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阐述了现代公共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服务模式,提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由馆内向基层倾斜,从“静”态向“动”态转换,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精准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服务创新
新时期,全民阅读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广泛,建设“书香社会”“书香市(县、区)”等成为全民阅读最为响亮口号。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服务水平质的飞跃和提升,彰显图书馆的地位和担当。
1.全民阅读现状分析
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八次全國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3%;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9%。各地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异彩纷呈,国民参与度日渐攀升,对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使用满意度日渐增高,其中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满意度最高,达76.7%。但是,成年国民只有2.4%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而有40.6%的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37.0%的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国民阅读率、阅读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参与度、满意度逐渐增长。更说明,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很大的服务提升空间。图书馆要想得到公众认知,达到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就要规划好更加亲民的建设模式,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提升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拓展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
2.公共图书馆建设架构与服务延伸(以洛阳市为例)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把探索立体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开展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
2.1 公共图书馆建设更加亲民。2013年以来,在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市图书馆和各县(市、区)图书馆新馆实现全覆盖,摒弃“旧藏书楼”格局,充分考虑全民阅读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环境更优雅,功能更完备,空间更舒适,服务更规范,现代化程度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读者到馆率随之增加。2017年以来,洛阳市实施“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工程,致力于打造“15分钟阅读圈”,全市各区县先后建成204座“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每座书房面积几十平方米至1000余平方米不等,内置各门类图书数千册、报刊20种以上,自助借还、自助办证、电子阅读以及各类便民设施齐全,读者凭读者证或身份证可刷卡进入阅读,成为城乡居民阅读休闲的“精神粮仓”。
2.2 总分馆制体系建设逐步普及。洛阳市各县(市、区)在建设图书馆新馆的同时,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提升为图书馆分馆,分年度将村农家书屋提升为图书馆支馆(服务点),以县馆为总馆、乡镇分馆为纽带、村支馆为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初见成效,实现资源共享、统借统还,每年定期对基层馆的图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了活动阵地和馆藏资源。如今洛阳市 2997 个村农家书屋的平均馆藏量超过2000 册,总藏量达 550万册左右。县图书馆充分发挥业务引领作用,组织基层培训、讲座展览、诵读征文、流动服务走基层等多种阅读推广活动,读者到馆率、阅读量、参与人次均得到普遍提高。
2.3延伸阅读途径不断创新。图书馆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为基层馆配送图书、指导活动、举办讲座等,每年阅读服务走基层活动30-50次,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各图书馆逐步打破单一的服务模式,阅读服务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延伸。图书馆均建有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将自身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各界推介,一方面纷纷与各类图书商家、阅读平台、阅读群体联合,开辟网上阅读阵地,适时组织专题阅读、信息推送、新书推介、网上展览等网上阅读推广,提升读者参与度与满意率。2020年疫情期间,图书馆做到线下闭馆防疫、线上阅读不停,如系列线上阅读、展览、图书分享、知识讲座等,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图书馆的影响力。
3.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对策
一个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囊括了巨大的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每个县级图书馆少则几万册图书,多则十数万、几十万册。随着信息时代的迈进,图书馆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趋势,电子书、读报机等数字借阅下载设备成为图书馆的必备设施,方便的移动终端微阅读成为潮流。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挥信息源作用,显现阅读服务社会成效,真正成为地方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
3.1 发挥信息源作用。图书馆如何转变服务理念,以独特的整合整序功能,利用馆藏图书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更好的开展阅读服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各地要遵循“统筹兼顾、惠及全民”原则,突出“以用为主”主题。一方面,特色资源建设。在馆藏特色上注重综合性、公共性和地方性,根据当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形成特色资源。如洛阳各县区图书馆整合馆藏资源,在本馆和城市书房建有地方文献阅读专架、旅游图书专架、党史阅读专架等,既符合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也符合读者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性共建共享。如2021年洛阳市图书馆分别与焦作、济源、平顶山、三门峡等四城市图书馆共同协商成立了洛阳都市圈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在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大型阅读推广活动以及特色专题数据库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将极大提升五市公共图书馆阅读资源共享水平。第三,网上阅读平台建设。“互联网+”时代下,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设备以其含载量大、便携带、功能全逐步成为馆外阅读主要工具,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成为人们阅读主要内容,人们的电子阅读、云阅读、云视听倾向越来越明显。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尝试建设和逐步完善阅读服务平台,实现网站、数据库、新媒介等工具的创新融合,尤其是在最为方便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云平台上,针对不同阅读群体的需求,举办信息推送、新书推介、展览讲座等网上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更为便捷、优质、高效和特色化的阅读服务。 3.2 服务模式由“静”转向“动”。以“藏”为主、突出“静”特色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要以“动”的姿态,用流动服务模式进基层、入景区、送服务到群众家门口。
服务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一。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县区级图书馆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找准定位和结合点,转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真正体现主阵地作用。首先是服务主体转向基层群众。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广大基层提供普惠性服务。其次是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培训。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个人素养,学会图书管理、阅读推广和服务技能。其三服务好产业发展。找准切入点,有条件的建立送书联系点、服务点,开展系列图书阅读、文化展示等活动,没有条件的要定期组织送书上门、信息推送、引介专家指导等服务。
服务好文旅融合。当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呈显发展热潮。图书馆应将文献阅读服务、数字资源服务、阅读推广服务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深挖地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挑选突出地方发展史、红色文化史、历史掌故、相关人物等书籍,建设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书屋、民俗书吧、景区书吧、红色旅游书屋等旅游文化空间,为乡村文化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跳出“传统图书馆的圈子”,积极应对新挑战,做好创新型顶层设计,找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定位,负起应有的担当,打破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瓶颈,走进基层与乡村振兴结合,走进景点与旅游产品结合,走进公园与群众文化结合,推进行走阅读、休闲阅读、全民阅读,为建设书香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參考文献:
[1]郑丽珺.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有效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128.
[2]汪金川.县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定位与效能提升[J].当代旅游,2019(4):79-81.
[3]邓勇勇.河南省洛阳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简介:李万军(1969.7-),198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任河南省宜阳县图书馆馆长,馆员。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服务创新
新时期,全民阅读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广泛,建设“书香社会”“书香市(县、区)”等成为全民阅读最为响亮口号。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服务水平质的飞跃和提升,彰显图书馆的地位和担当。
1.全民阅读现状分析
202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八次全國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3%,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4%;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3%;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9%。各地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异彩纷呈,国民参与度日渐攀升,对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使用满意度日渐增高,其中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满意度最高,达76.7%。但是,成年国民只有2.4%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而有40.6%的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37.0%的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国民阅读率、阅读方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参与度、满意度逐渐增长。更说明,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很大的服务提升空间。图书馆要想得到公众认知,达到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就要规划好更加亲民的建设模式,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提升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拓展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
2.公共图书馆建设架构与服务延伸(以洛阳市为例)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把探索立体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开展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
2.1 公共图书馆建设更加亲民。2013年以来,在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市图书馆和各县(市、区)图书馆新馆实现全覆盖,摒弃“旧藏书楼”格局,充分考虑全民阅读服务的发展趋势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环境更优雅,功能更完备,空间更舒适,服务更规范,现代化程度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读者到馆率随之增加。2017年以来,洛阳市实施“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工程,致力于打造“15分钟阅读圈”,全市各区县先后建成204座“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每座书房面积几十平方米至1000余平方米不等,内置各门类图书数千册、报刊20种以上,自助借还、自助办证、电子阅读以及各类便民设施齐全,读者凭读者证或身份证可刷卡进入阅读,成为城乡居民阅读休闲的“精神粮仓”。
2.2 总分馆制体系建设逐步普及。洛阳市各县(市、区)在建设图书馆新馆的同时,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提升为图书馆分馆,分年度将村农家书屋提升为图书馆支馆(服务点),以县馆为总馆、乡镇分馆为纽带、村支馆为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初见成效,实现资源共享、统借统还,每年定期对基层馆的图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供了活动阵地和馆藏资源。如今洛阳市 2997 个村农家书屋的平均馆藏量超过2000 册,总藏量达 550万册左右。县图书馆充分发挥业务引领作用,组织基层培训、讲座展览、诵读征文、流动服务走基层等多种阅读推广活动,读者到馆率、阅读量、参与人次均得到普遍提高。
2.3延伸阅读途径不断创新。图书馆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为基层馆配送图书、指导活动、举办讲座等,每年阅读服务走基层活动30-50次,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各图书馆逐步打破单一的服务模式,阅读服务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延伸。图书馆均建有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将自身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各界推介,一方面纷纷与各类图书商家、阅读平台、阅读群体联合,开辟网上阅读阵地,适时组织专题阅读、信息推送、新书推介、网上展览等网上阅读推广,提升读者参与度与满意率。2020年疫情期间,图书馆做到线下闭馆防疫、线上阅读不停,如系列线上阅读、展览、图书分享、知识讲座等,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图书馆的影响力。
3.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对策
一个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囊括了巨大的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每个县级图书馆少则几万册图书,多则十数万、几十万册。随着信息时代的迈进,图书馆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趋势,电子书、读报机等数字借阅下载设备成为图书馆的必备设施,方便的移动终端微阅读成为潮流。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挥信息源作用,显现阅读服务社会成效,真正成为地方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
3.1 发挥信息源作用。图书馆如何转变服务理念,以独特的整合整序功能,利用馆藏图书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更好的开展阅读服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各地要遵循“统筹兼顾、惠及全民”原则,突出“以用为主”主题。一方面,特色资源建设。在馆藏特色上注重综合性、公共性和地方性,根据当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形成特色资源。如洛阳各县区图书馆整合馆藏资源,在本馆和城市书房建有地方文献阅读专架、旅游图书专架、党史阅读专架等,既符合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也符合读者需求。另一方面,区域性共建共享。如2021年洛阳市图书馆分别与焦作、济源、平顶山、三门峡等四城市图书馆共同协商成立了洛阳都市圈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在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大型阅读推广活动以及特色专题数据库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将极大提升五市公共图书馆阅读资源共享水平。第三,网上阅读平台建设。“互联网+”时代下,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设备以其含载量大、便携带、功能全逐步成为馆外阅读主要工具,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成为人们阅读主要内容,人们的电子阅读、云阅读、云视听倾向越来越明显。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尝试建设和逐步完善阅读服务平台,实现网站、数据库、新媒介等工具的创新融合,尤其是在最为方便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云平台上,针对不同阅读群体的需求,举办信息推送、新书推介、展览讲座等网上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更为便捷、优质、高效和特色化的阅读服务。 3.2 服务模式由“静”转向“动”。以“藏”为主、突出“静”特色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要以“动”的姿态,用流动服务模式进基层、入景区、送服务到群众家门口。
服务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一。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县区级图书馆要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找准定位和结合点,转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真正体现主阵地作用。首先是服务主体转向基层群众。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广大基层提供普惠性服务。其次是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培训。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个人素养,学会图书管理、阅读推广和服务技能。其三服务好产业发展。找准切入点,有条件的建立送书联系点、服务点,开展系列图书阅读、文化展示等活动,没有条件的要定期组织送书上门、信息推送、引介专家指导等服务。
服务好文旅融合。当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呈显发展热潮。图书馆应将文献阅读服务、数字资源服务、阅读推广服务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深挖地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挑选突出地方发展史、红色文化史、历史掌故、相关人物等书籍,建设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书屋、民俗书吧、景区书吧、红色旅游书屋等旅游文化空间,为乡村文化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跳出“传统图书馆的圈子”,积极应对新挑战,做好创新型顶层设计,找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定位,负起应有的担当,打破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瓶颈,走进基层与乡村振兴结合,走进景点与旅游产品结合,走进公园与群众文化结合,推进行走阅读、休闲阅读、全民阅读,为建设书香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參考文献:
[1]郑丽珺.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有效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128.
[2]汪金川.县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定位与效能提升[J].当代旅游,2019(4):79-81.
[3]邓勇勇.河南省洛阳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简介:李万军(1969.7-),198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任河南省宜阳县图书馆馆长,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