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高考作文的七个“一点”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的成败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而作文往往又是最让学生头痛的,怎样让头痛的作文成为高考语文的增分点,对于相当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头雾水。就此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审题角度准确一点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命题人规定好范围,要求考生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限制条件进行写作。作文时必须“审清题意”,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做到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划定的范围和限制进行写作,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审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确定走向。考生对作文题目要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其特点确定思维方向。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准确切分话题,在话题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其次,细读材料,多点挖掘。细致的围绕材料和提示导向语进行审读,尽可能将表现在外的意思和设题者隐于材料中的意图挖掘出来。最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整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信息,对信息由表及里,全方位考虑,排除不必要的信息,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这样审题就达到了最高层次。
  
  二、立意高远深刻一点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立得如何,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古人云“意在笔先”。写考场作文,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做到立意高远深刻一点。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客观地、全面的分析事物,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
  立意的几个盲点:一是一直书写,没有意旨。二是牵强附会,胡乱上纲。三是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三、选择材料用心一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材料不成,但是认为“捡到篮子都是菜”也不行,选材要精心一点。首先是真实性。所列举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即使虚构的材料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基础;其次是准确性。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三是典型性。所列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是有普遍意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给人以教育、启示或使人得到美的体验;四是新颖性。就是使用的材料是新鲜的,别人不常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考生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材料:一是从课本中寻找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二是从实际生活中采集材料,有生活就有分数,三是从练习中积累材料,把阅读中新鲜的材料迁移到作文中;四是从报刊中寻找材料,做到与时共进。五是从各种媒体中选取材料,学会从看电影、电视及上网中收集名言警句、妙词好段、典型事例。
  
  四、论据引述活泼一点
  
  “一个细节在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此言不虚。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果真能点亮一个论据的精髓,甚至决定一篇文章的高下。
  写作时,可以进行神态描绘。即抓住人物的特征,由外貌神情的描绘去体现人物内心的精神风貌;可以进行原音再现。即能再现人物说话时的慷慨激昂或温柔婉约,又能巧妙地把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可以环境渲染。即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也可以情景再现。即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以达到感人目的。
  
  五、论据分析有力一点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很多学生,只会摆事实,不会讲道理,不能围绕一个论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论证。高考作文要想取得可观的分数,考生必须在论据的引述上精到一点,分析论据上有力一点。
  如何使论据的分析深刻有力呢?就思维角度而言,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有现象到本质,有个别到一般,将认识纵深开掘,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有点到面,拓展思路,提高思维“含金量”。就分析方法来说,可以因果分析,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可以辨证分析,就是先肯定问题,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应的另一重要方面,使论据分析得更加严密全面。也可以就事说理。针对事件或人物,抓住要害,深入分析,借以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事理。
  
  六、内容充实厚重一点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之一。有的考生平时博览群书,注重识记积累,因而在考场上能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化人为己,增添文章的厚实感,令阅卷老师深为叹服。
  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厚重一点,首先要使自己写的议论文“有文化底蕴”,可以灵活化用历史典故,赋予旧典故以新的内涵。可以化用古诗文,让古诗文散发出诱人的古典气。可以灵活化用经典著作,让经典著作散发出米热的书卷气。可以灵活化用课本资源,让课本资源展示学以致用的超人魅力。尤其是在文中恰当地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名家经典言论、公认的原理、公理、格言、成语、俗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纵观近几年的考场议论文佳作,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地引用名言妙语,让语言的海洋波光闪烁,让文章的天空群星璀璨,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七、语言写作有昧一点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考作文也是如此,要让自己的语言有味一点,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品位。
  首先要写出韵律味。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可读性,从而使其飘荡起诱人的音乐味。其次,要写出包孕味。即指作品中的有内涵、有情趣、耐人寻味,能引起人丰富想像的一刹那。它可以是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可以是平常生活场景中的有意味的瞬间。第三,要写出哲理味。哲理是思维的灵光闪现,或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或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可以采摘诗文名句,用学识渲染出作品的文化风味。也可以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意象、文化介质等,在文字间升腾起不俗的文化情韵。文化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作品的品位。
  做到这些,需要平时训练时,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只要坚持从以上七点做起,相信高考作文的分数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同事开设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完全符合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但是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似乎缺了点什么。听课者也不禁感慨现今语文难教,卖力多,收益少,教学有教法无定法。在“半亩方塘”的几度犹思中,笔者也深深感到:读书法、讲解法、写作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能力达标方法,但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也可以是愉悦的精神之旅。这样不仅可以使其积累知识,增长智慧,也可
【摘要】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本文提出了一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部于2004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突出了许多教学新理念,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就是其中之一。过程评价理念认为:学习的质量不仅反映在学习的效果上也反映在学习的过程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学习动机可分成内外两部分,而兴趣是一个主要的内部动机,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对学习知识的内在自觉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形成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不断探索过程,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与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
“道德治国”四个字在近年报纸、网络上频繁出现,反映出当今社会文明衰落的程度之严重。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日思梦想,怎一个“钱”字了得!放眼四海,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确实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之以前确实丰富许多,可人们的礼仪道德、文明举止却有江河口下之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到底进步了多少?  追求物质生活:原本无可厚非,古人说求利致富是“人
【摘 要】历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高效课堂”。如何真正实现历史课高效课堂,我认为关键在于老师能否在课堂上牢牢的吸引学生,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广博 和谐 指导反思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是这样的:一方面,学生愿意上历史课,不愿意背诵历史知识;学生愿意听生动轻松的历史课,不愿意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另一方面,老师不断的抱怨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加上小学升初中择校也开始流行,留守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都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啊,每次考试几乎没几个平均成绩很难达到及格分数,语文不及格的数量也很可观。那造成这些学生自己的母语课程都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正确引导 初中学生 语文学习  对目前我們
同类项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很多老师觉得这一课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也听过一些老师教学这一内容,多数教师列出一些单项式,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特点,把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指数一样的项分离出来,概括为同类项,教学过程比较平淡。能不能把这样简单的内容讲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昵?我在因特网上检索,发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堂实录。这位教师的教学,虽然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闪光的地方值
小学生做错数学题是常有的事。从大量订正作业中,我发现:学生不是不会思考,而是读题不到位,要么读漏信息,要么看错字眼,要么理解上出现偏差……对于这些错题,往往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就能自我订正。即使在测试中,此种情况照常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效果。本文就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改变教学模式,重视自学  课改以来,有效、高
【摘 要】物质的量是物质的物理量的基本参数之一,定量地把物质微粒(微觀)与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含义。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值得探讨研究。  【关键词】物质的量 教学研究 教学方法 应用物质的量抽象难懂,而且高中一年级一开学就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值得研究。  1
摘要:本文仅就农村初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强调搞好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求一系列的具体做法,进一步阐明教学衔接系关高中起始教学的成败。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