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观鸟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朋友送来了一盆名为“朱砂根”的小树。它约高40公分,树干笔直,叶子青绿油亮,看起来很是精神。最妙的是中层的树枝上,参差地缀着一串串鲜红的小果子,大概四、五十颗,也是油亮油亮的。单凭眼观,我甚至怀疑这不是一棵正真的植物。经过反复地抚摸感受,我才得以确认这确实是一棵活生生的植物。至此,这盆便正式成为阳台绿植的一员。由于精神焕发的外表,这盆“朱砂根”受到全家人的喜爱,所以被妥善地安置在阳台的显眼位置。我的内心却是隐隐担忧:这树和果子如此显眼,若是被窗外飞过的野鸟吞食了,岂不是可惜?
  好在我的担忧并没有变为现实,大概是由于天气寒冷的缘故,附近很少有鸟类出没。大半个月过去了,树上的果子还完好如初,甚至没有出现因为过于成熟而掉落的果子或者是因为风太大而吹落的叶子,和朋友送来时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本打算过年回老家,但受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影响,我们一家便没有回去。整个春节除去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购,我们一直呆在家中。直到开学季到来,平静的生活开始有了更多的波澜。父亲作为一名教师,接到了学校线上授课的通知。父亲的教学班很多,我便帮着他把课程录下来放到网上。录课之初,许多流程我们不够熟悉,手忙脚乱了好些天。
  在忙乱之际,担忧还是变为了现实。3月初的某天,我和父亲完成线上课程录制,晃悠到阳台放松放松,恰巧撞到一对鸟儿在啄食朱砂根上的红果子。鸟儿见到我们,从容地拍拍翅膀雙双钻入楼前的桂花树中去。父亲是位鸟类摄影爱好者,见到各种鸟类都会十分兴奋。他看起来颇为遗憾,“果都被鸟吃光了,我却还没来得及把相机扛过来。”我真没想到原来父亲心里早就打着摄影的算盘。既然父亲不计较,我便也没什么好烦恼了。不过转念想想,在这不到五度的天气,鸟儿觅食还是有些困难,吃几颗果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渐渐地,两只鸟儿已经开始习惯在早晨的时候在我们阳台溜达。清早先是听见翅膀拍动的声音,几声清亮的鸟鸣伴随而来,我们便知道鸟儿来了。父亲线上授课的操作也逐渐变得纯熟,不仅不需要我在一边做技术指导,甚至还多出了许多空余的时间。于是父亲便有了大量的时间投入他鸟类摄影的爱好中,整日拿着相机候在阳台。
  经过几日的守候观察,父亲甚至已经能准确定位常来阳台的那对鸟儿的鸟巢所在———楼下桂花树枝叶最繁密的地方。父亲常能拍到非常满意的飞鸟图片,不时叫我去欣赏。我看过好几次,无非是尖嘴白肚灰翅膀,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如此着迷,但看他那光亮得如孩童般的眼睛,便也会有的没的称赞两句。父亲听了,拍摄鸟儿的兴致更甚了。
  几场春雨过后,楼下的桂花树长出了果实,父亲便有了拍摄鸟类进食画面的机会。不知不觉,我也加入父亲观鸟的活动中。“你看,鸟儿吃桂花树果实的时候是会剥皮吐籽的!”父亲指着新拍到的图组,激动地与我分享他的新发现。细看那些图组,我开始能体会到父亲的快乐。那鸟儿先是将果实取下,用喙抛接,找到合适的角度后用力挤压,将树籽挤出,这时果皮和果肉也能很好的分离。另一只鸟儿更聪明,它不将果实取下,直接用喙将果皮轻轻扯下,吃的时候再将树籽吐出来。吃了桂花树果实的鸟儿比之前长得更快,身体变得更加圆润,羽毛也更加富有光泽,不到一周,活生生吃成了小胖鸟。有时我站在阳台边上,看着圆滚滚的鸟儿在树间跳动,竟也觉得它们十分可爱。
  闲暇之余,我也会晃悠到阳台来看看鸟儿的情况,顺便也听听父亲新的关于鸟儿的发现。比起枯燥重复的案头事务,树间跳动的鸟儿充满活力,使人感到愉悦。在阳台,我不仅能见到鸟儿进食,还能看见他们梳理羽毛或者是展翅飞翔的姿态。虽然不能走出家门,但在我能在阳台看见点滴复苏的生机。春日渐甚,桂花树的枝丫一层一层不断长出,小区里的鸟类也多了起来。本可以和其他鸟类在一棵桂花树上和谐共处的那对小胖鸟开始变得凶狠霸道,不再愿意其它的鸟类共处一树。一有别的鸟类靠近,便双双飞出巢来,气势汹汹地扑打这翅膀,发出尖细地鸣叫,连比自己身型大上两倍的鸟类也毫不畏惧。驱赶走误入领地的其他鸟类,它们便再一次钻回巢中,不似从前那样喜欢在树间嬉戏。我寻思着兴许其它鸟类变多,小胖鸟们领地意识变强。有丰富观鸟经验的父亲告诉我,这是鸟儿下蛋后出现的特征,两只鸟儿是在护巢。我再仔细看那树间的鸟儿,其中一只的身型变得细长,肚皮不再圆滚。我真想早些看到新孵出来的小鸟儿。
  时间进入四月,鸟儿孵蛋的时间已经接近三周,不能时时刻刻看到鸟儿们在桂花树上跳动使我感到心中有些奇怪的。直到某日,我们发现鸟儿频繁外出捕捉一些虫子回巢,鸣叫声也与往常有所不同,清脆中带着喜悦———幼鸟孵化了!这时桂花树的枝叶已经十分繁茂,我们看不到鸟巢的具体情况,但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虽然透过阳台的窗,我的眼中早已有了春天的影子,但这几只小鸟儿的诞生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现在就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我感激鸟儿们的陪伴和它们给我带来的感悟。
  好消息伴随着幼鸟的出生接连传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好转,深受疫情危害的武汉解封,各地学校相继开学,全国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不会来的春天,我们最终迎来了新的春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2018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九是父亲诞辰百年纪念日。  父亲是2010年2月1日(农历2009年12月18日)溘然离世的,享年92岁,父亲走得非常突然,走得安详圆满。  记得2010年元月30日的下午,天高气爽,我刚从南宁出差回来,还特意带了一些永福买不到的热带水果,想让全家人一起品尝。  一进屋,见父亲还躺在床上睡觉,觉得有点奇怪。父亲晚年作息比较有规律,每天只吃两餐饭,很少吃早餐,一般都要睡到临近
期刊
对于天气,我最爱雨天,尤其缠绵细雨。细雨无声却又形,包裹在这样的雨天下,我感到安全与舒适。这样的雨天,是感受不到时间的迅速流逝,晨间阴云笼罩,傍晚依旧团绕,唯有那池塘里经久不息的涟漪见证着时间的流动。这样的雨天读书是极好的,温度适宜,一片静谧。入目的每一个文字、指尖翻开的每一页都如此的鲜活真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彷佛此刻就在眼前,读累了,便喝上一杯热茶,微靠窗台独享属于你的温暖,窗外零星的彩色雨傘如
期刊
吴英奇说:“自从离家求学,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上了大学,熟悉习惯了南宁的春天,却渐渐远离故乡的春天,快忘了它应是什么模样。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回校计划一次次被打断,故乡的春天开始慢慢在眼前铺开。  说起春天,一定是一城的紫荆花绽放。柳州的街头有20余万株紫荆,3月,进入初花期,整个柳州,整个春天,都是粉紫色的。刚过去的冬天,虽说没有诗里“千里冰
期刊
坚持做某件事之际,或者说勤恳创业之时,也许经过无数次努力拼搏,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那些心力交瘁的疲惫和沮丧,积压在心里,垒成四面不透风的墙壁,冲不出,也逃不脱。身体和意志无力持续抵抗,萎靡不振的光亮布满了房间,如同夜幕降临一般昏暗,令人无精打采。  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光去调整,走出那段低谷,慢慢才能开启新的生活。  从此以后,关于那段痛苦的经历,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再去触及,如同一道未曾结
期刊
前不久受父亲之托,帮忙改了外公的回忆录,外公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短短一万多字记载着从远亲到近邻他帮助别人的琐事,有些人我认识,更多是不认识的,一个名字出现眼前,我突兀地反应过来,他也曾占据过我生命不轻的分量。  有一位表亲,年纪比我小的男孩,按辈分却比我大许多,我应该称他为“舅舅”,在外公的亲戚圈中,辈分是很重要的,我的脑海里也一直隐隐有着他需要尊敬的概念,但这不妨碍我们成为绝佳的童年玩伴,我从没叫
期刊
在一个漫长的暑假过后,一个亲戚领着六岁的我,从外婆家返回到爸妈身边。妈妈读完博士回到大学工作,而我也将进入小学,不再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了。为此我们搬了新家,而在此之前我还从未见过新家的样子。新家在一个公园似的地方,绿色的三轮车咿呀转响,荷花远远送来清香,道路两旁种植着各种树木,阳光热烈,蜂蝶飞舞。  那是一栋包着暖黄色土皮的小楼,斑驳褪色,色块模糊,青苔和潮湿的痕迹顺着它的脚跟往上爬,红褐色的水管光
期刊
黄姚古镇是一座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的千年古镇,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列为4A景区。发祥于宋朝年间,据传是因从前黄姓和姚姓居民较多而得名。许是因为偏僻,黄姚古镇犹如养在深闺的美人,宁静、淡雅、秀美,有着特属于它的灵秀。  与三两好友相约于黄姚古镇,既是赏景亦是叙旧。黄姚古镇很难辜负人们对它的期待。黄姚古镇很小,但也很大,它以方圆3.6公里的胸怀容纳着与它日夜陪伴的当地居民,
期刊
两根粗糙而简单的拐杖支撑着他的身体,支撑着他艰难的人生,也支撑着他的信念他的追求。我不止一次目睹着他拄着那拐杖,在风中雨中艰难的移动着脚步。他只有一只脚落地,另一只空荡荡的裤管在风中瑟瑟摇动。没有人知道他从哪儿来,也没有人知道他要到哪儿去,更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仿佛他只是被谁无意间随手丢弃在小城的一块石头,或者是一张破椅子。或许这小城只
期刊
花生地  秋无约,风渐凉。伫立阳台,望向故乡的方向,我仿佛看到坡地里扯出的花生已饱满,丰实。  过去,老家前山光秃秃一片,几乎全是风化的紫色页岩。记忆中,父亲在坡岰到处垦荒,刨沙,育土,整成一块块红褐色的沙壤地,秋栽油菜,春种花生。  当油菜褪去金色的外帔,挂满青青长角果的时候,母亲就提前挑好壮实圆润的花生做种子,带着我穿梭在油菜丛里套种花生。打窝,播种,施肥,盖土,浇水。十天过后,母亲会去地里走
期刊
大外甥让外甥女传信,说樱桃熟了,再不去吃,就罢园了。  外甥的村子,在汉江北岸的山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不同,外甥的村子已经现代化,清一色新楼,楼前栽花种草,植树兴竹,与富人的别墅无异,而且楼与楼间距更大。  这一天,我们早早开车上路,赶在太阳刚从东山升起来,到了外甥的村庄。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村里所有的事物,楼房、花木、竹林等,显得又端庄又明丽。鸟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它们嘹亮的叫声,让寂静的村庄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