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的成败决定高考语文的成败。而作文往往又是最让学生头痛的,怎样让头痛的作文成为高考语文的增分点,对于相当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头雾水。就此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审题角度准确一点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命题人规定好范围,要求考生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限制条件进行写作。作文时必须“审清题意”,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做到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划定的范围和限制进行写作,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审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确定走向。考生对作文题目要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其特点确定思维方向。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准确切分话题,在话题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其次,细读材料,多点挖掘。细致的围绕材料和提示导向语进行审读,尽可能将表现在外的意思和设题者隐于材料中的意图挖掘出来。最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整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信息,对信息由表及里,全方位考虑,排除不必要的信息,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这样审题就达到了最高层次。
二、立意高远深刻一点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立得如何,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古人云“意在笔先”。写考场作文,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做到立意高远深刻一点。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客观地、全面的分析事物,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
立意的几个盲点:一是一直书写,没有意旨。二是牵强附会,胡乱上纲。三是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三、选择材料用心一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材料不成,但是认为“捡到篮子都是菜”也不行,选材要精心一点。首先是真实性。所列举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即使虚构的材料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基础;其次是准确性。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三是典型性。所列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是有普遍意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给人以教育、启示或使人得到美的体验;四是新颖性。就是使用的材料是新鲜的,别人不常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考生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材料:一是从课本中寻找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二是从实际生活中采集材料,有生活就有分数,三是从练习中积累材料,把阅读中新鲜的材料迁移到作文中;四是从报刊中寻找材料,做到与时共进。五是从各种媒体中选取材料,学会从看电影、电视及上网中收集名言警句、妙词好段、典型事例。
四、论据引述活泼一点
“一个细节在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此言不虚。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果真能点亮一个论据的精髓,甚至决定一篇文章的高下。
写作时,可以进行神态描绘。即抓住人物的特征,由外貌神情的描绘去体现人物内心的精神风貌;可以进行原音再现。即能再现人物说话时的慷慨激昂或温柔婉约,又能巧妙地把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可以环境渲染。即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也可以情景再现。即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以达到感人目的。
五、论据分析有力一点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很多学生,只会摆事实,不会讲道理,不能围绕一个论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论证。高考作文要想取得可观的分数,考生必须在论据的引述上精到一点,分析论据上有力一点。
如何使论据的分析深刻有力呢?就思维角度而言,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有现象到本质,有个别到一般,将认识纵深开掘,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有点到面,拓展思路,提高思维“含金量”。就分析方法来说,可以因果分析,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可以辨证分析,就是先肯定问题,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应的另一重要方面,使论据分析得更加严密全面。也可以就事说理。针对事件或人物,抓住要害,深入分析,借以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事理。
六、内容充实厚重一点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之一。有的考生平时博览群书,注重识记积累,因而在考场上能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化人为己,增添文章的厚实感,令阅卷老师深为叹服。
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厚重一点,首先要使自己写的议论文“有文化底蕴”,可以灵活化用历史典故,赋予旧典故以新的内涵。可以化用古诗文,让古诗文散发出诱人的古典气。可以灵活化用经典著作,让经典著作散发出米热的书卷气。可以灵活化用课本资源,让课本资源展示学以致用的超人魅力。尤其是在文中恰当地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名家经典言论、公认的原理、公理、格言、成语、俗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纵观近几年的考场议论文佳作,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地引用名言妙语,让语言的海洋波光闪烁,让文章的天空群星璀璨,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七、语言写作有昧一点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考作文也是如此,要让自己的语言有味一点,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品位。
首先要写出韵律味。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可读性,从而使其飘荡起诱人的音乐味。其次,要写出包孕味。即指作品中的有内涵、有情趣、耐人寻味,能引起人丰富想像的一刹那。它可以是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可以是平常生活场景中的有意味的瞬间。第三,要写出哲理味。哲理是思维的灵光闪现,或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或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可以采摘诗文名句,用学识渲染出作品的文化风味。也可以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意象、文化介质等,在文字间升腾起不俗的文化情韵。文化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作品的品位。
做到这些,需要平时训练时,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只要坚持从以上七点做起,相信高考作文的分数会大大提高。
一、审题角度准确一点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是命题人规定好范围,要求考生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限制条件进行写作。作文时必须“审清题意”,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做到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划定的范围和限制进行写作,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审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确定走向。考生对作文题目要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其特点确定思维方向。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准确切分话题,在话题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其次,细读材料,多点挖掘。细致的围绕材料和提示导向语进行审读,尽可能将表现在外的意思和设题者隐于材料中的意图挖掘出来。最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整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信息,对信息由表及里,全方位考虑,排除不必要的信息,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这样审题就达到了最高层次。
二、立意高远深刻一点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立得如何,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古人云“意在笔先”。写考场作文,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做到立意高远深刻一点。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客观地、全面的分析事物,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
立意的几个盲点:一是一直书写,没有意旨。二是牵强附会,胡乱上纲。三是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三、选择材料用心一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没有材料不成,但是认为“捡到篮子都是菜”也不行,选材要精心一点。首先是真实性。所列举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即使虚构的材料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基础;其次是准确性。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三是典型性。所列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是有普遍意义,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给人以教育、启示或使人得到美的体验;四是新颖性。就是使用的材料是新鲜的,别人不常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考生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材料:一是从课本中寻找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二是从实际生活中采集材料,有生活就有分数,三是从练习中积累材料,把阅读中新鲜的材料迁移到作文中;四是从报刊中寻找材料,做到与时共进。五是从各种媒体中选取材料,学会从看电影、电视及上网中收集名言警句、妙词好段、典型事例。
四、论据引述活泼一点
“一个细节在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此言不虚。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果真能点亮一个论据的精髓,甚至决定一篇文章的高下。
写作时,可以进行神态描绘。即抓住人物的特征,由外貌神情的描绘去体现人物内心的精神风貌;可以进行原音再现。即能再现人物说话时的慷慨激昂或温柔婉约,又能巧妙地把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可以环境渲染。即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也可以情景再现。即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以达到感人目的。
五、论据分析有力一点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很多学生,只会摆事实,不会讲道理,不能围绕一个论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论证。高考作文要想取得可观的分数,考生必须在论据的引述上精到一点,分析论据上有力一点。
如何使论据的分析深刻有力呢?就思维角度而言,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有现象到本质,有个别到一般,将认识纵深开掘,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有点到面,拓展思路,提高思维“含金量”。就分析方法来说,可以因果分析,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可以辨证分析,就是先肯定问题,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应的另一重要方面,使论据分析得更加严密全面。也可以就事说理。针对事件或人物,抓住要害,深入分析,借以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事理。
六、内容充实厚重一点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之一。有的考生平时博览群书,注重识记积累,因而在考场上能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化人为己,增添文章的厚实感,令阅卷老师深为叹服。
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厚重一点,首先要使自己写的议论文“有文化底蕴”,可以灵活化用历史典故,赋予旧典故以新的内涵。可以化用古诗文,让古诗文散发出诱人的古典气。可以灵活化用经典著作,让经典著作散发出米热的书卷气。可以灵活化用课本资源,让课本资源展示学以致用的超人魅力。尤其是在文中恰当地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名家经典言论、公认的原理、公理、格言、成语、俗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纵观近几年的考场议论文佳作,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地引用名言妙语,让语言的海洋波光闪烁,让文章的天空群星璀璨,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七、语言写作有昧一点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考作文也是如此,要让自己的语言有味一点,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品位。
首先要写出韵律味。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可读性,从而使其飘荡起诱人的音乐味。其次,要写出包孕味。即指作品中的有内涵、有情趣、耐人寻味,能引起人丰富想像的一刹那。它可以是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可以是平常生活场景中的有意味的瞬间。第三,要写出哲理味。哲理是思维的灵光闪现,或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或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可以采摘诗文名句,用学识渲染出作品的文化风味。也可以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意象、文化介质等,在文字间升腾起不俗的文化情韵。文化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作品的品位。
做到这些,需要平时训练时,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只要坚持从以上七点做起,相信高考作文的分数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