了曲作者伊斯特伍德最佳作曲提名的荣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何时成了作曲家?
  早在80年代,热爱音乐的伊斯特伍德就开始参与他出演主角的影片的音乐创作。1984年,他受导演理查德·本杰明之邀,主演了警匪题材的喜剧片《都市热力》。随后人们发现,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克林特创作的数首歌曲。出于对爵士乐的共同爱好,他和影片的曲作者、比他年长一岁的伦尼·耐霍斯成为好友。两年后,当伊斯特伍德执导他的第14部作品《断肠山》(1986)的时候,他和耐霍斯开始了长期的合作。《断肠山》中又出现了他笔下的一首歌:《我是多么牵挂》。
  进入90年代,伊斯特伍德进一步表现出了他对音乐的特殊情感。通过自己执导的作品,他开始涉足电影配乐——器乐部分的创作。他的代表作之一,1992年的西部片《不可饶恕》伊始——片头字幕部分即出现的意境深远的吉他独奏,即主人公威廉·芒尼已辞世的爱妻克劳迪娅的主题,就出自伊斯特伍德本人手笔。从其结构、情绪和配器手法上看,伊斯特伍德注重音乐的内涵,偏爱那些抒情性较强同时富于歌唱性的舒缓旋律。
  1993年的伊斯特伍德在他的“业余”电影音乐之路上至少又做了两件事,一是为由他执导、凯文·科斯纳主演的一部堪称“矫情”的警匪片《完美世界》再度创作歌曲《大弗兰的宝贝》;而另外一件事让观众从视觉上对他的才艺产生了深刻印象:在德裔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火线狙击》(1993)当中,伊斯特伍德扮演的总统保镖不但老当益壮,还会在钢琴上倾吐心声。
  到了1995年,随着中篇小说《廊桥遗梦》的问世,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廊桥热”。小说的结构显然非常适于电影的改编,于是全球观众拭目以待,看谁率先夺得《廊桥》的改编权。最终,把这部热门小说视觉化的重任又担在了伊斯特伍德的肩上。他照例集导演、制片、主演三大角色于一身,拥有最大的创作自由。在配乐方面,除了借用的十几首时下流行歌曲和女主人公喜爱的两首著名歌剧咏叹调,完成片留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男女主人公雨中分手——让人感到失魂落魄又痛彻心扉的场景中那段钢琴主奏的配乐了。标题为《有一双眼睛》的这一爱情主题,是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御用作曲家”,好友耐霍斯共同创作的,由后者指挥乐队演奏、录音。那隐含一股内在激情的淳朴、淡雅的动人旋律,与3年前的“克劳迪娅主题”一脉相承。
  世纪之交,伊斯特伍德又执导了两部作品:社会题材剧情片《真凶》(1999)仍由老搭档耐霍斯作曲,导演本人只在歌曲创作上小试牛刀;2000年的科幻片《太空牛仔》,他再度和耐霍斯联手谱写配乐,同时由他作词作曲的一首新歌又通过歌手米奇·霍尔德唱响在观众的耳畔。进入新世纪,宝刀未老的伊斯特伍德又接连推出两部力作:2003年的《神秘之河》和翌年的《百万宝贝》。同时在音乐之路上他也走得更远:两部新片的曲作者都是导演本人,他正式接管了配乐的重任。与此同时,一个与他同姓的年轻人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演职人员名单中,凯尔,1968年生,纽约爵士乐团的贝司手。伊斯特伍德开始与儿子合作,他后继有人了。
  《神秘之河》的音乐与它的情节一起,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的配乐从整体上显示出了作者技法的日渐成熟与自信。或许有一天,雄心勃勃、多才多艺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会再次踏上奥斯卡奖台,以作曲家身份去摘取一顶“最佳原作音乐”的桂冠。
其他文献
就要离开美丽的清华园了。今天去艺教中心取回了陪伴自己大学生活4年的中提琴。当我提着乐器,在门口登记后走出“蒙楼”(清华学生对艺教中心蒙民伟楼的简称)的那一刻,真是感慨万千。  4年前,我也就是这么拿着乐器,在“蒙楼”门口登个记,然后在清华交响乐队的乐器柜里找到我存放乐器的一席之地,开始了TUSO(注:Tsinghua University Symphony Orchestra,即清华交响乐队)的生
期刊
维也纳,音乐圣地,每个热爱音乐的人无不向往之。6月12日,我终于踏上了这片憧憬已久的圣地。  穿过茂密的丛林,沿着清澈见底的多瑙河,漫步在狭窄而整洁的街道上,左顾右盼,新鲜异常。巴洛克式和哥德式的建筑,气势恢弘的教堂,古老的有轨电车,街头艺人的悠扬琴声,一派异国风情,尽收眼底。  忽然,眼前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向园内涌动。噢!大概市政公园到了,于是,我急步向前,紧紧跟上。进入林荫小道,阵阵凉气扑面
期刊
7月9日晚,深圳交响乐团将在深圳市少年宫举办但昭义弟子音乐会,黄怡莲、左章、张昊辰参加演出,青年指挥家杨洋执棒,曲目分别是莫扎特《F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9岁的黄怡莲现为深圳艺术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2005年9月起师从但昭义,2004年7月获加拿大全国钢琴比赛CMC7岁组冠军;左章对音乐充满灵性,近年来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喜爱
期刊
6月19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数百元至1500元票价仍是一票难求的盛景,迎接了有“小提琴女神”之誉的安妮-索菲·穆特,轻灵华贵如流水行云的琴声果然不负众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演出进行到最后一个曲目——莫扎特的《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中段时,穆特突然停了下来。她两眼直视观众席A区的某处,神色严峻,一面将小提琴夹在右腋下,一面以左手直指某观众,大声斥责,要求这位观众出去。直到剧场工作人员将违禁照
期刊
芝加哥抒情歌剧院近日宣布,将连续三年增加预算,这是在过去的19年中第18次增加预算。  芝加哥抒情歌剧院在上个演出季的4920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了14万美元。这次增加略逊于过去两个季度增加的33万美元和90万美元。但作为一个非盈利单位,芝加哥歌剧院是以税收和高消费来衡量成就的。2002-2003季度,歌剧院曾出现过110万的赤字。  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的官员称,歌剧院已售出277,000张票,已是城
期刊
在中国青年歌唱家里,吴碧霞的独唱音乐会在数量和质量上无人堪比。2003年9月5日、9日,她五天“跨界”唱了民声中国作品和美声外国作品两个整场;2006年6月18日,她一夜“跨界”唱了民声中国作品和美声外国作品上下半场。北京音乐厅多年不遇一周3场声乐音乐会扎堆儿,吴碧霞仍以绝对优势后来居上。当晚门票早已售罄,人潮蜂涌座无虚席。  开场《槐花几时开》、《今年梅花开》,两首民歌两枝花,前者简约至极的四句
期刊
一个关于莫扎特的展览会日前在维也纳音乐协会开幕。这个展览会展示了莫扎特的后半生的生活情况。  在准备展览会期间,学者们在档案馆里查出来一些材料,揭示了莫扎特收入还是很高的,但他不会管理自己的金库,生活经常处于拮据状态。维也纳音乐档案馆馆长奥托·比巴告诉美联社记者,从1784年到1787年,莫扎特每年净挣10,000弗罗林金币,属于18世纪后半期维也纳百分之五的高收入人群,而当时成功的专业人士,每年
期刊
2006年6月19日晚,北京音乐广播(FM97.4)和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转播小组于德国柏林瓦尔德尼森林向北京以及(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22个省市成功转播了柏林爱乐乐团的“森林音乐会”,中国听众与森林剧场的观众同步欣赏了柏林爱乐乐团的精彩演出。  “森林音乐会”是柏林爱乐乐团1984年开始举办的,该场音乐会作为柏林爱乐每年音乐季在这里举行的告别音乐会,至今已经有19年历史。指挥大师阿巴多、梅
期刊
“潘安邦的故事,叶佳修的代表作,校园民歌运动的纪念碑,乡土情怀的音乐写真,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影响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有人这样评论《外婆的澎湖湾》。2005年,潘安邦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再献外婆的澎湖湾”亚洲巡演,他的近况如何?  记者:为什么又重出歌坛?潘:因为有太多喜欢我唱歌的人了。而且一场大病也让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一个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才是最快乐的。我喜欢唱歌,为了一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音乐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多媒体可谓功不可没,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前不久,我市举行了高中音乐优质课竞赛,组织者和参赛教师似乎达成了共识,所以,每位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说实话,听了许多课,除了对课上展示的课件有点印象外,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设计、教学艺术等倒没有什么印象了。有些教师反映,优质课确实不错,只是我们觉得收获不大,因为我们很少能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