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榆林是贫穷落后的,在中国版图上,榆林也是座不大的城市。但在我们北方地区历史上,榆林是数得上的名城。榆林古称“上郡”,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系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地。2000多年以来,在这里上演了无数动人心魄的土地争夺战,留下了许多跨越时空的历史遗迹。
5月28日,达旗文联组织部分协会会员开展“感受古城,寻找文脉”采冈活动,到榆林市所属的神木县神木新村、二郎山景区、高家堡、石峁遗址以及榆林的镇北台、红石峡采风,所到之处真实的感受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沿革的过程。
我们首先到达陕西北部的神木县新村。神木县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穷县,乞丐遍布全国各地。但在今天,神木县是陕西省北部最大的县,是中国第一产煤大县,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县第21位。神木县在全国最早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201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神木市。来到了神木县的和谐广场,站在这高楼林立的广场上,真有沧海桑田的感觉。在文联的引导下,我们又参观了神木县民居、古街旧道。这些古旧院落里,保留了许多汉族的建筑风格,但墙上的许多壁画,反映出了许多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榆林十二县,沿长城南北各六县,北边六县保留了许多蒙汉习俗。站在窟野河和秃尾河交汇处的二郎山上,鸟瞰神木全城,高楼大厦尽收眼底,神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距今约4000年左右,整个遗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大约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整个古城建设在一个山峁上,地势易守难攻,据说我们的始祖黄帝在这里驻守。北方的黄帝、东方的炎帝、南方的蚩尤在中原地区上演了一场艰苦卓绝战争,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和蚩尤,奠定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基础和历史版图。
落日的余晖给高家堡镇的城楼披上了一层金色,我们站在高家堡长城遗址的中兴楼上。东西远眺,两条街道仍然保留着昔日的商铺风格。南街、北巷相通,人来人往,可以想象昨日的繁华。高家堡是连接关内和河套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修建于明代,是历经战火纷飞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古城堡。原为夯筑土城,万历年间用砖包砌,在城墙上行走,有现代人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5月29日早晨,我们来到了榆林市北郊的镇北台长城景区,说是长城景区,但和其它地方的长城景区有所不同。镇北台长城景区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的“金三角”,由镇北台、明长城、款贡城、易马城和塞上自然风光组成。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无定河环绕着正北台景区由西向东缓缓的流了过去。
镇北台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万里长城上规模最为宏大、最有气势的正方梯形制高点,是中国万里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远看镇北台,它就像座落在长城上的一个城堡,分四层叠起,呈金字塔形。每一层都有瞭望口和射箭口,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登到最高层,款贡城、易马城,远处的长城,以及大漠风光净收眼底。款贡城同时期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是当年款待、赏赐少数民族来使,接受纳贡和洽谈边贸事务的场所,俗称“官市”。易马城位于镇北台西南外,嘉靖初年与蒙古议和后设立,主要是蒙古族人用马匹交换汉族地区的食盐、茶叶等生活物品。直到明国初期,易马城仍然是当地蒙汉群众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
站在镇北台的最高点,关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时而宫女辞楼下殿,歌舞升平,推杯换盏;时而将士出征,金戈闪闪,战马萧萧。自秦汉以来,对于长城的修筑就没有停止。很大程度上,长城修筑史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史。秦汉以来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役使大批人民修筑称长城。长城是我们留给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长城的修筑,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们这个农业民族的民族心理。守着自己的“二亩三分地”修一道长墙,不让别人染指,自给自足。
历代长城的修筑,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唐代诗人陈陶有诗曰: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长城挡住了北方少数民族袭扰,也挡住了各种文化的交流,明朝时,我们甚至在海边修筑了长城。不与外界交流的民族肯定是要落后的。无怪乎,清康熙年间,有位大臣建议维修长城时,康熙帝没有批准。他深知长城是修筑在民众心里的,光有一道长墙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易馬城下的红石峡,留下了许多名人的力书墨宝,有“大漠金汤、力挽狂澜、还我河山、威震九边”等。
无定河寂静的在沙漠腹地中流淌,仿佛在咀嚼长城两边无尽的战争历史,回忆五千貂锦和春闺梦里人的音容笑貌。现在,长城两边人民和谐,经济繁荣,“一带一路”建设向全世界敞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在与全世界人民一起举办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宴。
回望榆林,不仅是游览了榆林的名胜古迹,更是对历史深深的思索和对未来无尽的展望。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