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诉讼的司法运作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的独立人格被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股东各自独立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之目标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首创于美国,后被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适用。[2]
   我国 2005 年 10 月 27 日修订的《公司法》中正式确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随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新《公司法》中被明确确立,结束了理论界关于我国是否应该引入该制度的争执。制度的设立之后就是应用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因此,目前在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诉讼是运用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来实现的。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诉讼类型
  
  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诉讼类型的分类
  一般认为,从诉讼类型上区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通常可分为“提起之诉”和“认定之诉”。
  (1)“提起之诉”是指权利主体——公司人格否认的主张者直接将公司与义务主体——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者在诉讼中一起作为共同被告,要求法院认定公司在相应的债务关系中不具有独立人格,判令公司股东或控制人与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原告在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即明确主张涉诉的案件类型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仅指案件类型,而非案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案由在后文中加以说明。)
  (2)“认定之诉”是相对于提起之诉而言的,是指权利主体在起诉时,仍然按照纠纷所涉及的实体法律关系,按照通常的民事纠纷案由起诉,并没有提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主张,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涉诉案件中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股东所滥用,并认为应当在此个案中否定公司独立人格,由公司人格滥用者直接为公司承担相应责任。此时股东如果不是诉讼当事人,法院可以追加其为被告。
  2、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诉讼类型为“提起之诉”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 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只有 “提起之诉”。按照我国目前的诉讼制度,实践中不应当有“认定之诉”,即在原告没有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张下,法官不能主动否定法人人格。其理由如下:
  首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而非否定该项制度。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严格谨慎适用,人民法院应当严格审查,少用、慎用,更不宜主动适用该制度,否则,会影响我国公司法人制度的发展。
  其次,我国《公司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因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股东所滥用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否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追纠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的责任也应该是债权人的一种权利。该权利属债权人所有,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是不宜主动追加当事人的
   第三,按照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人民法院审查的案件事实应当在原告诉讼请求范围内进行,判决也是如此。在原告并未提出“否认公司人格”的主张时,法院不应当主动审查并做出判决。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案由
  
   在二○○八年二月四日最高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发布之前,对涉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案件按何种案由立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设置单独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类案由,直接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纠纷”起诉,将各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类型化,提升为一种独立的纠纷与诉讼形态。其理由是如果仍然以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等普通案由立案,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就不能成为适格的被告,而原告如果直接以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为被告就会面临因错列被告而被驳回起诉的不利后果。[3]显然,最高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所列案由第二百五十二种“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是采纳了这一观点。但笔者认为在实践中仍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不能一概立“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这一案由。一般情况下,仍应当以诉讼所涉及的实体法律关系,即权利人与公司之间债权的性质确定案由,如“买卖合同纠纷” “生命权、健康权纠纷”等案由立案。理由为:
   ⑴公司法人格否认是基于公司人格被滥用而产生的,它并不会改变权利人与公司之间债权的性质,不改变基本法律关系,因此不会改变诉讼类型本身。以“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案由立案,难以判断权利人与公司之间债权的性质。
   ⑵最高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强调,同一诉讼中涉及两个以上的法律关系,属于主从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以主法律关系确定案由。显然,在公司法人格否认案件中,有权利人与公司之间债权法律关系和公司人格被滥用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的法律关系并存,权利人与公司之间债权显然是主法律关系。应当以主法律关系确定案由。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当事人的确定
  
  1、原告
  当公司债权人因公司法人格滥用而遭受损害时,可以否认法人人格的一方为公司债权人,即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权利主体——公司人格否认的主张者可以成为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原告。适格的原告必须是因公司法人格滥用而遭受损害的债权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被告
  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主体要件中的义务主体——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者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被告,对此,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无异议。而公司本身是否应当成为被告,理论界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目的在于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而直接追究公司背后的股东的责任,因此,应当直接将公司股东列为被告。此时既然原告主张公司法人格由于被股东滥用而应当否定掉,那么就不能再将公司列为被告。笔者认为公司及滥用股东权利的股东均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的共同被告。其一、我国新《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公司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如果不将公司本身股东列为共同被告,则无法判令二者承担连带责任;其二,实践中,原告在诉讼时提起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主张是否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是不确定的,如果只起诉股东而不起诉公司,一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主张得不到支持,这样原告就会败诉,其再以公司为被告起诉,必然造成累诉,也浪费司法审判资源。
  公司人格否认由于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公平的原则,公司债务产生过程中附带的效果也应视为发生于股东身上。因此 ,未履行债务的公司的相关权利也应由股东取得,公司所拥有的各种抗辩权也可由股东来行使。[4]
  (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举证责任
  在我国《公司法》第六十四条明确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显然,当一人公司权利人主张否认公司法人人格时,举证责任在公司和股东,这是非常明确的,本文对此不作探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司,公司法没有相关规定,因此,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在法律无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原告主张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原告就必须举证责任由承担。但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不应当简单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而应当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就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来看,主要有股东利用公司回避合同义务、规避法律义务、和公司法人格混同等,但是这三种情形涉及到具体的案件时往往复杂得多。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往往手段隐蔽,作为公司的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利益相关者,从其所处地位来看,不能参与公司的运营,往往又无法支付获取公司内部信息费用,因此教条地理解“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让原告方承担全部的举证责任其实是不公平的,实践中也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举证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由原告初步举证,主要是表征层面的证据。原告既然主张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其必然对公司法人格独立性有合理的怀疑,对于符合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表征,原告一般是有能力举证的。第二步,将举证责任转到被告身上。在原告初步举证表征层面的证据的情形下,由被告证明没有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如被告不能证明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被滥用,而原告初步所举证的表征层面的证据表明有股东滥用了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重大嫌疑,则推定股东滥用了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注释:
  [1]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2] 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8页。
  [3] 钱卫清著:《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98页。
  [4] [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过程就是电子证据的取证工作,因为该工作涉及人员多,讯问过程时间长,要求环境相对复杂,设备操作要求高等因素,使得电子证据的取证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中的大多数是由同录工作的技术人员来承担的,这是因为电子取证工作是在技术人员的手中完成的,从长远看来,开展同录工作的技术人员有的只是风险,如果不找出这项工作中的风险点,而导致同录人员承担责任,这将大大影
期刊
如何规范公共权利的运行、公共资源配置,解决基层干部不廉洁、管理不民主,财务不公开、政务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时等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甚至有些涉农犯罪直接影响到和谐农村的建设,使党的惠农政策被“凉干缩水”或“卡”在中途,使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难以实现。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所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深入开展涉农职务犯罪预防,更好地落实党的惠农政策谏言献策。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公民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非常普遍,作为特殊群体——患者的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更是非常严重,但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匮乏,法律也没有明确具体的相应规定。为切实保护患者隐私权进而保障人权,必须明确患者隐私、隐私权的内涵、范围,掌握侵权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从医方和法律上进行保护,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患者;隐私权;现状;法律保护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民主进程的加深,公民的权利意识增
期刊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组织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检察机关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组织,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经济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检察干警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体,其才智是否充分涌流,活力是否竞相迸发,直接关系到法律监督效果的好坏。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业务量在基层,因此完善基层院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
期刊
一、 案情简介    2007年4月27日2时许,犯罪嫌疑人魏某伙同何某(在逃)窜到鹤山市北湖宾馆门前路段。趁事主梁某不备,突然冲上前抢梁手中的小灵通(价值人民币200元),因梁反抗未得逞。魏某、何某两人转而去抢梁某的手提包(内有人民币100元),拉扯中梁某蹲地,一只手撑地时手掌划了一小口(轻微伤)。后魏某将手提包带扯断,夺得手提包后逃跑。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追回手提包发还被害人。    二、 分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活动职能的变革,经济法得以产生和发展。要对经济法理论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拟就经济法律关系进行探索,使我们更具体地把握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的完善经济法体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权力——经济权利关系;经济权力——经济权力关系    一、我国经济法律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期刊
腐败现象是困扰着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腐败现象最极端的表现就是职务犯罪。为了打击腐败行为,规范公共行政行为,杜绝职务犯罪的发生,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来制约腐败和职务犯罪的产生。我国已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此来规范行政行为,弥补制度缺陷造成的腐败,来打击腐败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界
期刊
摘 要: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为德国传统行政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之理论和实务甚深。但特别权力关系这一法律领域不受法律保留原则的拘束,这严重背离实质法治主义和基本权利保护的要求,故其逐渐为学界通过理论创新予以破除。其中,乌勒的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相分离的理论为其中翘楚.该理论根源于宪法特定自由权保护和限制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实践影响力。法院也针对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各自领域事务持不同的审查
期刊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更加重视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建设,不断配强纪检、监察人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单位都设立了纪检、监察机构,配备了纪检、监察人员,没有配备的也由纪检、监察主管部门派驻纪检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本单位工作,加强和促进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应该说,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工作包括了思想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那么,纪检、监察部门应如何发挥其监督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
期刊
摘 要: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执行公务,或基于实现公共利益的需要,与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在意思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以设立、变更、终止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协议。[1]目前,行政合同在行政管理诸多领域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但是,我国行政合同制度还是一个比较崭新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十分有必要探讨完善关于行政合同纠纷法律救济机制。  关键词:行政合同;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救济    行政合同在我国是伴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