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阅读教学自然备受大家的关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大教育观”的“全人教育”思想和“大语文教育观”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读本》的选编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内容,它是语文课本的延伸,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理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是新教材在全国推广以来,《语文读本》的教学落实情况却令人堪忧。面对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少教师束手无策,很难给读本一个明确的定位,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么放任自流,全凭学生的自觉性和兴趣,完全把读本当成课外书,不作任何指导;要么挤时间精讲精练,完全把读本当成课本,以讲代读。这两种做法的弊端都很明显,一是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二是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只有首先明确读本的功能,从态度上重视起来,才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语文读本》是专门为学生阅读选编的综合性读物,它选文精美、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不乏思想性、趣味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贴近生活、时代感强、配合课内、相辅而行的特征。每一册配套的读本内容都是精心安排的,基本是按照课本教材内容的设置而编订的,杂而不乱。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在高一课本第五单元有一组古代忠直之士的形象,如为国解困的烛之武、有远见卓识的文种、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读本中对应设置了《召公谏厉王弭谤》《荆轲刺秦王》等篇目,对教材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深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延伸性阅读、补充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前两种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后两种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积淀。
比较性阅读:比较的方面有很多,可以进行体裁方面的比较,如当我们在第一册语文课本中学习了现代散文后,就可以在读本中认真阅读另外一些大家的散文,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进而了解散文中叙事和抒情甚至议论的不同运用;学了戏剧,比较阅读读本上的戏剧选段,了解多幕剧与独幕剧的不同特点;学了小说,比较阅读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小说都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等。也可以进行人物性格方面的比较: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所表露出的情感是我们了解他不同性格侧面的依据,在课本《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循循善诱”的一面,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我们又看到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也可以比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课文中的葛朗台和读本中的波留希金的吝啬有什么异同等。通过比较,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人及他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题材方面的比较,例如荷塘,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清新淡雅,而读本中季羡林先生在《荷塘清韵》中又有别样的描写。通过比较、联系、思考、总结,学生往往会对一个人物、一种体裁、某类题材有更深入的认识。
延伸性阅读:延伸性的阅读是建立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做进一步的深化。读本上的一类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而是一系列,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较性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找出可比性较强的篇章,稍加点拨,而其余的则可以留给学生自己,从而培养他们深入钻研、善于联系的好习惯,提高对同一类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课本中学了诸子散文,读本中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杂家的《吕氏春秋》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诸子散文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迥异的文风,领略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烈,对那个自由的时代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能对同一时期或同一流派的文章有个统一的认知。
补充性阅读:所有的阅读都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针对课本而言,由于大纲的侧重点不同,会有重点与难点的设置,也有一笔带过的部分,而我们对知识的把握应该是全面的。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补充更多的认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有些学生会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有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关于晋文公,课本的注解有一句“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而更详细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读本《晋公子重耳出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霸主,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在课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形成的原因,补充对形象认识的深度。
积累性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特别是在作文训练上,尤其能显示出积累的重要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课外阅读的时间会相对较少,很难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其实,语文课本和读本已经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诗句、优美语段、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等。通过阅读,我们在《指南录后序》中认识到了一个几度陷贼、生活困窘但忠心不改的文天祥;在《苏武牧羊》中认识了坚守节操的苏武;在《狂人日记》中看到了鲁迅对时代的诅咒和控诉,等等。我们可以领略各个演说家的风采,可以了解很多文学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可以从“名著导读”中领会更多思想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和引用的很好的资料。
总之,课内有限,课外无限。教师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不断地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责 编 木 子)
可是新教材在全国推广以来,《语文读本》的教学落实情况却令人堪忧。面对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少教师束手无策,很难给读本一个明确的定位,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做法:要么放任自流,全凭学生的自觉性和兴趣,完全把读本当成课外书,不作任何指导;要么挤时间精讲精练,完全把读本当成课本,以讲代读。这两种做法的弊端都很明显,一是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二是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只有首先明确读本的功能,从态度上重视起来,才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语文读本》是专门为学生阅读选编的综合性读物,它选文精美、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不乏思想性、趣味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贴近生活、时代感强、配合课内、相辅而行的特征。每一册配套的读本内容都是精心安排的,基本是按照课本教材内容的设置而编订的,杂而不乱。以高一语文读本为例,在高一课本第五单元有一组古代忠直之士的形象,如为国解困的烛之武、有远见卓识的文种、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读本中对应设置了《召公谏厉王弭谤》《荆轲刺秦王》等篇目,对教材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深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延伸性阅读、补充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前两种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后两种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积淀。
比较性阅读:比较的方面有很多,可以进行体裁方面的比较,如当我们在第一册语文课本中学习了现代散文后,就可以在读本中认真阅读另外一些大家的散文,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进而了解散文中叙事和抒情甚至议论的不同运用;学了戏剧,比较阅读读本上的戏剧选段,了解多幕剧与独幕剧的不同特点;学了小说,比较阅读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小说都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等。也可以进行人物性格方面的比较:作者在不同作品中所表露出的情感是我们了解他不同性格侧面的依据,在课本《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循循善诱”的一面,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我们又看到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也可以比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课文中的葛朗台和读本中的波留希金的吝啬有什么异同等。通过比较,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人及他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题材方面的比较,例如荷塘,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清新淡雅,而读本中季羡林先生在《荷塘清韵》中又有别样的描写。通过比较、联系、思考、总结,学生往往会对一个人物、一种体裁、某类题材有更深入的认识。
延伸性阅读:延伸性的阅读是建立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做进一步的深化。读本上的一类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而是一系列,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较性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找出可比性较强的篇章,稍加点拨,而其余的则可以留给学生自己,从而培养他们深入钻研、善于联系的好习惯,提高对同一类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课本中学了诸子散文,读本中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杂家的《吕氏春秋》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诸子散文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迥异的文风,领略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烈,对那个自由的时代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能对同一时期或同一流派的文章有个统一的认知。
补充性阅读:所有的阅读都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针对课本而言,由于大纲的侧重点不同,会有重点与难点的设置,也有一笔带过的部分,而我们对知识的把握应该是全面的。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补充更多的认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有些学生会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有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关于晋文公,课本的注解有一句“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而更详细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读本《晋公子重耳出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霸主,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在课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形成的原因,补充对形象认识的深度。
积累性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特别是在作文训练上,尤其能显示出积累的重要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课外阅读的时间会相对较少,很难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其实,语文课本和读本已经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诗句、优美语段、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等。通过阅读,我们在《指南录后序》中认识到了一个几度陷贼、生活困窘但忠心不改的文天祥;在《苏武牧羊》中认识了坚守节操的苏武;在《狂人日记》中看到了鲁迅对时代的诅咒和控诉,等等。我们可以领略各个演说家的风采,可以了解很多文学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可以从“名著导读”中领会更多思想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和引用的很好的资料。
总之,课内有限,课外无限。教师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不断地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