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个性更加张扬,意识更加独立,追求更加多样。而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环境中,大学生往往难以适应、无从选择,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不良情绪,由此引发了不少心理和行为问题,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 人际关系 情感问题 就业困难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存在一定的障碍,则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而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我院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11级学生宿舍、班级等同学关系相处状况中:“相处融洽,感情很好”的男生68%,女生71%;“关系一般”的男生20%,女生21%;“对某些同学不满意”的男生11.5%,女生5%;“关系紧张”的男生0.5%,女生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均处理地较为适当。
1.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
(1)追求完美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对人际交往的要求也往往更高。一方面是期望自己能够左右逢源,处理好所有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便是对别人的期望值过高,希望与人交往都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无法处理好问题、自己友善的行为被同学误解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等挫折,从而造成精神上的苦恼和心理上的失望。
(2)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问题
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妥当或某种个性缺陷(自卑、孤独、嫉妒、猜疑等),从而不能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致使交往不如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交往体验;不想交往,缺乏与人交往的愿望和兴趣,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完全厌烦学校的人际关系;害怕交往,对交往特别敏感,不愿与人接触。
(3)缺乏交际礼仪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无声名片。然而,今日个别大学生在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许多学生跟老师说话毫无尊重感,同学间更是火药味十足,不仅没有礼貌,而且有时还表现得极不道德。这种礼仪上的毫不讲究使许多同学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在求职中许多学生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此外,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维持技巧、创造人际关系技巧等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4)交往需要与自己经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大学生交往甚广,对经济层面的要求也日趋渐高。但由于大学生交往经济化趋向,交往中的花费日益增大,甚至可能承受不起。如果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会常常处于经济状况窘迫的状态中。大学生的经济不独立和高消费欲望会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
(5)异性交往适应不良
除一般的交往问题外,大多数的交往障碍都是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异性交往恐惧”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并非是大学生排斥异性交往,相反,它展现了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求和现实交往效用不尽人意的强烈反差。例如,有一位男同学很想与女同学交往,但又怕见女同学,见到她们时就感到紧张、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这种异性交往上的障碍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之一。
2.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因素
(1)在社会认知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之间价值取向与文化素养的差异,容易造成交往中的摩擦,从而导致关系僵化,最终产生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2)在校园认知环境中——自我澄清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除与人际关系学相关的专业外,学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上的指导。其次,在宿合管理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韵问题并不重视,往往不作深入了解并从根本上解决宿舍内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
(3)在家庭层面——是否积极地接受自己
家庭环境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几乎都无法摆脱家庭对他的熏陶和影响。就理论上说,家庭的优点,会成为促进子女成才的积极因素;其缺点,则会成为子女成长的障碍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不能积极地接受自己,改正自己,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4)在个体层面——能否正确认知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够清楚地认识环境、了解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给予别人足够的平等与尊重,但却发现人际交往仍存在种种困难。这是因为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自己、他人的认识。正确的认知、恰当的情感反应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
(5)在网络层面——过分依赖网络世界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弱,引发一系列人际关系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心理。通过对11级调查统计,目前对大三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中:“非常了解,认识全面”的男生9%,女生12%;“比较了解”的男生37%,女生35%;“基本了解”的男生34%,女生31%;“十分迷茫”的男生20%,女生22%。这就说明了当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定位,容易影响今后的就业与择业。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达到无法控制、大闹情绪的程度。有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越来越悲观,觉得自己毕业以后肯定找不到工作,在别人积极为就业准备的时候,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对自己的工作甚至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表现出茫然困惑,无所适从,以至随波逐流。
(2)求职过程中的的挑剔、观望心理
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按理说大学生只要找到工作就应该庆幸。但是在大学生实际就业当中,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就业时表现出挑剔和观望的心理。如有的学生在找工作时若岗位好却又说工资待遇不高,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却又嫌工作环境不好;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已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以致错失良机,到头来后悔莫及。
(3)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冲突,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产生各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又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但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趋向上重物质、重利益;信心十足,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失去信心。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高校学生对就业存在着种种错误观念,他们有的认为一次择业定终身,所以找工作时专瞄准所谓的“铁饭碗”;有的则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他们既想要工资待遇好,又想工作清闲,没有太大工作压力;有的认为就业一定要与专业对口,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坚决不做等。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必然带来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挑剔、观望甚至矛盾心理。
(2)社会期望高、家庭压力大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学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父母交付昂贵的学费供大学生读完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有一种回报父母的迫切愿望,希望找到一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急切希望走向社会有所作为。背负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大学生成材的愿望非常强烈。可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找个工作已非易事,一个高收入的工作更是奢望。所以,双重压力使在校学子无法轻松,面对就业形势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
(3)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他们中有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有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佳。因此,他们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而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导致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档案
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一对一地建立心理档案,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以便能够早期觉察和干预心理危机。此外,还要开展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了解和熟知各种心理问题的征兆、现象及心理上和精神上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有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充分准备, 并掌握正确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二) 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队伍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主,以心理学工作者、学校团委和管理工作者为辅,以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组,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时及早地发现,有针对性地解决, 促进学生的学习及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三)实行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 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的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四)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利用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长期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科学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主动解决矛盾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真正走向成熟,迎接新环境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凤芝.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群文天下》,2013,2:221-222
[2] 黄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1-143
[3] 牛媛.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时代教育》,2013,3:166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 人际关系 情感问题 就业困难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存在一定的障碍,则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而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我院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11级学生宿舍、班级等同学关系相处状况中:“相处融洽,感情很好”的男生68%,女生71%;“关系一般”的男生20%,女生21%;“对某些同学不满意”的男生11.5%,女生5%;“关系紧张”的男生0.5%,女生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均处理地较为适当。
1.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
(1)追求完美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对人际交往的要求也往往更高。一方面是期望自己能够左右逢源,处理好所有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便是对别人的期望值过高,希望与人交往都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无法处理好问题、自己友善的行为被同学误解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等挫折,从而造成精神上的苦恼和心理上的失望。
(2)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问题
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妥当或某种个性缺陷(自卑、孤独、嫉妒、猜疑等),从而不能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致使交往不如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交往体验;不想交往,缺乏与人交往的愿望和兴趣,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完全厌烦学校的人际关系;害怕交往,对交往特别敏感,不愿与人接触。
(3)缺乏交际礼仪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无声名片。然而,今日个别大学生在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许多学生跟老师说话毫无尊重感,同学间更是火药味十足,不仅没有礼貌,而且有时还表现得极不道德。这种礼仪上的毫不讲究使许多同学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在求职中许多学生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此外,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维持技巧、创造人际关系技巧等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4)交往需要与自己经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大学生交往甚广,对经济层面的要求也日趋渐高。但由于大学生交往经济化趋向,交往中的花费日益增大,甚至可能承受不起。如果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会常常处于经济状况窘迫的状态中。大学生的经济不独立和高消费欲望会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
(5)异性交往适应不良
除一般的交往问题外,大多数的交往障碍都是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异性交往恐惧”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并非是大学生排斥异性交往,相反,它展现了大学生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求和现实交往效用不尽人意的强烈反差。例如,有一位男同学很想与女同学交往,但又怕见女同学,见到她们时就感到紧张、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这种异性交往上的障碍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之一。
2.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因素
(1)在社会认知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之间价值取向与文化素养的差异,容易造成交往中的摩擦,从而导致关系僵化,最终产生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2)在校园认知环境中——自我澄清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除与人际关系学相关的专业外,学生很难获得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上的指导。其次,在宿合管理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韵问题并不重视,往往不作深入了解并从根本上解决宿舍内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
(3)在家庭层面——是否积极地接受自己
家庭环境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几乎都无法摆脱家庭对他的熏陶和影响。就理论上说,家庭的优点,会成为促进子女成才的积极因素;其缺点,则会成为子女成长的障碍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不能积极地接受自己,改正自己,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4)在个体层面——能否正确认知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够清楚地认识环境、了解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给予别人足够的平等与尊重,但却发现人际交往仍存在种种困难。这是因为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自己、他人的认识。正确的认知、恰当的情感反应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
(5)在网络层面——过分依赖网络世界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弱,引发一系列人际关系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心理。通过对11级调查统计,目前对大三生活的了解与认识中:“非常了解,认识全面”的男生9%,女生12%;“比较了解”的男生37%,女生35%;“基本了解”的男生34%,女生31%;“十分迷茫”的男生20%,女生22%。这就说明了当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定位,容易影响今后的就业与择业。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达到无法控制、大闹情绪的程度。有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越来越悲观,觉得自己毕业以后肯定找不到工作,在别人积极为就业准备的时候,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对自己的工作甚至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大学生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表现出茫然困惑,无所适从,以至随波逐流。
(2)求职过程中的的挑剔、观望心理
目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按理说大学生只要找到工作就应该庆幸。但是在大学生实际就业当中,他们中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就业时表现出挑剔和观望的心理。如有的学生在找工作时若岗位好却又说工资待遇不高,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却又嫌工作环境不好;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已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以致错失良机,到头来后悔莫及。
(3)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冲突,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经常产生各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又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但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趋向上重物质、重利益;信心十足,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失去信心。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高校学生对就业存在着种种错误观念,他们有的认为一次择业定终身,所以找工作时专瞄准所谓的“铁饭碗”;有的则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他们既想要工资待遇好,又想工作清闲,没有太大工作压力;有的认为就业一定要与专业对口,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坚决不做等。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必然带来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挑剔、观望甚至矛盾心理。
(2)社会期望高、家庭压力大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学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父母交付昂贵的学费供大学生读完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有一种回报父母的迫切愿望,希望找到一个稳定、收入高的工作;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急切希望走向社会有所作为。背负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大学生成材的愿望非常强烈。可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找个工作已非易事,一个高收入的工作更是奢望。所以,双重压力使在校学子无法轻松,面对就业形势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
(3)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他们中有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有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有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佳。因此,他们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而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导致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的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档案
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一对一地建立心理档案,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以便能够早期觉察和干预心理危机。此外,还要开展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了解和熟知各种心理问题的征兆、现象及心理上和精神上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有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充分准备, 并掌握正确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二) 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队伍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主,以心理学工作者、学校团委和管理工作者为辅,以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组,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时及早地发现,有针对性地解决, 促进学生的学习及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三)实行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上,也不能仅仅依靠举办几次心理讲座和单纯的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 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比如,对大一新生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重新确立自己的观念,并把新生入学教育延伸;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不能局限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更应该具有普遍性。
(四)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利用讲座、论坛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长期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等载体,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科学看待世界、积极面对人生、主动解决矛盾的能力。以此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真正走向成熟,迎接新环境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凤芝.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群文天下》,2013,2:221-222
[2] 黄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151-143
[3] 牛媛.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时代教育》,2013,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