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创新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内容;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内容;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协调各方关系,实施“五个统筹”的新内容;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一起发展”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证世代永续发展”的新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坚持创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继承和创新发展。本文拟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证。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一一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根据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主力等实际情况,确立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理。毛泽东讲要“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邓小平讲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讲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所作的本质相同、文字略异的正确表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观点,正是坚持继承了这一原理。诚如胡锦涛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又是对这一原理的创新发展。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处的创新贡献至少有两点:
  其一,增添了“保障人权”的新内容。这就使人民所谋“利益”的内涵,不仅包括经济、文化方面,而且包括政治、社会方面:使为人民谋“利益”的要求,不仅涉及立场动机、目的愿望方面,而且落实利益保障、实际效果方面。由于人民群众是始终推进发展和创造财富的主力,又是理应当家作主和拥有权利的主人,他们不只是被施恩泽、接受服务的对象,而且是掌握权利、共谋效益的主体,所以,执政党和当政者若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就可在为人民促发展、谋利益上取得巨大成效。
  其二,增添了“全民共享”的新内容。这就使发展的成果不是只惠及强势群体,而是“惠及全体人民”,不是由部分人特享,而是由“人民共享”。由于在过去一段时期中,我国发展的许多“成果”,往往只是由少数强势群体所享受,而发展的不少“成本”,却往往只让多数弱势群体来承担,造成严重的不公平。而今,中共中央提出和强调: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发展观,当然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全面的发展观——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中,首先确立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因素的原理;其次又确立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反作用的原理。中国共产党应用这种些原理于中国的实际,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推进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指导路线。
  “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观点,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又根据社会具体矛盾多样化的新情况,增加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这项新内容,形成了“四位一体”建设的全面发展的新布局。胡锦涛对此作了深刻的论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容,有了新的增加,建设发展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更新得日趋完善。
  (二)协调的发展观——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协调各方关系,实施“五个统筹”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中国共产党应用这一原理于中国实际,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正确指导方针,即“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观点,“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显然,这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既是对普遍联系原理和统筹兼顾方针的坚持继承,又是对上述原理和方针的创新发展,表现为:
  其一,五个“统筹”使“普遍联系”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更新得越来越实在。
  其二,五个“统筹”使“统筹兼顾”从原则转化为具体,更新得越来越系统。
  其三,五个“统筹”使全面发展从不够协调转化为逐步协调,更新得越来越适当。
  (四)可持续的发展观一一既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一起发展”的原理,又创新贡献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证世代永续发展”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就揭示了人与自然既有区别又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一起发展”的这种共存共荣的亲密关系。
  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个观点,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一起发展”的原理,同时又创新贡献了以下的新内容。
  其 ,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鲜明主张;跟那些对自然搞片面冲突斗争的错误传统观念和行为,划清了原则界限。
  其二,明确规定文明发展道路的三大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跟那些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而单纯追求生产数量、经济速度的错误传统观念和行为,划清了原则界限。
  其三,明确强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的光辉远景;跟那些只顾当代短期利益、不顾后代长远幸福的错误传统观念和行为,划清了原则界限。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既坚持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用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是与以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自觉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一出戏应有好的开始,同样,一堂课的引入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导入新课时做到“快、奇、准”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扣住学生的求知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快”——点到即止,精炼自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提倡向课内40分钟要质量。因此,新课的导入,一般以1-3分钟为宜,要把重点放在释疑、解疑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采用谜语导入法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亲自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磁铁游戏》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用硬纸板刻的桃树,并且用彩笔画了一个大红桃
期刊
那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那个学生名叫谢超人,但他一点儿也不是超人,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那位家长结结巴巴了好一阵子,我才听明白他的意思。原来谢超人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直由爷爷带他。这一次,他的爷爷突然重病,到省城一家医院治疗。谢超人的父母一时也赶不回来,没人照顾他,就想让他到我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妈妈请好了假立刻赶回来。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谢超人,但遇到这样的事情,我
期刊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
期刊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2、
期刊
开学了,又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老师的面前,又该为学生排座位了。  教室中的每一个位置、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用品都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座位及座位安排方式,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排座位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意义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座位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排好座位正是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可以说排座位的方式、方法及心理、心态代表了一个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
期刊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对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经过近几年对所教学生的检验,越来越显示出了新教法的优越性。本人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并把它叫做“五点”法教学模式。    一、“五点”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活动程序    1、创设情意,展示热点  “情景”包括外部情景和内部情景:外部情景是指教学设备、环境、气氛;内部情景是指学生的兴趣、
期刊
比的基本性质很重要,它是化简比的根据,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容易推出。  化简比是要求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也就是化成前项与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在实践中,经常用到比的化简,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由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来  例如:给出3:6和9:18,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学
期刊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也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是课改的进一步落实,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的素
期刊
一、“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材料或听教师讲授后,学生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左右:如果对既听、又看到的事物经过想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