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这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找几名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教师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会产生疑问,“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知识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问用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再问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折叠方法有何规律?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探索。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之前,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题目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四、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同类项”时,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式子中是同类项的是( )
①-2xy3与5y3x ②-2abc与2xyz ③30与-0.33
④x2y与xy2 ⑤-2mn2与3n2m ⑥3x与-3x2
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讨论,尝试归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 通过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合适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道应用题:“学校团委组织6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生每人每次搬6块,男生每人每次搬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生?”组织各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得出三种解法:(1)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32x 24(65-x)=1800,解得x=30;(2)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24×65 8x=1800,解得x=30;(3)设新团员中有x名女同学,则男同学有(65-x)名,由题意可得:32×65-8x=1800,解得x=35,则65-x=30名。共37 30=67(人)。
通过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合作能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肃南县第一中学)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找几名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教师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会产生疑问,“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知识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问用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再问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折叠方法有何规律?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诱导学生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有疑问才能常思考、常探索。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之前,先布置一道预习题:“小丹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丹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题目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复习小学中“年、月、日”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内容,小组内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四、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精心选择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在规律归纳中,引导学生讨论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同类项”时,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各组式子中是同类项的是( )
①-2xy3与5y3x ②-2abc与2xyz ③30与-0.33
④x2y与xy2 ⑤-2mn2与3n2m ⑥3x与-3x2
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讨论,尝试归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 通过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合适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道应用题:“学校团委组织6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生每人每次搬6块,男生每人每次搬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生?”组织各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得出三种解法:(1)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32x 24(65-x)=1800,解得x=30;(2)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24×65 8x=1800,解得x=30;(3)设新团员中有x名女同学,则男同学有(65-x)名,由题意可得:32×65-8x=1800,解得x=35,则65-x=30名。共37 30=67(人)。
通过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地分析和积极地赞许,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合作能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肃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