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文章结合东营职业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从实践教学的理念、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内容构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质量 途径与措施
[作者简介]张连峰(1964- ),男,东营职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王栋(1972- ),男,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60-02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几年来东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坚持“巩固、完善、发展、提高”的方针,加强实践体系的内涵建设,不断推进模式的创新,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深化教学改革,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形成理论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首先使从事高职教育的教职员工都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方向,达成共识。一是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对高职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高职理论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高职理论的宣传。通过舆论宣传和有关文件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使教育者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思想得以改变,大家在思想和行动上能自觉地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主动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去组织、实施教学工作。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导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验证型向实训型转变。验证型实验的目的在于对“已有”求证,而实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的重要保证。二是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实践教学各环节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的某一实验或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是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直接与市场接轨。目前我院电气、数控、化工、食品检测、机械等十几个专业,在校内实现了“真刀真枪”的实际岗位训练。三是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减少单一的验证型基础实验,增加专业型特别是综合型的实验实训项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由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引导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并自主选择实验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与论文。
3.创新实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实践依附理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以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以“三个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四个结合”(实验、实训、见习、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以国家技能标准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以系为主的实践教学服务管理体系。
4.改革创新,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院校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创新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如:(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2211”模式,即“平台+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前二个学期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中间二个学期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第五学期为工学交替学期,前半学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后半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期,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完成预就业工作。(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3+5”模式: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念,将原来每学期18周的教学周分为两段,即13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5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取代原有的部分单项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为学习学期,第五学期为工学交替学期,第六学期为工作学期。实现了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3)“三维立体”模式,即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人力资源条件。我院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每年拨出专项资金,选择一批教学骨干到高校、企业甚至到国外进一步学习与深造;同时邀请科研院所著名专家、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学院举行专题讲座,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每年还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学习;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产、学合作,使部分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联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工作。对于每年新分配到我院任教的大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时,安排他们到校外实训基地、生产一线、技术部门或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另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以改善青年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
2.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方面,坚持对内充分盘活学校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近四年先后投资4300万元,建成了数控、电子创新、化工拆装、物流、ERP沙盘模拟、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图形图像制作、数字语音室等83个实验实训室,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电工电子、经贸、生物工程等13个校内技能教学实训中心,还建有两个研究所和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的校内实验实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用足用好企业和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加强与优质单位的联系,力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截至目前,我院已与一百五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行业分布于省内外的金融、旅游、酒店、广告、建筑、机电制造、园林、学校、法院、商业零售等企事业单位。2009年还积极与思科集团磋商,由思科集团出资在我院建立了一个“思科实验室”。这些社会资源有效地弥补了我院校内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不足,切实保证了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及各专业校外见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校内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组织管理。建立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系部的组织管理体系,系部配备领导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管理为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各系对本系部的实践教学进行日常的管理,教务处对各系部的实践教学进行计划、协调、检查、督导、考核、评价等宏观管理。
2.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精神,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明确了各专业对应的工种,对各工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科学分析,并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3.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各系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组织工作。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有指导小组,根据实践(实习)大纲,做出计划安排,确定实践地点,负责对学生的实践指导、管理及成绩的考核。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即实习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院实际,形成“搭建实习平台,畅通实习渠道,打破专业界限,强化职业素养”的实习实训工作思路,总结出以“统排集中实习、就业顶岗实习、自主分散实习、升学强化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找到以实习带就业、以实习促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建立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学习两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1)实践教学的评价由教务处和系部共同完成,明确教务处和系部的评价职责,由教务处出台考核的总体要求和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2)各专业实训项目均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的实训项目,直接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作为该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要将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3)采取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推行教考分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4)在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之间、评价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先后制定《东营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整合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克服实验室分散、小而全、利用率低等弊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益。在校外基地建设上,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服务社会,通过学院、系部等不同层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技能鉴定考核,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1.实行“双证书制度”。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鉴定考核和资格证书审核工作,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能颁发毕业证书。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为100%,资格证书的取得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2.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为促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管理办法》,为广大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加强。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改革创新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刚.全过程控制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4]张健.试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5(1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质量 途径与措施
[作者简介]张连峰(1964- ),男,东营职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王栋(1972- ),男,东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160-02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几年来东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坚持“巩固、完善、发展、提高”的方针,加强实践体系的内涵建设,不断推进模式的创新,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深化教学改革,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形成理论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首先使从事高职教育的教职员工都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方向,达成共识。一是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对高职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高职理论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高职理论的宣传。通过舆论宣传和有关文件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使教育者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思想得以改变,大家在思想和行动上能自觉地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主动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去组织、实施教学工作。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导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验证型向实训型转变。验证型实验的目的在于对“已有”求证,而实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的重要保证。二是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实践教学各环节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的某一实验或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是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直接与市场接轨。目前我院电气、数控、化工、食品检测、机械等十几个专业,在校内实现了“真刀真枪”的实际岗位训练。三是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减少单一的验证型基础实验,增加专业型特别是综合型的实验实训项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由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引导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并自主选择实验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与论文。
3.创新实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实践依附理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以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以“三个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四个结合”(实验、实训、见习、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以国家技能标准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以系为主的实践教学服务管理体系。
4.改革创新,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院校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创新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如:(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2211”模式,即“平台+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前二个学期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中间二个学期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第五学期为工学交替学期,前半学期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后半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期,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完成预就业工作。(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13+5”模式: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念,将原来每学期18周的教学周分为两段,即13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5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取代原有的部分单项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为学习学期,第五学期为工学交替学期,第六学期为工作学期。实现了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3)“三维立体”模式,即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人力资源条件。我院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每年拨出专项资金,选择一批教学骨干到高校、企业甚至到国外进一步学习与深造;同时邀请科研院所著名专家、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学院举行专题讲座,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每年还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学习;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产、学合作,使部分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联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工作。对于每年新分配到我院任教的大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时,安排他们到校外实训基地、生产一线、技术部门或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另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以改善青年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
2.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方面,坚持对内充分盘活学校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近四年先后投资4300万元,建成了数控、电子创新、化工拆装、物流、ERP沙盘模拟、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图形图像制作、数字语音室等83个实验实训室,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电工电子、经贸、生物工程等13个校内技能教学实训中心,还建有两个研究所和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的校内实验实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用足用好企业和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加强与优质单位的联系,力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截至目前,我院已与一百五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行业分布于省内外的金融、旅游、酒店、广告、建筑、机电制造、园林、学校、法院、商业零售等企事业单位。2009年还积极与思科集团磋商,由思科集团出资在我院建立了一个“思科实验室”。这些社会资源有效地弥补了我院校内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不足,切实保证了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及各专业校外见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校内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1.组织管理。建立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系部的组织管理体系,系部配备领导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管理为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各系对本系部的实践教学进行日常的管理,教务处对各系部的实践教学进行计划、协调、检查、督导、考核、评价等宏观管理。
2.实践教学计划管理。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精神,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明确了各专业对应的工种,对各工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科学分析,并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3.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各系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和组织工作。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有指导小组,根据实践(实习)大纲,做出计划安排,确定实践地点,负责对学生的实践指导、管理及成绩的考核。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即实习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院实际,形成“搭建实习平台,畅通实习渠道,打破专业界限,强化职业素养”的实习实训工作思路,总结出以“统排集中实习、就业顶岗实习、自主分散实习、升学强化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找到以实习带就业、以实习促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建立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学习两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1)实践教学的评价由教务处和系部共同完成,明确教务处和系部的评价职责,由教务处出台考核的总体要求和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2)各专业实训项目均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的实训项目,直接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作为该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要将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3)采取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推行教考分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4)在评价体系与管理体系之间、评价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先后制定《东营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整合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克服实验室分散、小而全、利用率低等弊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益。在校外基地建设上,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出击,服务社会,通过学院、系部等不同层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技能鉴定考核,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1.实行“双证书制度”。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鉴定考核和资格证书审核工作,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能颁发毕业证书。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为100%,资格证书的取得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2.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为促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管理办法》,为广大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加强。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改革创新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刚.全过程控制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4]张健.试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