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利用空间句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先对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街道空间进行分析,再结合街区内的绿视率调查与数据分析结果,探究其街道空间中绿视率与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这两方面的分析结果研究人们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环境感知,探讨如何提升以小河直街为例的滨水街区的品质。
关键词:滨水街区;空间句法;绿视率;运河
杭州市的发展与演变,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自21世纪以来,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就被杭州市相关部门重视了起来。本文以杭州市内运河拱宸桥段小河直街街区为例,对其街区空间分布、滨水景观改善方面进行探讨。运用空间句法这种能够进行量化与直观图像化分析的方法,再结合场地绿视率分析,能够带来更清晰的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概况
(一)街区简介与发展历程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中部偏南,是一个典型的滨水街区,总面积约12.7万平方米。杭州市内的小河从西北方向东南汇入运河,故小河直街的东南边是余杭塘河与大运河、小河的交汇处,自古就是一处航运的优良场地。现在的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能够真实地呈现出古时京杭大运河用来航运时的遗迹和风貌,也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这是杭州特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南宋时期起直至明清,小河街区一带一直都是那时候的航运中心和物资的集散地,进行水陆物资交换。民国时期,小河直街被初步进行了改建和完善。但建筑风貌依旧是水乡特色,白墙黑瓦,沿河有围栏和石头堤岸。
2007年初,小河直街的整治与改造项目,作为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正式启动。杭州市政府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进行了“和谐拆迁”,之后将小河直街建筑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商贸旅游区。原来的建筑被进行了“旧包新”的修缮,保持了作为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如建筑外立面的雕花柱、花格窗等,就非常具有清代末期的民居特色。
(二)小河直街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概况
1.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
杭州市内的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汇入京杭大运河,在小河的两岸各形成了商业街区与住宅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河直街。小河直街的总体空间格局是典型的“两街夹一河格局”,这是一种江浙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形态的典型格局。与之类似的街区有江苏南京夫子庙所在的秦淮风光带、浙江绍兴仓桥直街、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等。
其内部功能格局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与绿化区。街区内按照“住宅-商业街道-小河-商业街道-住宅”的模式分布。
2.道路与建筑形式
小河直街主街道路全长约为1公里,宽度为3~6米。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为1∶2~1∶1。次路宽度为2~3米。全路段铺装统一,为硬质黑青石板。
街区内部建筑大多1~2层,2层居多,其高度6~12米。建筑色彩为白墙黑瓦配红木。由于小河直街是在南宋时期兴起,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的,所以街区风格与建筑形态都接近于南宋街道和明清古街的风格。在经历多年的改建之后,如今形成了白墙黑瓦的民国风街道,同杭州市内的河坊街与南宋御街也是这种风格。
3.驳岸与植物
小河直街沿河驳岸为硬质砖瓦驳岸。街区主街道没有设置行道树,仅在道路两旁偶尔设置少量大小不一的盆栽作为绿色点缀。沿河驳岸则设置有中型乔木如柳树,植有一些小型草本植物。
二、空间句法分析
空间句法理论,是1970年伦敦一位建筑学教授提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重要理念,并成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的重要方法。笔者在此使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结构和街道空间进行量化研究。
根据小河直街的卫星地图,描绘出小河直街的CAD平面图,然后将其简化成能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处理的图,即全部处理成简单的线与方形(图1)之后,开始导入Depthmap对图进行分析。
(一)轴线整合度分析
通过软件生成的冷暖色简化轴线图(图2)可以看出,全局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小河两岸分布的两条长直街,即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主街道,这里可达性最高。其中西南岸一侧街的街道,整合度更高,轴线呈现红色。这条高整合度的道路是游客和当地一些居民常常走动的区域,这条街的商铺也最为繁华和密集。
整合度最高的主街道形成了“整合度核心”,成为主要轴线。在小河直街这种具有一定自然生长性质的街巷空间结构中常出现这种现象。“整合度核心”往往是整体空间形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分,而在小河直街中就出现了“主干-枝状”的以主街为主、支巷为辅的“整合度核心”。
在长度较短的次级道路中,整合度稍微下降,呈现冷暖过渡的黄色、绿色轴线。而沿河较远深入小径的一些居住区域,则显示出较低的整合度,即蓝色线条。这些区域处于相对隔离的位置,较少进行交通往来,相对安静和私密,符合居住空间的需要。
(二)凸空间分析
将小河直街的原始的CAD平面图进行处理和简化,去掉道路与绿地,只剩下建筑空间的平面(图3),再把图转化成Depthmap能处理的凸空间图,也就是整理成只剩下软件可处理的方块状空间(图4)。
随后在软件中将河岸两边的建筑空间,两两进行link连接,就是在能接通的两个空间上加上link,表示实际上人可通过的地方(图5)。
最后在软件中,生成凸空间的色块示意图,依旧使用颜色——从暖到冷表示(图6)。这些图示清楚地表现了小河直街的建筑空间形态。
三、小河直街绿视率分析
(一)绿视率量化计算与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绿视率的量化分析去研究小河直街的景观绿化情况。绿视率这一概念,是1987年日本的一位学者提出的。简单而言,绿视率就是指人在所處的环境中看到的某个画面中绿色面积所占的比率。在绿视率计算与数据统计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较为准确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笔者选择了照片计算法来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绿视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绿视率=(照片画面中的绿色面积/照片画面视野面积)×100%。 在对小河直街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按照街区与水的贴近程度,笔者将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区域分为如下部分,以便进行分析:
一是贴水区。可以理解为贴在水上。这一类区域范围较小,有河面的游船和小河直街首尾的两座桥。
二是临水区。这是距离水非常接近的一个区域,即能够触碰到水的地区,也就是水岸边直接沿着两边河岸的带状驳岸区域。
三是近水区。这是距离水较为接近的区域,与前一区域的区别在于不能触碰到水,但能夠看到与感受到水。如小河直街沿河两岸的街道,即街区内的主道路。再比如街道上的二层建筑,在上面能够看见河岸,这也是近水区。
四是远水区。这是在街区中距离水最远的部分。如巷子中存在的居民区,需要深入走进巷子,房屋较为低矮,根本看不见河流。这里被称为远水区。
(二)不同地点绿视率的研究结论
本节的研究,各选取了以上四部分区域中的几个点进行了现场照片拍摄,然后将各个地点的照片经过Adobe Photoshop中像素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格中的绿视率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贴水区和临水区的绿视率远远高于近水区和远水区。这是由于前文所说的环境组成要素不同造成的。在贴水区的桥上与临水区的驳岸上,视野中所能见到的沿岸植被面积非常大。而且由于水面的折射,看到的绿色面积相当于是岸上绿色面积的两倍。这表明小河直街的沿河两岸的岸边,绿视率比其他区域高出许多。
第二,在近水区的街道内,视野中的绿色面积主要来自街道边的绿植,如小型的盆栽树、在墙上附着的藤蔓等。有的区域中,墙角放满了绿植;而有的区域则根本没有一丝绿色。
第三,远水区的绿视率与近水区相比,二者没有绝对的高低差距,而是各个地点都具有特殊性。在远水区,视野中的绿色面积主要来自一些居民自己种的菜地,和门口设置的绿色盆栽。因此近水区和远水区这两个区域的绿视率,由于街道两边对环境的人为设置,各个点之间差异不大。
结合整合度的图分析可知,整合度越高的区域,意味着通达度越高,但其街区中的绿视率反而越低。这是因为在高整合度的主街道中为了道路的便利通达,不设置过多绿色植物,仅设置盆栽等作为点缀。而在低整合度的区域,绿视率却很高,因为当此区域无需发挥通达作用的时候,就更多地设置了绿化,以中和高整合度区域给人带来的无聊枯燥之感,利用绿化使人心情愉悦。
四、研究启示
(一)提高线性空间的通达性
在城市小型街区的空间格局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达性。小河直街作为小型的商业和休闲街区,与周边人群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小河直街街区以主要交通干道为主线,以复杂的巷道为支脉向两侧发散,组织起一副完整的线性空间脉络。同时狭窄的巷井更能给予行人温馨之感。
结合前文空间句法的研究分析可知,小河直街街区主街道的整合度以及通达度的表现均较好,但次级道路和小径的分布和整合度,则表明街道的设计有待调整。次级道路中有很多“死路”,非常影响道路的通达度。可见运用空间句法对街区道路整合度进行研究,在街区的空间格局设计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提高街区绿视率
在绿视率方面,为营造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空间氛围,街区内部削减了专门的绿化用地,其余空间的绿化景观也被设置为内向型的园林式景观,这导致小河直街的绿视率不高。为此,可以通过对悬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垂直绿化景观,从而提升街区整体的绿化面积,提高绿视率,进而改善人们对街区的主观印象。同时采用局部屋顶绿化的方式,将古街区与现代化融合,在提高绿视率的同时,带给人新的感受。
(三)营造整体街道空间
现有的小河直街的规划中,建筑与街道是紧密贴合的,这符合商业街区的需求,但除了商业需求之外,缺少一些使历史街区更有吸引力的公共休息空间。集文化性、公共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休闲场所适宜在小河直街的河流交汇处、桥头节点处和道路交叉处,还有少部分有一定距离的居住区中设置,同时沿街巷空间均匀设置活动场所。街区还要恢复院落绿化系统,通过栽种传统绿植突出传统风貌,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同时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停留型的观景场所。公共休息空间的设置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在街角设置小亭子,在临水驳岸设置公共休闲廊架。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
关键词:滨水街区;空间句法;绿视率;运河
杭州市的发展与演变,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自21世纪以来,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就被杭州市相关部门重视了起来。本文以杭州市内运河拱宸桥段小河直街街区为例,对其街区空间分布、滨水景观改善方面进行探讨。运用空间句法这种能够进行量化与直观图像化分析的方法,再结合场地绿视率分析,能够带来更清晰的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概况
(一)街区简介与发展历程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中部偏南,是一个典型的滨水街区,总面积约12.7万平方米。杭州市内的小河从西北方向东南汇入运河,故小河直街的东南边是余杭塘河与大运河、小河的交汇处,自古就是一处航运的优良场地。现在的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能够真实地呈现出古时京杭大运河用来航运时的遗迹和风貌,也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这是杭州特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南宋时期起直至明清,小河街区一带一直都是那时候的航运中心和物资的集散地,进行水陆物资交换。民国时期,小河直街被初步进行了改建和完善。但建筑风貌依旧是水乡特色,白墙黑瓦,沿河有围栏和石头堤岸。
2007年初,小河直街的整治与改造项目,作为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正式启动。杭州市政府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进行了“和谐拆迁”,之后将小河直街建筑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商贸旅游区。原来的建筑被进行了“旧包新”的修缮,保持了作为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如建筑外立面的雕花柱、花格窗等,就非常具有清代末期的民居特色。
(二)小河直街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概况
1.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
杭州市内的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汇入京杭大运河,在小河的两岸各形成了商业街区与住宅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河直街。小河直街的总体空间格局是典型的“两街夹一河格局”,这是一种江浙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形态的典型格局。与之类似的街区有江苏南京夫子庙所在的秦淮风光带、浙江绍兴仓桥直街、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等。
其内部功能格局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与绿化区。街区内按照“住宅-商业街道-小河-商业街道-住宅”的模式分布。
2.道路与建筑形式
小河直街主街道路全长约为1公里,宽度为3~6米。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为1∶2~1∶1。次路宽度为2~3米。全路段铺装统一,为硬质黑青石板。
街区内部建筑大多1~2层,2层居多,其高度6~12米。建筑色彩为白墙黑瓦配红木。由于小河直街是在南宋时期兴起,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的,所以街区风格与建筑形态都接近于南宋街道和明清古街的风格。在经历多年的改建之后,如今形成了白墙黑瓦的民国风街道,同杭州市内的河坊街与南宋御街也是这种风格。
3.驳岸与植物
小河直街沿河驳岸为硬质砖瓦驳岸。街区主街道没有设置行道树,仅在道路两旁偶尔设置少量大小不一的盆栽作为绿色点缀。沿河驳岸则设置有中型乔木如柳树,植有一些小型草本植物。
二、空间句法分析
空间句法理论,是1970年伦敦一位建筑学教授提出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重要理念,并成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的重要方法。笔者在此使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结构和街道空间进行量化研究。
根据小河直街的卫星地图,描绘出小河直街的CAD平面图,然后将其简化成能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处理的图,即全部处理成简单的线与方形(图1)之后,开始导入Depthmap对图进行分析。
(一)轴线整合度分析
通过软件生成的冷暖色简化轴线图(图2)可以看出,全局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小河两岸分布的两条长直街,即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主街道,这里可达性最高。其中西南岸一侧街的街道,整合度更高,轴线呈现红色。这条高整合度的道路是游客和当地一些居民常常走动的区域,这条街的商铺也最为繁华和密集。
整合度最高的主街道形成了“整合度核心”,成为主要轴线。在小河直街这种具有一定自然生长性质的街巷空间结构中常出现这种现象。“整合度核心”往往是整体空间形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分,而在小河直街中就出现了“主干-枝状”的以主街为主、支巷为辅的“整合度核心”。
在长度较短的次级道路中,整合度稍微下降,呈现冷暖过渡的黄色、绿色轴线。而沿河较远深入小径的一些居住区域,则显示出较低的整合度,即蓝色线条。这些区域处于相对隔离的位置,较少进行交通往来,相对安静和私密,符合居住空间的需要。
(二)凸空间分析
将小河直街的原始的CAD平面图进行处理和简化,去掉道路与绿地,只剩下建筑空间的平面(图3),再把图转化成Depthmap能处理的凸空间图,也就是整理成只剩下软件可处理的方块状空间(图4)。
随后在软件中将河岸两边的建筑空间,两两进行link连接,就是在能接通的两个空间上加上link,表示实际上人可通过的地方(图5)。
最后在软件中,生成凸空间的色块示意图,依旧使用颜色——从暖到冷表示(图6)。这些图示清楚地表现了小河直街的建筑空间形态。
三、小河直街绿视率分析
(一)绿视率量化计算与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绿视率的量化分析去研究小河直街的景观绿化情况。绿视率这一概念,是1987年日本的一位学者提出的。简单而言,绿视率就是指人在所處的环境中看到的某个画面中绿色面积所占的比率。在绿视率计算与数据统计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较为准确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笔者选择了照片计算法来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绿视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绿视率=(照片画面中的绿色面积/照片画面视野面积)×100%。 在对小河直街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按照街区与水的贴近程度,笔者将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区域分为如下部分,以便进行分析:
一是贴水区。可以理解为贴在水上。这一类区域范围较小,有河面的游船和小河直街首尾的两座桥。
二是临水区。这是距离水非常接近的一个区域,即能够触碰到水的地区,也就是水岸边直接沿着两边河岸的带状驳岸区域。
三是近水区。这是距离水较为接近的区域,与前一区域的区别在于不能触碰到水,但能夠看到与感受到水。如小河直街沿河两岸的街道,即街区内的主道路。再比如街道上的二层建筑,在上面能够看见河岸,这也是近水区。
四是远水区。这是在街区中距离水最远的部分。如巷子中存在的居民区,需要深入走进巷子,房屋较为低矮,根本看不见河流。这里被称为远水区。
(二)不同地点绿视率的研究结论
本节的研究,各选取了以上四部分区域中的几个点进行了现场照片拍摄,然后将各个地点的照片经过Adobe Photoshop中像素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格中的绿视率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贴水区和临水区的绿视率远远高于近水区和远水区。这是由于前文所说的环境组成要素不同造成的。在贴水区的桥上与临水区的驳岸上,视野中所能见到的沿岸植被面积非常大。而且由于水面的折射,看到的绿色面积相当于是岸上绿色面积的两倍。这表明小河直街的沿河两岸的岸边,绿视率比其他区域高出许多。
第二,在近水区的街道内,视野中的绿色面积主要来自街道边的绿植,如小型的盆栽树、在墙上附着的藤蔓等。有的区域中,墙角放满了绿植;而有的区域则根本没有一丝绿色。
第三,远水区的绿视率与近水区相比,二者没有绝对的高低差距,而是各个地点都具有特殊性。在远水区,视野中的绿色面积主要来自一些居民自己种的菜地,和门口设置的绿色盆栽。因此近水区和远水区这两个区域的绿视率,由于街道两边对环境的人为设置,各个点之间差异不大。
结合整合度的图分析可知,整合度越高的区域,意味着通达度越高,但其街区中的绿视率反而越低。这是因为在高整合度的主街道中为了道路的便利通达,不设置过多绿色植物,仅设置盆栽等作为点缀。而在低整合度的区域,绿视率却很高,因为当此区域无需发挥通达作用的时候,就更多地设置了绿化,以中和高整合度区域给人带来的无聊枯燥之感,利用绿化使人心情愉悦。
四、研究启示
(一)提高线性空间的通达性
在城市小型街区的空间格局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达性。小河直街作为小型的商业和休闲街区,与周边人群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小河直街街区以主要交通干道为主线,以复杂的巷道为支脉向两侧发散,组织起一副完整的线性空间脉络。同时狭窄的巷井更能给予行人温馨之感。
结合前文空间句法的研究分析可知,小河直街街区主街道的整合度以及通达度的表现均较好,但次级道路和小径的分布和整合度,则表明街道的设计有待调整。次级道路中有很多“死路”,非常影响道路的通达度。可见运用空间句法对街区道路整合度进行研究,在街区的空间格局设计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提高街区绿视率
在绿视率方面,为营造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空间氛围,街区内部削减了专门的绿化用地,其余空间的绿化景观也被设置为内向型的园林式景观,这导致小河直街的绿视率不高。为此,可以通过对悬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垂直绿化景观,从而提升街区整体的绿化面积,提高绿视率,进而改善人们对街区的主观印象。同时采用局部屋顶绿化的方式,将古街区与现代化融合,在提高绿视率的同时,带给人新的感受。
(三)营造整体街道空间
现有的小河直街的规划中,建筑与街道是紧密贴合的,这符合商业街区的需求,但除了商业需求之外,缺少一些使历史街区更有吸引力的公共休息空间。集文化性、公共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休闲场所适宜在小河直街的河流交汇处、桥头节点处和道路交叉处,还有少部分有一定距离的居住区中设置,同时沿街巷空间均匀设置活动场所。街区还要恢复院落绿化系统,通过栽种传统绿植突出传统风貌,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同时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停留型的观景场所。公共休息空间的设置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在街角设置小亭子,在临水驳岸设置公共休闲廊架。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