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在新时期国内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让社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宣传教育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笔者在文章中阐述了新时期国内高等学校学生社团的特征以及现阶段社团建设工作的现状与难点,最后给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强化的四条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强化路径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特征
(一)凝聚力强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以相同的志向追求或相近的兴趣爱为出发点自发地凝聚在一起的群众组织,由于这种自发性特点,高校学生社团通常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二)自主性强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主动申请后加入的,具有自愿结成的性质,因此社团的自主性很强,社团内部也都倡导自由平等,学生既拥有自由选择社团的权利也拥有自愿退出社团的权利,因此学生加入和留在社团,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章程和活动内容,具有极强的自主性[1]。
(三)综合性强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或比赛活动来对社团成员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通过这些社团组织的活动,社团内的学生成员可以获得与兴趣相投者的交流机会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成长空间。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包括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甚至职业素养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因此社团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难点
(一)思想引领类社团普遍较少
目前国内高校中思想引领类的社团普遍较少,究其原因在于此类社团缺少趣味性和活泼性,该类社团活动内容多以讲座和辩论为主,这种单调的形式比较难以引起年轻学生的关注。虽然在新时期国内高校普遍鼓励百花齐放式的社团生态环境,但学校内部能够胜任社团管理工作的青年学生人才较为稀少[2],社团间人才储备的不平衡也导致社团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思想引领类社团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原因在于思想引领类社团通常都是学生自主管理,缺少学校教师的指导,因此该类社团的管理能力较其他社团更弱,缺少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较强的学生管理人才,从而导致此类社团数量偏低。
(二)社团活动品牌传承力和创新性不足
国内一部分高校中的个别社团没有清晰的社团理念和社团文化,只是在学校要求下匆忙上马组建或在创始者一时兴起情况下组建,此类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价值观念,因此也不会拥有社团自身活动的品牌传承力和创新力。由于此类社团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其活动形式往往只能抄袭照搬其他社团,导致社团活动内容出现严重的同質化,活动形式往往也流于表面,难以吸引真正的志同道合者来壮大社团。
(三)僵尸成员比例增高
现如今国内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是00后,因此00后也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成员。出生于新世纪的00后相较80、90后拥有更为张扬的个性,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但同时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会在入学时由于新鲜感盲目报名参加社团,而后期又由于兴趣转移或学业繁忙不再参加社团活动,这让当前形势下国内高校学生社团中僵尸成员的比例逐渐升高。而学生社团在管理制度上对此类成员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僵尸成员的普遍化也破坏了其他成员的归属感和学生社团的凝聚力。
(四)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国内高校普遍安排学校的辅导员和团委老师来对不同社团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这些老师本身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因此指导社团通常都是兼职,没有办法将全部精力放在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中[3]。同时高效对于社团建设工作的指导老师也缺乏对于工作量的衡量准则和激励措施,再加上部分高校师资力量和社团建设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很多指导老师和社团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系关系,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社团建设的指导工作。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强化路径
(一)坚持党管青年,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高等院校青年工作的领导力量,因此在学校社团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管青年的基本原则:
1.实现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格局才能形成真正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分工和协作;
2.可以尝试在规模足够大的学生社团中设置学生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建设工作带动社团活动,并通过支部党委强化对于社团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
(二)健全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国内高校应该坚定依法治校的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规范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社团育人功能在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
1.学生社团需要根据社团自身的人员构成和发展目标制定社团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重视社团内部的文化建设、形成相应的制度设计;
2.学生社团完成制度设计后还需要在实操层面落实社团的管理制度,任何优秀的社团管理制度也都需要科学合理和民主规范的落地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社团的平稳运行。只有在实操层面严格落实社团的管理制度才能让学生社团摆脱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转为精细化管理,让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平台。
(三)规范学生社团建设路径
强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作为基本保障:
1.随着当前国内高校组织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二级学院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团委和各职能部门与学生社团的挂靠学院分别理清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通过建立顺畅的协作机制,落实全面的监督考核办法,确保各级管理主体在社团的运营中实现齐抓共管,以规范社团建设;
2.各级部门在规范和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中需要坚持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思路,安排与学生社团直接专业对口的学院开展业务指导,充分使用学院自身的教育资源来来推动学生社团管理和学院学生培养需求的结合。
(四)增强教师参与指导
在高校内部,教师是每一个高校学生能否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合格人才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对于学校社团建设工作,教师的作用则更加凸显:
1.学校层面需要设计社团指导老师的激励方案,试点将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课时,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作用;
2.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应配备完整的教师指导团队,其中既需要包括行政辅导人员、专业学科指导老师也需要学校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行政辅导人员负责社团的运营管理,专业学科指导老师负责社团活动的业务指导,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负责社团的价值引领并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
结束语
新时期,国内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开展,高校内学生社团则是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最佳场所,学生社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密不可分。因此国内高校中的思政教师需要在思政育人的理念下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工作,帮助学校完善社团的各项保障机制,才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整体的思政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高校学生社团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为活跃校内文化生活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大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胡献忠.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结构与逻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
[3]魏茵,高亚萍.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8-9.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强化路径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特征
(一)凝聚力强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以相同的志向追求或相近的兴趣爱为出发点自发地凝聚在一起的群众组织,由于这种自发性特点,高校学生社团通常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二)自主性强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主动申请后加入的,具有自愿结成的性质,因此社团的自主性很强,社团内部也都倡导自由平等,学生既拥有自由选择社团的权利也拥有自愿退出社团的权利,因此学生加入和留在社团,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章程和活动内容,具有极强的自主性[1]。
(三)综合性强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或比赛活动来对社团成员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通过这些社团组织的活动,社团内的学生成员可以获得与兴趣相投者的交流机会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成长空间。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包括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甚至职业素养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因此社团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难点
(一)思想引领类社团普遍较少
目前国内高校中思想引领类的社团普遍较少,究其原因在于此类社团缺少趣味性和活泼性,该类社团活动内容多以讲座和辩论为主,这种单调的形式比较难以引起年轻学生的关注。虽然在新时期国内高校普遍鼓励百花齐放式的社团生态环境,但学校内部能够胜任社团管理工作的青年学生人才较为稀少[2],社团间人才储备的不平衡也导致社团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思想引领类社团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原因在于思想引领类社团通常都是学生自主管理,缺少学校教师的指导,因此该类社团的管理能力较其他社团更弱,缺少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较强的学生管理人才,从而导致此类社团数量偏低。
(二)社团活动品牌传承力和创新性不足
国内一部分高校中的个别社团没有清晰的社团理念和社团文化,只是在学校要求下匆忙上马组建或在创始者一时兴起情况下组建,此类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价值观念,因此也不会拥有社团自身活动的品牌传承力和创新力。由于此类社团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其活动形式往往只能抄袭照搬其他社团,导致社团活动内容出现严重的同質化,活动形式往往也流于表面,难以吸引真正的志同道合者来壮大社团。
(三)僵尸成员比例增高
现如今国内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是00后,因此00后也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成员。出生于新世纪的00后相较80、90后拥有更为张扬的个性,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但同时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会在入学时由于新鲜感盲目报名参加社团,而后期又由于兴趣转移或学业繁忙不再参加社团活动,这让当前形势下国内高校学生社团中僵尸成员的比例逐渐升高。而学生社团在管理制度上对此类成员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僵尸成员的普遍化也破坏了其他成员的归属感和学生社团的凝聚力。
(四)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国内高校普遍安排学校的辅导员和团委老师来对不同社团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这些老师本身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因此指导社团通常都是兼职,没有办法将全部精力放在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中[3]。同时高效对于社团建设工作的指导老师也缺乏对于工作量的衡量准则和激励措施,再加上部分高校师资力量和社团建设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很多指导老师和社团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系关系,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社团建设的指导工作。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强化路径
(一)坚持党管青年,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国高等院校青年工作的领导力量,因此在学校社团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管青年的基本原则:
1.实现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格局才能形成真正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分工和协作;
2.可以尝试在规模足够大的学生社团中设置学生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建设工作带动社团活动,并通过支部党委强化对于社团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
(二)健全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保障,国内高校应该坚定依法治校的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规范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社团育人功能在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
1.学生社团需要根据社团自身的人员构成和发展目标制定社团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重视社团内部的文化建设、形成相应的制度设计;
2.学生社团完成制度设计后还需要在实操层面落实社团的管理制度,任何优秀的社团管理制度也都需要科学合理和民主规范的落地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社团的平稳运行。只有在实操层面严格落实社团的管理制度才能让学生社团摆脱过去粗放的管理模式转为精细化管理,让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平台。
(三)规范学生社团建设路径
强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作为基本保障:
1.随着当前国内高校组织管理工作的优化改革,二级学院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团委和各职能部门与学生社团的挂靠学院分别理清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通过建立顺畅的协作机制,落实全面的监督考核办法,确保各级管理主体在社团的运营中实现齐抓共管,以规范社团建设;
2.各级部门在规范和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中需要坚持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思路,安排与学生社团直接专业对口的学院开展业务指导,充分使用学院自身的教育资源来来推动学生社团管理和学院学生培养需求的结合。
(四)增强教师参与指导
在高校内部,教师是每一个高校学生能否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合格人才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对于学校社团建设工作,教师的作用则更加凸显:
1.学校层面需要设计社团指导老师的激励方案,试点将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课时,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阵地作用;
2.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应配备完整的教师指导团队,其中既需要包括行政辅导人员、专业学科指导老师也需要学校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行政辅导人员负责社团的运营管理,专业学科指导老师负责社团活动的业务指导,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负责社团的价值引领并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
结束语
新时期,国内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开展,高校内学生社团则是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最佳场所,学生社团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密不可分。因此国内高校中的思政教师需要在思政育人的理念下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工作,帮助学校完善社团的各项保障机制,才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整体的思政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高校学生社团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为活跃校内文化生活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大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胡献忠.共青团组织力的内涵、结构与逻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
[3]魏茵,高亚萍.探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