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家训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小孩是件非常难把握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外部环境又千变万化,家长就算有一肚皮正确的三观、先进的知识,有时候也拿孩子无可奈何。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有些家长就指望从古人那里学点儿教育孩子的本领。但在我看来,古人在这方面的困惑,不比我们少。
  在古时候,做父亲的是不大肯和孩子亲密的。陈亢听说孔子“远其子”,不怎么搭理孔鲤,就佩服得不得了,说君子就该这样。我翻过一些这些君子们留下的家训,有没有道理我不敢说,但它们的风格让我想起一个人,《围城》里方鸿渐的爸爸。方遯翁不放过任何一次训诫儿子的机会,格言警句随时处于井喷状态。可惜方鸿渐不太愿意听。他在三闾大学碰壁,本想写信回去诉苦,一想到无非是引发方遯翁一堆“咬紧牙关,站定脚跟”“亡羊补牢,教学相长”的教训,就觉得灰心。“这是纪念周上对学生说的话,自己在教职员席里旁听得腻了,用不着千里迢迢去搬来。”
  就像《家诫要言》說:“进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朱子家训》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这些话单独拿出来看,当然不错,但和方遯翁的“亡羊补牢,教学相长”有什么两样?古今人情相去不远,我就不信方鸿渐受不了的东西,古代的孩子会欢喜受用。
  我觉得这些家训仪式感大于内容。倒是乱世时的一些家训,顾不上太多粉饰,反而能看出一些真实情形。比如嵇康的《家诫》,就非常诚恳。嵇康这个人洒脱而骄傲,他看见不喜欢的人,断然不肯敷衍,也正因为这个性格,才招来了杀身之祸。可他在《家诫》里却处处教导孩子要随和,要圆滑。鲁迅总结过嵇康的这个《家诫》,大致是这样子的:“有一条是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长官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像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地拿着杯子。”
  说起来真是很庸俗,但是做家长的也可以理解:我不希望你特立独行,也不盼望你出类拔萃,因为那是很苦的一条路,也是很危险的一条路。我只希望你快快乐乐,庸俗而安全地过一辈子。你可能不赞同嵇康的说法,但总该能体会到那份真实的父母之心。
  可惜儿子嵇绍偏偏不吃这一套。嵇康说不要参加别人的争论,可嵇绍最喜欢品评是非。《晋书·嵇绍传》里有一多半篇幅都是他在讲这不对、那不对。嵇绍参加过一次宴会,权倾天下的齐王冏听说嵇绍擅长弹琴,就请他给大家弹一曲琴。按照父亲的教诲,就算不愿意弹,也应该和和气气拿着琴拨弄两下嘛。可是嵇绍不但不弹,反而拿起大道理把齐王冏数落了一番,弄得对方“大惭”。最后嵇绍为了保护晋惠帝而死。嵇康的一篇《家诫》竟是白写了。
  现代的中产阶层父母如果回到古代乱世,会写出什么样的家训呢?方遯翁体显得太高调而不切实际,嵇康体又显得有点过于三观不正,我猜想他们写出来的,多半会是《颜氏家训》那样的东西。颜之推生活在乱世,有过险些杀身的经历,所以家训极少唱高调,排比句也少。但是他又不肯像嵇康说得那么俗气,还是想给孩子留下一点理想和信念的空间,所以竭力在三观和安全之间做平衡。就像他说,“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既怕孩子良心变坏,又怕孩子良心太好,有点像现代家长“摔倒的老人不可不扶,不可瞎扶”的左右为难。颜之推给出的建议是处处中不溜。比如做官不要做大官,也不要做小官,两边都不安全,最好是你前面有五十个上级,后面有五十个下级,这样的位置最为妥帖。总之是安全第一,处处小心,“去泰去甚”,不要争强好胜。
  但是形势强过人。颜之推自己所处的已是乱世,万万没料到他的儿子们碰上了一个更乱的乱世。世界上竟然开始流行吃人。二儿子颜愍楚恪守了家训,做了一个中等官员通事舍人,在史书上也没见有什么特异之举,想来应该是个“去泰去甚”之人,但他在南阳好端端地呆着,却碰上了军阀朱粲。军队缺粮食,竟把宾客颜愍楚全家当成粮食吃掉了。这真是从何说起!
  现代年轻人喜欢说代沟,喜欢抱怨父母落后于时代。其实古代一样有代沟。颜之推辛苦写《家训》的时候,大约以为有了这些处世技巧,就算在乱世也足以活命存身,可他哪里能想到儿子会面临一个把客人当粮食吃的时代呢?方遯翁可以恨儿子不虚心受教,嵇康可以恨儿子叛逆,颜之推恨的却只能是时代的变迁。这样说起来,他们面临的困惑和现代家长也是相差无几。
  刘振荐自《财新周刊》2017年第16期
其他文献
素,没染色的白绢。简,可以把字写在上面的竹片。在古代,这两者都是寻常却必要之物。素就是素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简就是简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命微若轻尘,活得简单一些、素朴一些,也就会心平气和许多。心灵素简,才不至于让自己慌乱、浮躁。长在乡间小道两边的野花,虽然天天被日晒雨打,甚至被路人践踏,但还是那样色彩动人,气味清香,浑身野趣,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美丽的往往都
期刊
每年秋季开学,瑞典鲍斯达中学的生物课老师玛林·哈马斯托姆,会给新升入八年级的班级讲授性知识。第一堂课,她鼓励学生们把知道的所有关于性的词汇大声说出来,并写上黑板。之后的课上,她会解答学生们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将分开上课,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问题被提出來。“性是人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与教授生物知识相比,玛林觉得教授性知识更有成就感,“这些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因材施教,坦诚、
期刊
在云冈石窟游览时,经常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简短单调的“哇”,一种是娓娓道来的“据说这尊造像……”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大家都会由衷赞叹,但有的止于“哇”,有的却能说得头头是道。  碰到一对在景区游览的母子,母亲认真且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来得知,他们是第一次来看石窟造像,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母亲花了不少力气做功课。实际上,与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相比
期刊
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对物质的迷恋往往可以达到变態的程度。  你看那个锒铛入狱的官员,回忆起当年有人拍他马屁为他在欧洲庆生,“点了一条鳄鱼尾,那条鳄鱼尾有一米多长!”他讲这话时,眼里依然放光,既有享用了一米多长的鳄鱼尾的得意,又有对无缘这道美味的听讲者的鄙夷。可以想象,这个“味蕾高于天”的家伙,一定在梦中反复温习庆生宴会上令人陶醉的情景。  我们的心,是一方不大的天地。塞满了物质,精神就被边缘化了
期刊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学生思维品质为何不佳,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应试教育的传统,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我们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
期刊
人说话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与他人沟通,说的话就要使人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语言差异,为沟通造成新的屏障。除了要瞒过圈外人的黑话、行话之外,这些话大多是为了表明其身份地位的“酸话”。  什么叫“酸话”呢?大体上说是指不自然的话。自然的话属于五味调和一类,不自然的话矫揉造作,令人倒胃。试想,一位东北歌星,台下她还用大大咧咧的东北话“侃山”,一到台上,马上换了一副娇滴滴的港台腔,装模
期刊
有一个“90后”网友在微博上问黄永玉:“您一生当中最骄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您对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忠告?”黄永玉答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骄傲和失意的,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番“90后”与90叟的对话,颇发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人中,黄永玉是一个博学多产的大家。前些年,他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文化前辈的形象。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期刊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常见于山水国画之中。通过留白,不仅能恰到好处地展示水、云、风、雾等飘逸灵动的美,还能使构图协调余裕,避免铺陈太满所带来的压抑感。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比起浓墨重彩,更能彰显国画含蓄内敛、清新雅致。正是因为留白,才使得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产生出一种朦胧丰盈的美。  留白,既是一种艺术美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盛到了极致必然会走向
期刊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