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成为社会共识。本文以一次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当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思考;读书环境与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76-02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质量决定了人的健康发展程度,一个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则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从生源质量和构成上来说,人文素养可能更为薄弱一些。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独立学院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为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笔者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为例,采用问卷方式,对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本文从问卷反馈的信息中来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做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主要从母语基础能力测试、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人文常识的掌握程度、课外阅读情况以及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这五个方面设置。从对问卷所做的综合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1.母语基础薄弱,人文常识较为缺乏。问卷中设置了两个关于母语基础字词能力的问题,结果全部答对者分别为40%和9%,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母语的把握非常薄弱。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人文、自然、艺术、中外文化等内容,是形成价值取向、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对于这些文化常识的把握是衡量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从问卷结果来看,54%的学生肯定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3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有7%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用”。调查显示,40%的学生能准确选择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对于最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唐诗宋词,43%的同学表示能够背诵并掌握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些重要文化现象发生的朝代,主要有五胡乱华、开元盛世、胡服骑射等,五个选项中能够正确回答4个的占21%,正确回答3个的占17%,正确回答2个的为10%,全部错误或空白不答者却占了42%。另一个考察学生对于甲午海战、辛亥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把握的问题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由此看来,同学们虽具备一定的人文基础,但整体情况令人忧心。大学生的人文常识比较缺乏,这也正是迫切需要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所面临的问题。
2.课外阅读功利化,人文底蕴不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自觉的课外阅读就是自觉地接受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同学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如何看待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呢?调查显示,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安排依次是上网、读书、做兼职、上各类辅导班、运动等。在对待课外阅读的问题上,67%的学生认识到“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23%的学生认为应该在“精通专业知识基础上,阅读部分经典图书”,也有3%的学生认为“读不读影响不大”,6%的学生则选择“只阅读具有使用价值的书”。针对人文类书籍的阅读,57%的学生表示愿意抽出时间阅读,觉得那是一种享受,27%的学生则表示“愿意,但只是偶尔”,有6%的学生则表示对人文类书籍“没兴趣”。如果把学生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籍类型进行排序,从多到少依次为:中外名著、时尚杂志、历史哲学、养生励志、文化随笔、武侠言情、古典诗词及其他。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的时间被碎片化切割,学习也成为碎片化学习,安安静静地读书成为一种奢侈。同时,由于声像技术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读图和读屏,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注重实用性,用在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类书籍的阅读时间只能越来越少。根据调查,只有27%的学生全部阅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57%的学生只是阅读了其中的一两本,4%的学生则表示没读过,只是通过老师介绍或其他途径有所了解。下面表格中是一些影响深远的中外名著的阅读率统计,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3.自我定位模糊,社会认知有待加强。一个人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折射出的是人的世界观、道德观以及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是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调查显示,60%的学生表示学校、班级开展的义务劳动或社团活动很有意义,“条件允许会积极参加”。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大学期间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练就一项专业技能”,也要“提高个人素质,尽可能完善自我”。在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中,很多同学也都认为“足够的金钱”、“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身修为”是并重的。在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调查中,43%的学生表示自己“生活充实,有意义有目标”,40%的学生选择“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法”,17%的学生则觉得“生活茫然,比较被动消极”。在被问到是否经常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时,33%的学生选择“经常,每天会花较多时间关注”,36%的学生选择了“每天会花一点时间关注”,30%的学生则选择“偶尔,有时间就关注”。在对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生活的压力、个人意志的薄弱等,都可能让一个人走向极端。显然,大学生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但对于自己的定位却比较模糊,缺乏生活规划,对现实和未来感到迷茫,这也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人文素养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任何个人都是受时代裹挟的生命个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声像、网络等媒体的发展,视听时代的潮流,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的抉择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的大学教育既要清醒地看到这一趋势,但又决不能盲目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教育者的理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引导作用,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做人,做职业人,做有人文素养的职业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却相对忽略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类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这显然有悖教育的宗旨。一个学校的形象是由一个个学子走向社会后的全面表现建构的,而学子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则是由在校期间的各类课程来建构的。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设置系列文化素质类课程,例如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艺术欣赏、传统文化等,还可以组织一系列人文讲座,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的关注,对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同时,又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无所不在的网络、电视、手机等提供了很多鱼龙混杂的信息。这本身就注定了90后大学生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观念新颖,思维敏锐,追求个性;另一方面,他们对身外世界还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和自律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分崇尚自我,自由散漫,追求享受玩乐,对生活和未来缺少规划,比较迷惘。时代在发展,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点,既要理解,又要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自我和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求索思辨,独立思考,走向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道路。
3.丰富校园文化,搭建人文活动平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学生对自己母校的心理认同和归依很多是来自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校史教育、社团活动、各种技能大赛等。一个学校从创办到发展的历史,往往凝聚着诸多的艰辛和努力,也汇聚了独特的智慧和传承,自然环境、人文气息、教师风采、学长们的创业等等,这些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校园之间的感情纽带,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母校,比如校史讲座、校园摄影大赛、人事随笔征文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组织活动、锻炼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社团,如演讲协会、书法协会、读书沙龙、话剧社、校园乐队等,学校应在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再有,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技能比赛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多媒体制作、摄影、应用文写作以及各种专业技能等,这样,把学习、校园活动与生活、就业联系起来,既是生活能力的提高,也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了基本技能。
4.营造读书氛围,建设读书校园。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在书的世界里徜徉,品读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回眸历史,体悟自然,冶炼情操,在纷繁的世界养成自己高雅的人格。良好的读书习惯应该是提升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通过阅读,同学们不仅能得到专业学习、日常处世与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引导与启迪,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而且会在心中驻存永久的温暖与感动,成为人生中珍贵的成长动力与精神财富。读书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学校要有意识地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各类优秀图书,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引导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了各层次的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在一起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乐趣,相互讨论,相互感染,都受益匪浅。
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必能形成一个爱读书的校园风气,沐浴在书香中的大学生活必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母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编号:GDKY2011-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雪云(1971-),女,硕士,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学语文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思考;读书环境与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76-02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质量决定了人的健康发展程度,一个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则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从生源质量和构成上来说,人文素养可能更为薄弱一些。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独立学院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为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笔者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为例,采用问卷方式,对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本文从问卷反馈的信息中来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做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主要从母语基础能力测试、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人文常识的掌握程度、课外阅读情况以及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这五个方面设置。从对问卷所做的综合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1.母语基础薄弱,人文常识较为缺乏。问卷中设置了两个关于母语基础字词能力的问题,结果全部答对者分别为40%和9%,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母语的把握非常薄弱。人类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人文、自然、艺术、中外文化等内容,是形成价值取向、塑造完整人格的基础,对于这些文化常识的把握是衡量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从问卷结果来看,54%的学生肯定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3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有7%的学生则认为“基本没用”。调查显示,40%的学生能准确选择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对于最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唐诗宋词,43%的同学表示能够背诵并掌握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些重要文化现象发生的朝代,主要有五胡乱华、开元盛世、胡服骑射等,五个选项中能够正确回答4个的占21%,正确回答3个的占17%,正确回答2个的为10%,全部错误或空白不答者却占了42%。另一个考察学生对于甲午海战、辛亥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把握的问题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由此看来,同学们虽具备一定的人文基础,但整体情况令人忧心。大学生的人文常识比较缺乏,这也正是迫切需要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所面临的问题。
2.课外阅读功利化,人文底蕴不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自觉的课外阅读就是自觉地接受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同学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如何看待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呢?调查显示,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安排依次是上网、读书、做兼职、上各类辅导班、运动等。在对待课外阅读的问题上,67%的学生认识到“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23%的学生认为应该在“精通专业知识基础上,阅读部分经典图书”,也有3%的学生认为“读不读影响不大”,6%的学生则选择“只阅读具有使用价值的书”。针对人文类书籍的阅读,57%的学生表示愿意抽出时间阅读,觉得那是一种享受,27%的学生则表示“愿意,但只是偶尔”,有6%的学生则表示对人文类书籍“没兴趣”。如果把学生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籍类型进行排序,从多到少依次为:中外名著、时尚杂志、历史哲学、养生励志、文化随笔、武侠言情、古典诗词及其他。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的时间被碎片化切割,学习也成为碎片化学习,安安静静地读书成为一种奢侈。同时,由于声像技术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读图和读屏,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注重实用性,用在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类书籍的阅读时间只能越来越少。根据调查,只有27%的学生全部阅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57%的学生只是阅读了其中的一两本,4%的学生则表示没读过,只是通过老师介绍或其他途径有所了解。下面表格中是一些影响深远的中外名著的阅读率统计,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3.自我定位模糊,社会认知有待加强。一个人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折射出的是人的世界观、道德观以及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是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调查显示,60%的学生表示学校、班级开展的义务劳动或社团活动很有意义,“条件允许会积极参加”。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大学期间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练就一项专业技能”,也要“提高个人素质,尽可能完善自我”。在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中,很多同学也都认为“足够的金钱”、“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身修为”是并重的。在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调查中,43%的学生表示自己“生活充实,有意义有目标”,40%的学生选择“悠闲快乐,没有太多想法”,17%的学生则觉得“生活茫然,比较被动消极”。在被问到是否经常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时,33%的学生选择“经常,每天会花较多时间关注”,36%的学生选择了“每天会花一点时间关注”,30%的学生则选择“偶尔,有时间就关注”。在对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生活的压力、个人意志的薄弱等,都可能让一个人走向极端。显然,大学生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但对于自己的定位却比较模糊,缺乏生活规划,对现实和未来感到迷茫,这也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人文素养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任何个人都是受时代裹挟的生命个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声像、网络等媒体的发展,视听时代的潮流,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的抉择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的大学教育既要清醒地看到这一趋势,但又决不能盲目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教育者的理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引导作用,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做人,做职业人,做有人文素养的职业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却相对忽略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类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这显然有悖教育的宗旨。一个学校的形象是由一个个学子走向社会后的全面表现建构的,而学子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则是由在校期间的各类课程来建构的。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设置系列文化素质类课程,例如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艺术欣赏、传统文化等,还可以组织一系列人文讲座,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的关注,对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追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同时,又生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无所不在的网络、电视、手机等提供了很多鱼龙混杂的信息。这本身就注定了90后大学生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观念新颖,思维敏锐,追求个性;另一方面,他们对身外世界还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和自律意识,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分崇尚自我,自由散漫,追求享受玩乐,对生活和未来缺少规划,比较迷惘。时代在发展,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特点,既要理解,又要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自我和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统一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求索思辨,独立思考,走向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道路。
3.丰富校园文化,搭建人文活动平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学生对自己母校的心理认同和归依很多是来自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校史教育、社团活动、各种技能大赛等。一个学校从创办到发展的历史,往往凝聚着诸多的艰辛和努力,也汇聚了独特的智慧和传承,自然环境、人文气息、教师风采、学长们的创业等等,这些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校园之间的感情纽带,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母校,比如校史讲座、校园摄影大赛、人事随笔征文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组织活动、锻炼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社团,如演讲协会、书法协会、读书沙龙、话剧社、校园乐队等,学校应在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再有,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技能比赛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多媒体制作、摄影、应用文写作以及各种专业技能等,这样,把学习、校园活动与生活、就业联系起来,既是生活能力的提高,也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了基本技能。
4.营造读书氛围,建设读书校园。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在书的世界里徜徉,品读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回眸历史,体悟自然,冶炼情操,在纷繁的世界养成自己高雅的人格。良好的读书习惯应该是提升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通过阅读,同学们不仅能得到专业学习、日常处世与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引导与启迪,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而且会在心中驻存永久的温暖与感动,成为人生中珍贵的成长动力与精神财富。读书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学校要有意识地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各类优秀图书,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引导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了各层次的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在一起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乐趣,相互讨论,相互感染,都受益匪浅。
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必能形成一个爱读书的校园风气,沐浴在书香中的大学生活必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母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编号:GDKY2011-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雪云(1971-),女,硕士,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学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