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关键词:德国馆;设计策略;商业空间
  一、德国馆建筑实体前期调研
  (一)巴塞罗那德国馆概述
  作为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国国家馆的选址最初并不在西班牙民俗村坡下的角落里,而是与法国馆共享场地。密斯于1928年6月7日与9月19日先后两次到访巴塞罗那才选定了如今所在的位置。从新场地的确定到场馆建成开幕,密斯和他的團队只用了短短9个月,而根据密斯档案馆的记录,德国国家馆的实际建造时间更是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使得德国馆的设计、选材、施工、收尾等工作都异常紧张、意外频出,开幕时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记录性资料也不够完整。即使如此,该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中里程碑意义依然无法撼动。
  然而德国馆仅仅是一座临时性场馆,以至于在世博会结束之时,它的去留一度成为当时的问题。在博览会的后半阶段,德国政府对其进行了拍卖,然而直到最后,买家并没有出现,与此同时,世博会组委会并不愿意出资购买这座建筑。无奈之下,1930年,在距离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德国政府只能将它拆卸并运回德国。所幸1980年巴塞罗那市议会决定重建它。
  (二)选取原因
  密斯的大部分作品中,钢结构和大片玻璃墙的表现是最精彩的亮点,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的建筑,形成“密斯风格”。
  和普通的展馆不同,德国馆充分体现了他在1928年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德国馆除了一座雕塑和几件专门设计的家具(巴塞罗那椅)之外,展馆内没有任何展品。这样一来,密斯可以将展馆设计为连续的空间,使得展馆内外没有明确的界限,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展馆的平面非常简单,东西向轮廓近似矩形。它由天然石灰石贴面,其中设置了一个主展馆、一个辅助用房和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小水池中竖立着由格奥尔格·科尔贝(Georg Kolbe)创作的雕塑作品。在主展馆中,建筑师使用了8根镀铬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并由他们支撑起整片轻薄的屋面,使得主体覆盖部分的结构和围护能完全分开,起隔断作用的墙体自由穿插于十字形的钢柱支撑起的矩形屋面下。
  (三)演变思路
  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筑实体为研究对象,它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2008年,日本建筑事务所SANAA在德国馆中央放置了一个由亚克力材料制成的圆弧形装置。妹岛和世表示,他们不想破坏场馆原本的空间,因此决定把装置做成透明的。透过这个装置,人们所看到的景象会产生轻微的反射与扭曲,与建筑原本的意象产生了微妙差异。这也是材料的一种尝试,但是它是在不影响现有建筑饰面基础上进行的改造。而这一次,笔者想直接大面积替换原有的石材,改变现有的整体风格,做一个不一样的尝试。
  二、巴塞罗那德国馆空间改造的原因
  中国古代建筑的白墙青瓦在京、苏、晋、闽、川、皖的六大派别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东方园林中还有日本的枯山水。用东方元素去碰撞西方现代经典建筑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效果?于是有了白墙灰边的德国馆。格奥尔格·科尔贝(Georg Kolbe)的雕塑作品《黎明》被巧妙地放置在小池塘的一端,雕塑不仅在水中反射,而且在大理石和玻璃中反射,从而产生了在空间上倍增的感觉,其曲线则与建筑物的几何纯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巴塞罗那德国馆改造空间设计表达
  方案一采用乡土材料去营造空间。德国馆是西方建筑,是简约派的代表,提倡少即是多,而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也是简约极致,那当西方建筑形态遇上东方元素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第一个粉墙灰浆勾边的方案。其中一个水池运用了日本的枯山水元素,与格奥尔格·科尔贝的雕塑和谐相融,孤立的人形雕塑与白墙砂石营造了一种冷冽的空间,“空”带有禅意的味道,建筑外的秋色与建筑内部的萧条也形成对比。方案二是在室内空间中增加了垂直绿化墙、暖色调木质天花、冷色调砖墙,垂直绿化给本身比较单调的室内空间增添了生机,不同的材质与搭配除了让人感知到不同的材质本身的性质与功能以外,更让人觉得,其实空间的营造比材料更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方为上策,用材料,不能本末倒置,它自身的功能、性质应该与构造相结合。
  这也响应了密斯“少即是多”的理念,且他认为博览会不应该是富丽堂皇的,应该放弃竞技角逐的设计思想,跨进文化、哲学领域。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次的简单、价廉的材料尝试能够达到这一深度。
  四、巴塞罗那德国馆空间
  设计策略
  用乡土材料进行建造十分和谐,乡土植物本身就更易与自然相融,虽然德国馆的支撑结构是钢柱,隔墙主要起隔断作用,但笔者还是在入口处用瓦爿墙来做间隔,其粗糙的表面与周边光滑的石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石爿墙即用砖瓦手工砌成的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的理念。传统的瓦爿墙由两部分组成,外墙是由碎砖、碎瓦、石块、鹅卵石等砌成,内墙也叫托墙,就是在瓦爿墙的内侧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保温作用。由此看来,传统的瓦爿墙既是承重结构,又是围护结构,同时有着别具一格的风格。室内用了立体植物墙,给整个比较清冷的空间增添了生机。垂直绿化能起到装饰作用和改善室内气候,有“绿墙”的室内温度能比无“绿墙”的室内温度降低3℃-4℃,而湿度相应地增加20-30%。
  在方案二中,为了创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材料,笔者尝试了废弃材料芦笋壳。在德国,白芦笋在春季成熟,为了吃它,人们去掉了硬壳,并且通常把硬壳扔掉。用坚固的纤维制成的外壳可以作为大面积背景墙,同时也是启动该项目的完美起点。首先,笔者收集了大量的芦笋壳;然后,在阳光下将其晒干,提取水分使其更耐用,借助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胶水,创造出一种用途广泛的、坚固的材料;最后,通过热成型,创建了不同的表面与形式。由于仅使用天然材料,因此生产周期中的所有程序都是健康无害的。这一小空间就更加彰显了禅意,建筑外的秋色与建筑内部的萧条形成对比,如图1所示。
  方案打破了建筑网格,并使用照明器反射器和绿色规划来创建共享的公共平台,以增加和改善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为了增强高密度混凝土建筑的采光,使用光纤照明器反射和散射屋顶的阳光,使人们即使在中庭也能享受自然光。这些相同的照明器可以用作太阳能电池板,帮助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可以带来视觉节奏感,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空间。
  该设计采用了被动式建筑的标准。天窗和窗户由传感器进行监控,确保室内拥有适宜的交叉通风。紧凑的嵌入式体量很大程度地减少了立面的热损失。以日照的方向为依据,隔热层被选择性地置入建筑的外立面。建筑中设有气动加热系统,能够收集热量并用于生产热水。照明方面则安装了根据自然采光状况而调节的能源控制系统。屋顶平台上覆盖着光伏板,能够生成建筑所需的90%的能量。
  五、结语
  巴塞罗那德国馆于1980年进行重建。虽时隔50年,但是置身于现场和通过图文资料去观察建筑是大有不同的。笔者之前在文章中就有分析学习过这个建筑,但是感触并没有这一次亲自进行德国馆空间设计这么深刻。在这一次的赋予新材料于经典建筑的过程中,笔者也领悟到,经典就是经典,经典建筑的经典之处在于其绝妙的建筑空间、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互动、每一个节点构成的巧妙处理方式,而建筑材料更多的作用是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金杰.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3):15-16.
  [2]李敏,张乘风,孙琦.流动空间:凡·杜斯堡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8):50-51.
  [3]樊佳爽,胡志刚.解析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念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6):334.
  [4]贺雷.浅析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2(5):122-123.
  作者单位:
   澳门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将生态旅游概念融入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绿道开发中,基于对该地区生态旅游绿道网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制订规划目标与原则,进而通过提炼绿道网在串联旅游业态与生态环境方面所具有的“藤、脉、蔓”效应,提出了三项实施策略,以期推动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旅游业发展,并为我国生态旅游绿道网的建设提供路径指导。  关键词: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生态旅游绿道网;设计研究;规划目标;旅游业态  基金项目:辽宁省
期刊
摘 要:围以高墙的园林,早已不是只属于文人的林泉,园林脱离了以往的人类生活情境而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如今,几乎每一个走进园林的人都会怀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都在尽可能地感知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造园者给予园林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关键词: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  园林,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念想。其中的亭台楼阁、花草
期刊
摘 要:以深圳水务集团水表组的管理与美学实践应用为例,研究落地式水表箱的选型、选材及设计优化等,响应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背景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己任,自行设计定制绿色环保水表组防护箱,就功能美学与经济发展、品牌形象的结合分析其应用实践的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市人文;功能美学;绿色环保;应用实践;品牌建设  在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景观美学发展到精耕细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有关民宿需求兴起的本质讨论开始,重点调研了江浙地区民宿设计概况,分析了民宿改造设计中突出的三个问题,即设计中的同质化倾向、体验产品不丰富和文化要素的生硬植入,同时搜集典型性的案例,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精品民宿的设计与建成有利于带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更多游客可以有机会领略古村镇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民宿;改造设计;乡土情结  一、有关民宿需求兴起的本质讨论  根据《中国旅
期刊
摘 要:沙梨头更馆作为目前粤港澳地区唯一现存的更馆建筑实例,其典型的岭南广府建筑修复材料与修缮问题探究为目前澳门常见的文物建筑修复方法以及活化设计思路提供了参考案例。文章从澳门更馆的历史发展、建筑特色、修复工程的做法与材料等几大方面来研究探索其在修复上的问题,并希冀以此作为后续澳门乃至岭南广府地区相似类型建筑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更馆建筑;岭南建筑;修复材料;沙梨头;澳门  沙梨头更馆(Pata
期刊
摘 要:文章的着力点在于对老旧厂区码头更新改造前后的分析和梳理,总结出当前老旧厂区改造的主要特点及价值,在分析城市中的老旧厂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顺应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来对老旧厂区环境进行革新,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生态发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港口的更新离不开文化性建筑的产生。以秦皇岛港厂区为例,目前该场地内并不具备文化性建筑,因此借助现有场地和设施在不同层次进行整合与
期刊
摘 要: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不同于只追求自身作品艺术性和完整性的普通雕塑,城市雕塑以雕塑所在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环境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与系统。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公共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课题“西安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与‘丝路’情结交融研究”(19JK0337)研究成果。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一般建立在
期刊
摘 要:澳门中西药局于晚清时期由孙中山先生在澳门开设,是粤港澳大湾区为数不多的现存的孙中山革命活动遗址。该建筑在面临拆除时,澳门文化局收到市民的告知,并开展建筑的收购和修复。目前该建筑已修复完成并向社会公开,当中采用了丰富的建筑修复技术,如在墙体使用吊针钻孔的方式截水除盐等,同时也暴露了修复工程的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澳门文物建筑的修复工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有利于完善澳
期刊
摘 要:人们对于“公共艺术”一词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论,直到今天,其艺术观念和设计表达仍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论。公共艺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文章对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我国国情,将公共艺术的设计文化语境取向作为都市文化精神传达的系统符号进行研究。  關键词:公共艺术;艺术观念;文化语境取向  注:本文系2020年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期刊
摘 要: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使产业与城市的运作事半功倍。大连作为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试点城市,具备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现针对智慧大连现存的争论焦点,简述了智慧大连统筹规划步伐滞后、建设运维与投入冲突、业务协同机制不健全从而显露出信息数据孤岛与部门垂直封闭的形势,智慧城市领域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和智慧城市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架构陈旧的相关问题,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