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语用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感悟,指向学生的语言活动。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这一概念后,各种语用训练层出不穷。所谓语用教学,是指教师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但是,不少教师没有准确理解语用教学的本质,一味地陷入训练的泥潭,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对于语用而言,最根本的就是立足学生实际,基于语用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基于要素提升语用训练实效的策略。
一、借助情境创设,激活语用训练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语用训练,虽最终落脚点在训练上,但前提需要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激活思维、进行语言交际的场景,以便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主动运用语言文字材料进行有效表达的内在动力。但教师要注意,情境创设要与文本内容以及教学节奏相适应,其最终目的不是营造氛围,不是让课堂呈现“热闹”的状态,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辅助语用教学持续深入,用这样的方式激活语用训练。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提示复述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多媒体以及简易道具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且结合课本内容、故事情节以及自己的想象,将每个故事之间的对话、动作乃至神情融入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强化复述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可感语境营造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渲染氛围,更多的在于激活学生语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可感语境时,可根据文本的体裁样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这样的语境浸润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描述拓展想象,从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
通过角色扮演,将原本枯燥的复述变成较为生动的角色互动,在这样的语境支撑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认知情感与想象思维,激活了学生的语用训练动力。
二、借助深层阅读,夯实语用训练基础
对于语用训练,很多教师都会联想到随文练笔。的确,语用训练大多体现在写上面,毕竟学生的语用学习最终都要体现在表达上。但是如果将语用训练仅仅理解为随文练笔,却有点狭隘。从形式来看,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用训练的重中之重;从要素来看,语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有必要借助深层阅读,引导学生将其身心沉浸在文本世界之中,在提升他们精神境界的同时,夯实语用训练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后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是一座( )的园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尝试用文本词语进行填充。不少学生选择了“自由快乐”“五彩缤纷”等词语,但这仅是浅层次阅读的表现。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试着将其改为“我和祖父的园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对这一课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修改,因为这样可以突出祖孙之间的感情;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改,毕竟这是祖父的园子,不是“我”的园子,写“祖父的园子”更能突出“祖父”在作者童年时代的价值。最后,教师补充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祖父的园子”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本世界中,提升精神境界、达成审美享受、满足心灵需求,才能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广泛积累,夯实语用训练根基。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用训练:“萧红在去世前,再一次想起了祖父的园子,她在弥留之际,又‘看’到了她的祖父,她想说些什么?”针对这一语用训练,如果直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后就进行表达,也许其精神会与文本主题相违背,但是经过教师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与思考,并对文本主题有了深刻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深情表达,不仅能助力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层次对话,而且还能将语用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三、借助辨析品鉴,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选入教材的文本,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编者将其入编,其目的也是让学生有所借鉴和感悟,继而进行迁移拓展,着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平台搭建和情境创设的方式,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语句以及篇章结构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仔细揣摩、认真辨析品鉴,做到与文本、作者以及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并且在此基础上挖掘语用训练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细节的描写,如对妈妈工作环境的描写、妈妈的神态描写以及妈妈与旁边女人对话的描写,等等。这些看似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我”在刹那间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从自己要钱想买书,结果最后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析,仔细思考作者的写作表达技巧,感悟作者的观察角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记忆最深的场景,想一想如果要写成文章,应该刻画哪些细节。如有可能,教师还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微信群的方式,进行家校互动,以便为语用训练创设良好的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意境进行深入洞察,赏析作者在语言表达中蕴藏的丰富技巧和独特智慧,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需求的基础上,选出最适切的语用训练点,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品味、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吸收消化,借助辨析品鉴,迅速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细节,决定着文章的高度。《慈母情深》这一课之所以被编入教材,除了思想教育、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意义之外,更在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乃至“我”的内心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悉心挖掘了文本这一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时空互换,以便能够走进文本,去感知“我”的內心触动。同时,教师还运用借鉴品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表达,不仅实现了从品析到运用的转变,而且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让他们的表达水平得以提升。
总之,针对语用训练,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找准训练点,通过情境创设、借助深层阅读与辨析品鉴的方式,开展随文练笔,在丰富教学内容、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推促语用转化,提升训练实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需要紧扣语用理念的本质,以“语用”为核心,让学生在发现、感悟、创造等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经验,生长语言智慧,才能保障语用训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借助情境创设,激活语用训练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语用训练,虽最终落脚点在训练上,但前提需要有针对性地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激活思维、进行语言交际的场景,以便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主动运用语言文字材料进行有效表达的内在动力。但教师要注意,情境创设要与文本内容以及教学节奏相适应,其最终目的不是营造氛围,不是让课堂呈现“热闹”的状态,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辅助语用教学持续深入,用这样的方式激活语用训练。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提示复述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多媒体以及简易道具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且结合课本内容、故事情节以及自己的想象,将每个故事之间的对话、动作乃至神情融入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强化复述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可感语境营造的真正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渲染氛围,更多的在于激活学生语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可感语境时,可根据文本的体裁样式和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这样的语境浸润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描述拓展想象,从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更为透彻。
通过角色扮演,将原本枯燥的复述变成较为生动的角色互动,在这样的语境支撑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认知情感与想象思维,激活了学生的语用训练动力。
二、借助深层阅读,夯实语用训练基础
对于语用训练,很多教师都会联想到随文练笔。的确,语用训练大多体现在写上面,毕竟学生的语用学习最终都要体现在表达上。但是如果将语用训练仅仅理解为随文练笔,却有点狭隘。从形式来看,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用训练的重中之重;从要素来看,语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教师有必要借助深层阅读,引导学生将其身心沉浸在文本世界之中,在提升他们精神境界的同时,夯实语用训练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后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是一座( )的园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尝试用文本词语进行填充。不少学生选择了“自由快乐”“五彩缤纷”等词语,但这仅是浅层次阅读的表现。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试着将其改为“我和祖父的园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对这一课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修改,因为这样可以突出祖孙之间的感情;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改,毕竟这是祖父的园子,不是“我”的园子,写“祖父的园子”更能突出“祖父”在作者童年时代的价值。最后,教师补充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祖父的园子”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本世界中,提升精神境界、达成审美享受、满足心灵需求,才能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广泛积累,夯实语用训练根基。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用训练:“萧红在去世前,再一次想起了祖父的园子,她在弥留之际,又‘看’到了她的祖父,她想说些什么?”针对这一语用训练,如果直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后就进行表达,也许其精神会与文本主题相违背,但是经过教师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与思考,并对文本主题有了深刻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深情表达,不仅能助力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层次对话,而且还能将语用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三、借助辨析品鉴,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选入教材的文本,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编者将其入编,其目的也是让学生有所借鉴和感悟,继而进行迁移拓展,着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平台搭建和情境创设的方式,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语句以及篇章结构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仔细揣摩、认真辨析品鉴,做到与文本、作者以及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并且在此基础上挖掘语用训练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细节的描写,如对妈妈工作环境的描写、妈妈的神态描写以及妈妈与旁边女人对话的描写,等等。这些看似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我”在刹那间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育,从自己要钱想买书,结果最后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析,仔细思考作者的写作表达技巧,感悟作者的观察角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记忆最深的场景,想一想如果要写成文章,应该刻画哪些细节。如有可能,教师还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微信群的方式,进行家校互动,以便为语用训练创设良好的语境。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意境进行深入洞察,赏析作者在语言表达中蕴藏的丰富技巧和独特智慧,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需求的基础上,选出最适切的语用训练点,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品味、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吸收消化,借助辨析品鉴,迅速提升语用训练实效。
细节,决定着文章的高度。《慈母情深》这一课之所以被编入教材,除了思想教育、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意义之外,更在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乃至“我”的内心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悉心挖掘了文本这一特色,并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时空互换,以便能够走进文本,去感知“我”的內心触动。同时,教师还运用借鉴品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表达,不仅实现了从品析到运用的转变,而且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让他们的表达水平得以提升。
总之,针对语用训练,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找准训练点,通过情境创设、借助深层阅读与辨析品鉴的方式,开展随文练笔,在丰富教学内容、助力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推促语用转化,提升训练实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需要紧扣语用理念的本质,以“语用”为核心,让学生在发现、感悟、创造等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经验,生长语言智慧,才能保障语用训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