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的教学就十分重视循序渐进,《学记》中就有“学而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南宋大教育家朱熹亦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可见循序渐进梯度教学的重要。
[关键词]循序渐进;梯度;检测;评价
教师教育不仅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得,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教师在教学各环节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所授知识的“梯度”相吻合,如何把握这种“度”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备课的三维目标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
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确立,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抄下来,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教师准确地了解,否则课堂的预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例如:对“log,N”的理解,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指出其实质意义是:N是a的多少次幂,或a的多少次幂是Ⅳ,使一个陌生的概念符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从情感的角度讲,利于学生接受这个“新朋友”。
二、课堂提问难易梯度和学生个性梯度要统一
根据动机成就理论,当学生能由他已有的知识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时,思维并不活跃;当提出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活跃,最优化的问题应该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以激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先深入了解学生,不提太容易的问题,同时,当发现问题的难度超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时。可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学生接受能力有好、中、差之分,整节课的内容设计一般也是由易、中、难逐步深入的,“易”、“中”类问题似乎不难解决,“难”这一部分中所包含的问题也有简单的导人性或延伸性问题,所以老师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同时在提问时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全体学生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重要性。
三、课堂训练的梯度设计应使差生有所获,优等生有所得
课堂作业必须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的难度,以确保在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即至少让80%—90%的学生能正确完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题的设计也应有艺术性的梯度设计,有的学生暂时只会死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有的学生较能灵活应用;优等生就需要有拓展性或纵横联系较广泛的习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做题的兴趣,所以课堂上训练题应设计三种类型,并且同时出示易、中、难类型的题,做“易”类题的学生选做“中”类,做“中”类题的学生选做“难”类型的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题做,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老师就要安排他们去做哪一类型的题,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对于死搬硬套类题只需对答案即可;“中”类题的讲解要照顾全班学生;处理“难”类题时,为照顾差生可以让他们再练一些“中”类题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
训练题有梯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为,同时也照顾了全体学生,一是全体学生能同步;二是同时训练各有所为,避免了优等生做简单题导致思维不活跃的弊端,也避免了差生对难题束手无策而失去兴趣,产生挫折感。
四、设计作业和检测梯度,使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为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拖拉作业不交的现象,也有平时作业全对而考试时成绩很低的现象存在,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老师又逼得紧,不交不行,那只有潦草完事或照抄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题,学生人人有题做,也能做得出来,就会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个性差异,既然学生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只能是尽可能使尖子更尖,其他学生不断进步,只要做到这一点,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五、评价梯度要巧妙并能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的梯度艺术高深莫测而又简单实在,做得好能激励全体学生比、学、赶、帮、超,反之,优等生也会倒退到最差学生行列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有驾御全体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耐心和精力,绝不能贸然分档,评价梯度更为重要,让我们设想,一個优等生去做最简单的基础题,评价结果当然是优秀,而后进生做最难的题又怎会及格呢?如果虚荣心强的学生为得到老师的赞扬而自我降低做题档次,虽然每次都能达到优秀档,这样恶性循环就失去了“梯度设计”的初衷。
正因为这种为提高学生素质而设计的“梯度”,在评价上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梯度”,决不能因为差生做的题简单而不屑一顾,差生做对低档题应该及时肯定,而差生做对中档题时,更要大力鼓励宣扬,并适时鼓励他们做中档题以此上升到中档,中、优档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向更高峰攀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其节奏,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灵活运用,从而使各层面的学生成绩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循序渐进;梯度;检测;评价
教师教育不仅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得,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设计教学,教师在教学各环节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所授知识的“梯度”相吻合,如何把握这种“度”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备课的三维目标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
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的确立,许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抄下来,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教师准确地了解,否则课堂的预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例如:对“log,N”的理解,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指出其实质意义是:N是a的多少次幂,或a的多少次幂是Ⅳ,使一个陌生的概念符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从情感的角度讲,利于学生接受这个“新朋友”。
二、课堂提问难易梯度和学生个性梯度要统一
根据动机成就理论,当学生能由他已有的知识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时,思维并不活跃;当提出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活跃,最优化的问题应该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以激发学生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先深入了解学生,不提太容易的问题,同时,当发现问题的难度超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时。可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学生接受能力有好、中、差之分,整节课的内容设计一般也是由易、中、难逐步深入的,“易”、“中”类问题似乎不难解决,“难”这一部分中所包含的问题也有简单的导人性或延伸性问题,所以老师要把握好问题的设置,同时在提问时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全体学生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重要性。
三、课堂训练的梯度设计应使差生有所获,优等生有所得
课堂作业必须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的难度,以确保在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即至少让80%—90%的学生能正确完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都离不开必要的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题的设计也应有艺术性的梯度设计,有的学生暂时只会死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有的学生较能灵活应用;优等生就需要有拓展性或纵横联系较广泛的习题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做题的兴趣,所以课堂上训练题应设计三种类型,并且同时出示易、中、难类型的题,做“易”类题的学生选做“中”类,做“中”类题的学生选做“难”类型的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题做,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老师就要安排他们去做哪一类型的题,老师检查学生训练情况的方法很多,对于死搬硬套类题只需对答案即可;“中”类题的讲解要照顾全班学生;处理“难”类题时,为照顾差生可以让他们再练一些“中”类题而不必听他们听不懂的“难”类题。
训练题有梯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为,同时也照顾了全体学生,一是全体学生能同步;二是同时训练各有所为,避免了优等生做简单题导致思维不活跃的弊端,也避免了差生对难题束手无策而失去兴趣,产生挫折感。
四、设计作业和检测梯度,使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为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拖拉作业不交的现象,也有平时作业全对而考试时成绩很低的现象存在,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老师又逼得紧,不交不行,那只有潦草完事或照抄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作业题,学生人人有题做,也能做得出来,就会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个性差异,既然学生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只能是尽可能使尖子更尖,其他学生不断进步,只要做到这一点,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五、评价梯度要巧妙并能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的梯度艺术高深莫测而又简单实在,做得好能激励全体学生比、学、赶、帮、超,反之,优等生也会倒退到最差学生行列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有驾御全体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耐心和精力,绝不能贸然分档,评价梯度更为重要,让我们设想,一個优等生去做最简单的基础题,评价结果当然是优秀,而后进生做最难的题又怎会及格呢?如果虚荣心强的学生为得到老师的赞扬而自我降低做题档次,虽然每次都能达到优秀档,这样恶性循环就失去了“梯度设计”的初衷。
正因为这种为提高学生素质而设计的“梯度”,在评价上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梯度”,决不能因为差生做的题简单而不屑一顾,差生做对低档题应该及时肯定,而差生做对中档题时,更要大力鼓励宣扬,并适时鼓励他们做中档题以此上升到中档,中、优档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向更高峰攀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其节奏,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灵活运用,从而使各层面的学生成绩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