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场面,也要给学生“沉思默想”,静静品读文本的机会。语文课堂的静和闹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一樣的课需要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被广大教师充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收获多少,文本的价值究竟得到了多大的体现。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一)“动感课堂”的误区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追求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认为有感情地放声朗读是对文本感悟体会的最好诠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要会读书,学会默读。那些真情动人的文章,一味地大声读有时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的。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学生自我探索文本的曼妙之处,再通过一些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岂不更妙?
(二)以静制动默读品悟
笔者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找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想象一下泉声的美妙及作者比喻的贴切。最后释放学生心中的情感,有感情地进行品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鼎湖山泉水的各种美妙泉声读得抑扬顿挫,富有层次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二、“静听细想”与“畅所欲言”融为一体
(一)“热闹”背后的思考
现在的学生个性极强,在课堂上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但很难静下心来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安静,学会倾听,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静中有动自由表达
笔者在执教《望月》这一课时,指导学习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想象的启发下,甲板上只留下我一人,此时,“我”心中的月和开头的月有什么不同?请你静静想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月亮还像什么?
生:我觉得月亮像太阳的女儿,晚上她从太阳妈妈那儿借点光,照亮大地,为别人引路。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你心中的月亮如此善良!
生:我认为月亮也像一位朋友,她照在我们身上,那么柔和,还好像跟着我在走。
师:你可真有想象力,她可不就是我们的朋友嘛!
生:我觉得月亮还像一座城堡,里面住着吴刚和嫦娥,真想上去看看啊!
师:看来你读过这个故事呢。
生:月亮像是一块香香的月饼,可好吃了。
生:月亮像一块圆圆的美玉,漂亮极了!
生:月亮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穿着银色的衣裳。
生:月亮像一个在默默注视我们的知心姐姐……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静思,展开联想,让他们自由表达,让他们感受文本语言体现的优美意境,孩子们都在积極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大家互相在潜移默化,心与心的交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感悟。
三、“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一)合理安排有效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动”和“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在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多一些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二年级有篇叫《云房子》的课文,主要讲了小鸟在空中用白云造“房子”的快乐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很受孩子们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文本特色采取一些欢乐、明快的教学形式。如:云房子有哪些造型,你能画下来吗?你能和小朋友表演一下小鸟们造云房子的情景吗?显然,静默的学习方式不是太适合本课教学的。
让我们走出误区,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事啊!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被广大教师充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但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收获多少,文本的价值究竟得到了多大的体现。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一)“动感课堂”的误区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追求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认为有感情地放声朗读是对文本感悟体会的最好诠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要会读书,学会默读。那些真情动人的文章,一味地大声读有时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的。课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学生自我探索文本的曼妙之处,再通过一些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岂不更妙?
(二)以静制动默读品悟
笔者在教学《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找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描写泉声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进行再一次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想象一下泉声的美妙及作者比喻的贴切。最后释放学生心中的情感,有感情地进行品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鼎湖山泉水的各种美妙泉声读得抑扬顿挫,富有层次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二、“静听细想”与“畅所欲言”融为一体
(一)“热闹”背后的思考
现在的学生个性极强,在课堂上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但很难静下心来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安静,学会倾听,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静中有动自由表达
笔者在执教《望月》这一课时,指导学习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想象的启发下,甲板上只留下我一人,此时,“我”心中的月和开头的月有什么不同?请你静静想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月亮还像什么?
生:我觉得月亮像太阳的女儿,晚上她从太阳妈妈那儿借点光,照亮大地,为别人引路。
师: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你心中的月亮如此善良!
生:我认为月亮也像一位朋友,她照在我们身上,那么柔和,还好像跟着我在走。
师:你可真有想象力,她可不就是我们的朋友嘛!
生:我觉得月亮还像一座城堡,里面住着吴刚和嫦娥,真想上去看看啊!
师:看来你读过这个故事呢。
生:月亮像是一块香香的月饼,可好吃了。
生:月亮像一块圆圆的美玉,漂亮极了!
生:月亮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穿着银色的衣裳。
生:月亮像一个在默默注视我们的知心姐姐……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静思,展开联想,让他们自由表达,让他们感受文本语言体现的优美意境,孩子们都在积極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大家互相在潜移默化,心与心的交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感悟。
三、“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一)合理安排有效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动”和“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二)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在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多一些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二年级有篇叫《云房子》的课文,主要讲了小鸟在空中用白云造“房子”的快乐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很受孩子们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文本特色采取一些欢乐、明快的教学形式。如:云房子有哪些造型,你能画下来吗?你能和小朋友表演一下小鸟们造云房子的情景吗?显然,静默的学习方式不是太适合本课教学的。
让我们走出误区,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