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题课程:牧养儿童语言品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写作主题课程的核心意蕴
  统编本教材的习作编排,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强调内容趋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趋向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单一的教材趋向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等。
  单元整体架构下的统编本教材教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写作能力不是孤立的,真正的写作滋养来自于日常语文学习的累积和渐进。以这样的观点来设计写作活动就绝不会限于单元作文,而是需要将写作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需要补充、调整、创造各种写作教学资源。
  写作主题课程是从社会生活经验和需要出发,以某一主题为核心,整合运用生活、影像、文本等多方面的资源,设计言语任务与活动,让写作知识和策略的学习融于真实情境之中,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品质而设计的课程。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书面语言的形成过程做过研究,他们认为在识字教学阶段,儿童的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翻版,这个时期,书面符号只是“第二順序的符号”,它们代表的并不是思想和意义的本身,而是表达思想和意义的词的声音。因此,儿童的书面表达具有口语的特征是毫不足怪的,因为它只是转述和描摹口头语言,是记录口语成果的方法。但随着写字和阅读过程的自动化,“书面语言从第二顺序变为第一顺序的符号”。换言之,随着写字和阅读技巧的形成,书面语言逐渐从口头语言中解脱出来,开始具备它比较特殊的品质。
  二、写作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由于二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已自能写字和阅读,笔者在三年级设计了“小动物系列”的写作主题课程。
  (一)“写作主题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1.通过“小动物系列”主题写作课程,建构人与动物的美好关系。
  2.整合教材、学生生活经验等资源,还原生活样态,让学生畅言。
  3.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一练一得。
  4.通过评价与反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品质。
  课程内容:
  1.鼓励学生饲养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外形及其吃食、玩耍、睡觉等情形,将有趣的画面拍成照片或小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视频,集中指导观察,并进行写作指导。
  3.引入课文、教师下水文及作家作品等资源,指导学生揣摩经典片段,拓展写作角度,推敲语言表达。
  4.作文讲评,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编写《万物集》,通过读者心语、同伴点评等形式,促进同伴间的学习。
  (二)写作主题课程的资源与运用
  1.运用生活资源,还原生活样态。
  叶圣陶先生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
  我在班里做了一项调查,有过饲养小动物经历的孩子占90%以上。在实施“小动物系列”写作主题课程之初,我鼓励孩子们饲养小动物,和小动物交朋友。我把每天语文课前的两分钟定为“晒宝时间”。孩子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的名字的由来,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每天的“晒宝时间”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蓝莓”“哈利”“嘟嘟”这些名字也成了孩子们聊天时的高频词,每个孩子在聊起小动物时都是满脸兴奋。“情动而辞发”,此刻,如果让他们写一写小动物,一定可以畅所欲言,因为火候已到。
  第一篇小动物的习作,没有规定写作对象,没有限定写作内容。一些大文学家总结自己的经验,指点初学者作文时,大都提倡“先放后收”。“先放后收”的提法给我们以启示:(1)作文训练应分阶段;
  (2)训练之初宜放手让学生写,鼓励其兴趣和自信心;(3)练习一定时间,要逐步提出要求。
  我设计的“小动物系列”写作主题课程正是分阶段训练,初始放手让学生习作,其间逐步提出要求,在逐项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品质得以提高。
  第一阶段的“放手写作”,学生习作内容丰富多彩,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转眼,我和哈利要分别了。爸爸说,单元楼不适合养哈利,哈利要留在老家。为这,我哭了好几次。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只陶瓷狗,但它摔碎了。我把碎片捡回来,小心地抱在怀里,就像抱着哈利……”(刘一苇《狗狗哈利》)当然,放手写作,还是为了寻找“写作主题课程”下一阶段教学的原点,通过习作反馈,我发现孩子们介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内容干巴巴,缺少画面感、代入感。仔细批阅并分析了第一次习作的优缺点,我确立了适合本班孩子学情的第二次习作的教学目标。
  2.选择影像资源,提炼写作方法。
  第一阶段的自由写作完成后,我让孩子们捕捉小动物生活的精彩画面并拍成视频上传,我选择了其中几段视频作为指导学生观察的素材。多媒体的运用,使观察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实物、图片等;在播放视频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暂停、回放或重复播放,这对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是选择观察样本。
  这些视频是孩子们精心选择的生活中的样本,具有典型性。我在其中筛选出易于放大观察点的视频,诸如乌龟抢食、小猫大战吸尘器等。
  按照写作过程思维活动的规律,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抓好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大脑发育的科学资料,综合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7~12岁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年龄期。
  其次是聚焦观察角度。   在观察元浩家的乌龟嘟嘟时,我提醒孩子们着重观察嘟嘟抢食的动作。聚焦观察点,有利于学生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我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即描写嘟嘟抢食的画面,注意动词的运用,比一比,谁用的动词更准确更丰富,谁的习作更有画面感。
  一块肉正好落到了小浅身边,嘟嘟看见了,马上游过去。可是嘟嘟不管怎么拉、怎么拽都抢不来,因为小浅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咬住肉。于是,嘟嘟也用尽了全身力气。快看!嘟嘟把小浅和那块肉一起拽进了小房子里,我们都被吓住了。(蔡依霖)
  在观看逸轩家的布偶猫时,除了观察布偶猫的动作,还要观察它们的神情,并想象它们的心理活动。第二次写作训练的重点是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
  逸轩妈妈给小可怜喂奶时,歪歪脸突然冲过来,咬住奶瓶不放,一边喝奶,一边喵喵叫,仿佛在说:“这是我的奶瓶,你想喝,哼,没门!”
  小可怜呢?只能躲在角落里,眼巴巴地看着歪歪脸喝着奶:“喵——我们是好兄弟,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喵——”(夏若宁)
  再次是提炼写作方法。
  我从学生习作中找出精彩句段归类呈现,并从中提炼出写作方法:外形描写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动作描写要分解动作,化为慢镜头;心理描写要发挥想象,代入角色……
  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是生活实践(观察事物)、思维(分析事物)和语言(用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当学生在进行第三次关于小动物的“素描作文”写作时,他们写作的起点已经和第一次写作时不同了,他们的习作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能用上贴切而丰富的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习作更有画面感,且能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小动物的个性特征。
  3.整合文本资源,提升语言品质。
  改革教学内容,就是要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就是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使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体现课程学习的价值;就是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使不同地区、不同能力的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突出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1) 引入课文,揣摩经典片段。
  在“小动物系列”写作主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重温了课文《美丽的丹顶鹤》《我叫黑脸琵鹭》等文,欣赏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如: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色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呢。
  我让学生首先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然后我把“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去掉,让学生与原文对照比较,体会这句比喻的妙处。
  (2) 引入范文,拓展写作角度。
  《雨天日记》是我自己创作的童话,以名为“雨天”的小猫为主角,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出生后夹在墙缝中获救的过程。这篇日记体童话,给学生一种启发,可以用小动物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小动物的生活。《我是一只狐狸狗》是林良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以一只名为“斯诺”的狗的口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温馨的生活画面。
  我鼓励学生可以用小动物写信、小动物写日记或编写关于动物的童话等形式描写小动物的生活。依霖替乌龟嘟嘟给乌龟小浅写了道歉信,宣仪以猫记者的身份创作了《猫猫新闻》,诗涵创作了童话《我想有个凉快的家》……
  (3)引入例文,推敲语言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模仿热情不及对同伴的模仿;同伴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将学生每一阶段的习作都编印成集,题为“万物集”,并让学生圈画出例文中的精彩句段,还鼓励他们为同伴的习作写点评。其实,写点评的过程就是学习同伴写作经验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润物无声的。
  我鼓励学生用上例文中的词语,学习同伴的写作方法,对习作反复推敲修改。我还提倡重作旧题,并进行比较,找到自己习作中的生长点。
  三、写作主题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回顾一学期来的写作主题课程,我看到了可喜的变化:曾经害怕小动物的,主动要求饲养小动物;曾经害怕写作的,爱上了写作。与写作兴趣、写作自信同时增长的还有写作能力。
  我认为,写作主题课程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生活的意义。写作主题皆源自学生的生活,写作是一种对话,是自我与万物的对话。参与写作主题课程学习的学生,必将关注生活,他们的生命体验随之丰富而广阔。
  二是集约的意义。写作主题课程将同主题的系列写作编排在一学期或半学期内,在较长的写作周期内进行同一主题的写作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所整合的教学资源的效用,避免了散点式写作练习无法聚焦写作训练点的缺陷。
  三是渐进的意义。写作属于技能训练,写作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渐进式的一练一得的模式,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渐进式提升。
  当然,在写作主题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以下几点存疑:(1)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写作课程与教师自己设计的主题写作课程的关系?(2)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写作有天赋的学生和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3)如何将各年级的写作要求具体化,并分解在写作主题课程之中,从而将写作主题课程序列化?
  我会继续开发主题写作课程,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渐渐明晰……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童年的水墨画》原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现在选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对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样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文中的趣、体会出诗歌的美呢?我的教学分如下几个板块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  序曲:认识水墨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立即出示两幅图:一幅中国的水墨画,一幅西洋的油画。让学生猜一猜哪一幅是水墨画,然后让学生说一
“诗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宗旨是用诗性的语言、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春风化雨地进行教化,丰盈学生的人文底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诗教”的内容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古诗及现代诗,也包括现行教材中非诗歌体裁的优秀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诗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改编、拓展,提取文本诗性,吸收诗教营养。  一、把握非诗歌文体的诗性元素  很多非诗歌文体的文本富有诗情画意,流淌在
贾老师的课看似很传统,无非是听、说、读写——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很经典,不事雕琢,语言干净,设计完美,堪称教科书式的课堂范例。贾老师的课  看似平淡无奇,一点都不精彩——没有任何剧场效应,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震撼人心,他用学生生命的状态变化告诉我们“教语文就是教  做人”。  30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贾老师教作文”如此,13年前的一堂续写童话的习作課《谁动了松鼠的奶酪》更是典范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小说有过一定接触,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从人物的语言等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但对于如何抓住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认识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对船长的认知,只停留在敬佩的层面,理解比较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为什么主要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言行,特别是语言进行描写?这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年轻的伙伴们:  大家好!  见字如面。请允许我用这一略显陈旧的方式,带你回到我的从前,我把我的成长故事说给你听。  一些重要的人,一定是成长中绕不开的,这不是套路,是规律。我遇见他们不是在我最好的年华,反而因为他们,我遇见了我专业成长中的最美年华。  2014年是我专业成长好年华的开始。那一年的9月,我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更重要的是,我突然被镇江市小语教研员张晨晖老师相中,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全国
亲朋好友都说我特别适合做教师,仿佛我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这个说法,我欣然接受。从1996年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我就一直沉迷于这份让我欢喜、眷恋的职业。回首20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师傅——于永正老师。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于老师的弟子中最幸福的一个,因为在我成长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和声音。  一、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我的为师之路  1996年的9月份,我师范毕业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姆咪谷的神奇与快乐。  2.精读书中精彩的段落,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阅读姆咪系列书  籍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交流分享中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姆咪谷的神奇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猜人物导新课,知其意悟其神  1.导入:最近,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了《魔法师的帽
阅读可分为理解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罗森布兰提出:“理解性閱读,指的是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审美性阅读则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因文本而产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个人化的,讲究质感的。”审美性阅读一般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下面以审美性阅读的视角来解读《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我国一本著名的古书《战国策》。改编的课文《鹬蚌相争》,篇幅短小,内容通俗易懂,结
【教学目标】  1. 认识“婴、毅”等8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细读文本,体会父亲顽强坚毅的精神,勤劳朴实、执着自信的品质。【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我走进了四(7)班。学生各个端坐,俨然胸有成竹的样子,仰着小脸期盼地看着我。我没有忙着开始上课,首先调查了一下字词预习的情况。因为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我出示需要认识的8个字“婴
作为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而童声合唱,一直以其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改变学生活泼有余、儒雅不足、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弘扬“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走好学校合唱特色之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城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教学。而当务之急便是开发、编辑年级校本合唱教材。“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