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与生俱来?外来基因的嫁接?
艺术的介入,在品牌的营造、商业消费行为中越来越多,以往在酒店、精品店、高端消费场所空间内部都会增设许多艺术家、设计师的创意作品,以此来界定自身形象的定位和品味。再到后来艺术与时尚、奢侈品牌的联系似乎越发紧密,艺术与设计的创作也不再局限于空间范围,同时被注入到了产品本身中去,各种大牌的艺术、设计跨界早不再是新鲜的事儿,Lv找来村上隆在自己的包上作画;Chanel找来扎哈,哈迪为她搭建游走于全世界的移动博物馆:Hermes邀请才气的插画家为它的丝巾、箱包注入灵感,邀约众多艺术家大搞派对:新起的“上下”品牌邀请来摄影大师为其新作拍摄。艺术似乎越来越靠近产品,或者就像品牌本身宣扬的那般:与生俱来的艺术品质。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是艺术本身造就了品质,还是只是被阳来提升、推进品质及营销的工具。伴随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力,也有所谓的公开秘密:海外市场的拉动其实也是依靠国人种种,让新起的中国城市成为了满足时尚奢侈品集团经济势力增强和扩张需要的首选。这一期《里外》带你走进位于上海外滩的The Swatch ArtPeace Hotel,领略Swatch集团在全世界的首个艺术投资手笔。
Swatch PK LVHM两大奢侈巨头的对决
来到游客如织的上海外滩,会为这里交融的东西方文化和新旧历史留下难忘的印象,这里有大片的殖民地建筑群,众多财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入驻于此,繁华的商业街道上不乏设计精品店铺,高端的餐饮、娱乐场所比比皆是。2008年,知名的瑞士表业Swatch集团和奢侈品牌LVHM集团曾就在这片土地上,为获取一栋历史悠久的大楼运营而产生竞争。这栋大楼原为和平饭店南楼,共六层,LVHM集团希望在这繁华的南京东路和外滩交界的黄金地段获取大楼经营权,将其改造为Lv精品的销售店铺:Swatch集团则希望在展示和销售旗下手表的同时,主打运营The SwatchArtPeace Hotel艺术家住宅酒店项目,为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场所和空间。Swatch集团主席认为:外滩不缺精品店,不缺奢侈品,不缺消费场所,但是能够引入一些非营利的东西,文化的元素,艺术的元素,对于外滩来说也是很难的很宝贵的。最终上海政府将大楼的3D年运营权交给了Swatch集团,同样是财力稳定,能够带来巨大销售额的两大品牌集团,Swatch最终的获胜是否因为艺术家住宅酒店而出彩,这个看似没有销售盈利的非商业行为,是否最终打动了政府?艺术家酒店计划,最终以怎样的承诺,打动了政府?它在不盈利的境况下,如何去创造价值以及可持续的吸引力?
言论:关于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种种“不同的机构对于支助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因为不同的性质或地域而有不同。比如学校受政府支持提供免费的教育,但是对于政府来说,创造劳工是他们的目的。所以最终来看,也许从根本上来讲并非为发展知识或者学术,而是带有商业收益的性质。”一位从事广告行业的,来自新加坡的朋友给我们的这样一个比喻,固然它容易让人联想到新加坡政府对于大力发展人才引进,免费留学项目的多种考量,但是给与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以发展教育、艺术或者文化为口号的项目本身创造的实际收益和无形价值,也许无可厚非,但是否这背后有更深层次或者更长远的打算?
“曾经Fabrica就发起了一个一年期限的艺术家住宅项目,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需要为他们的杂志进行创作,艺术家们会领取不高的薪水,为ColorsMagazm工作。”一位了解该项目的艺术家朋友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借此外出获取新鲜的灵感,结识不同的人。丰富自己的简历,可能的话以便更好地生存在艺术创作的圈子里。”“机构本身不会要求我们配合什么,也不会限定我们创作的自由,但是时常也会接待来自不同各界的朋友,如媒体界、金融界等参观于此,在我们接收的条件下公开我们的创作和生活境况。或者邀请,建议我们出席某类的活动…”一位曾经参与过相关项目的艺术家如是告诉我们。对于性格相对独立、更多追求私密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不是所有的都欣然乐意接受机构的邀请。
而对组织运营项目的机构或者品牌本身来说,它也许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TheSwatchArtPeace Hotel项目的PR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邀请来的艺术家们来来往往,他们会带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领域的想法、理念。给这个项目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它本身更多地就像是一个艺术创作。拥有很多的不确定。”
运营艺术家住宅项目的政府也好、画廊也好、基金也好、品牌也好、公益机构也罢,都有各自利益的诉求点。深圳OCT曾有一些画廊为艺术家提供住宅,以换取艺术家作品在其画廊的数月展示,这本身也为保证画廊新鲜创造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The Swatch Art Peace Hotel,艺术家住宅
发现The Swatch An Peace Hotel,首先缘于视觉上的吸引,坐落在上海外滩的殖民建筑群多以灰黑色大理石材为外立面。Hotel红砖的建筑立面在此为唯。六层楼高的红砖建筑结构初建于1908年,经历了中国百年历史,尤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无形增添了建筑厚重感的魅力。Swatch集团在拿下了整栋大楼的运昔权后,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室内空间的改建。旋转门、挑高大堂、Ground Floor的楼层设置保留了英式建筑的传统,除底层的品牌精品展示厅以及销售店铺,高层的多样消费业态注入外,大楼不对外开放的艺术家住宅,可谓是大楼的核心所在,占地两层的空间共设有18间客房和工作室为艺术家们开放。承重的砖墙柱保留了原始的粗犷风貌。穿插其中的白色墙面,注入空间更多明亮之余,也留下了暗示:它并非为主体承重墙面,艺术家们可以借助其进行创作,我们初识的法国艺术家Alexand reJoly便正在墙面钻孔以完成他的声音装置。除此以外,主体的还有木制材料的地板、天顶设计。以及流线形的家具、空间线条衔接。整体来说,空间给人以极其简洁和明亮的感受,不注入过多的结构和软装装饰,以留下空白为艺术家自身营造。占地两层的室内空间和体量有一定的差异,主体客房之间用
条条大的弧线围合界定出范围,有的是寝卧与工作间分离开来,有的是连接在一起只用了一些灵活可移动的隔断,或者空间流动线条来分隔出功能空间。半透明的浴室隔断,大量的空间留白感简洁功能性的家具设置,让寝卧室传达给艺术家一种明亮清新之感。工作室在这里分为公共和个人的两种,公共的工作室在出电梯便可见,家具和 设施的配置明显添入了工业时代的冷酷感,诺大的工作桌面,在swatch的初衷看来可能是为了增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但鲜有人在。倒是每个私人的工作间看得见忙碌创作的身影。天顶的照明设置,以及可移动的桌椅,巧妙地考虑了创作的可能性,将其变为可灵活变换的状态。
分享与创作的柔性因素
拜访艺术家住宅的当天,遇见位法国艺术家Alexandre Jolul他友好地开放了个人的工作空间,找来两三朋友协助创作,忙碌的身影,以及凌乱但紧凑的创作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在空荡的酒店空间里活跃的能量。除却创作需要的材料等,艺术家告诉我们,往返上海的航班费用,数月内的住宿和早餐是由Swatch集团给与赞助。他向我们展示了他不久从当地采购回来的一些原料,包括孔雀羽毛,一块红木,还有好些金属的零件以及钢琴线。他将用零件和钢琴丝制作一个安置悬挂在酒店幕墙内的声音装置,同时会将红木削成粉末状,用其来作画,搭配上孔雀羽毛,每一样材料都能循环利用。Alexandre J0lu告诉我们获取Swatch酒店的入住权利是通过网站的申请获得的,在递交了个人的作品,以及入住的动机以及计划后,Swatch集团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给与审核,以最终确定。据集团公关的介绍,成立至今不到
年的时间,已经相继有二、三十位艺术家入住于此,目前在入住的就有十几位,艺术家的年龄、国籍、性别、领域基本没有限制,当被问及到对艺术家有何要求的时候,她告诉我们,不会给与艺术家任何的要求,只是建议每位艺术家在离开时留下他们的艺术踪迹。正好。我们也发现在走道尽头公共LOUNGE的休闲区域幕墙上,“爬”满了整墙的艺术家装置在此展示。隔窗清晰可见的外滩景色,游客如织的繁华南京东路举步之遥,透过隔音效果好的玻璃,隐退在酒店内,确实能够强烈感受到静谧和喧嚣的室内外对比。正入住在酒店的年轻艺术家叶林瀚告诉我们,这样的空间适合时常地发发呆,想想问题。此外酒店内有数个公共空间,包括LOUNGE沙发区、公共工作室、可煮咖啡简餐的厨房,它们保留了整体空间的调性。
Swatch与艺术家住宅的首次结合
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这的确给与了寻找灵感冲击和私人思考的双重可能,他们在此不被过多地要求给与配合,符合自由创作的基本前提。但从品牌本身来看,这是否就是一场不计任何效益的非盈利行为?品牌本身是否会主动制造更多的活动,以创造无形或有形的经济价值?Swatch的艺术住宅项目是全球首个,它将艺术深入到品牌营销中,固然有其天生的一面,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Naqla Haqek一直以来就是艺术的爱好者,也曾执导电影。另外一面,在寸土寸金的外滩地段运营超过几千平米的艺术家住宅,庞大的开支何来?Swatch集团下巨大的手表销量可能是其主要支柱,因为集团旗下囊括了包括宝玑、欧米茄、宝珀和斯沃琪等1g个品牌,但对于这样一个全球知名的大集团而言,运用和循环艺术创作发展自身的品牌,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诞生的价格低廉、走时精准的电子表、石英表给与了瑞士手表制造业很大的冲击,Swatch的创始人老Hayek先生改变了瑞士手表的定位:价格大众接受,但是仍旧是瑞士品质的手表。他引入了众多设计创新的力量在其中,让手表的外观符合多元化需求,不再只是正装才有资格佩戴的瑞士手表,出现在运动、旅游、或者参加Party的任何一种场合。也许在代表身份、地位之余的昂贵手表外,你有了第二款(second Watch)舒适的、方便的表。这也是Swatch的含义。如今Swatch集团下包括的19个品牌很多在中国耳熟能详,旗下的欧米加、浪琴表业在中国市场也是频繁地介入艺术、文化活动。
Artisf residenc e历史概况
Artist residence(艺术家住宅)起源于上个世纪初,到如今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已经非常普遍,它的形式多样,对艺术家的要求也因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艺术家需要通过公开的申请,公开的审核,便能参与到其中,期限通常为半年至年,甚至还有两年。目前有许多基金参与到项目的支助中来,艺术家也可以申请赞助,例如Unesco-Aschberg赞助基金,全程免费参与其中。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900年代,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内,许多的artist-in-residence涌现,主要在欧洲和美国,代表有德国不来梅港市的Worpswede村庄,在艺术家einrichVogeler和RalnerMa Riiake间成立,很快他们让Wo rpswede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到了1971年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中心;另外有代表性的可追溯到1950年代,由Yorkshlre印刷商Peter Gregory建立,将画家、雕塑家、诗人以及音乐家都邀请到Leeds大学,当时那所大学是一所工艺大学,很少有艺术活动的发生,Gregoru奖学金帮助成立了后来的an-st-nres-dence计划,让这些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游走在校园中,而不是被固定在某个院系上。
1960年代,artist-in-residence出现了新浪潮,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两种新的模式。一种是提供艺术家暂时脱离中产阶级重视物质社会的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在隐蔽的地方创造他们自己的乌托邦。另外一种是尝试与公众联系,旨在介入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的艺术家工作室都为社会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在后来70年代至80年代间,大量的涌现的数量说明了artist-in-residence的趋势所在。
1990年代全球化,anlst-in-residence第三次浪潮基本上席卷了全世界:从巴西到台湾,从爱沙尼亚到赞比亚,从日本到越南都先后出现了artist-in-residence,这一时期出现的模式更加多样化:有的住宿没有任何要求,有的对创作项目有要求,各种形式应有尽有。因为它的全球扩张,让arnt-in-resdence看似自由地流行起来,在艺术界里吸引了艺术家们的注意。
2000年的革新,回到社生质。这一时期,更新的模式产生,包括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带有更多资本主义的方式。美国弗罗里达的布雷登顿(Bradenton)的artlst-in-resdence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艺术家们住在相关联的画廊提供的房屋里,房屋/画廊与艺术家住宅非常近,以创造种艺术家的“社区”。如今的artist-in-residence,有的专注在种领域的艺术家群体内,有的是广泛关注,视觉艺术、文学、音乐、表演艺术、建筑、设计以及舞蹈家都在邀请的范围内。在资金来源上也有许多不同,无论是提供住房、工作室,还是邀请、挑选、指导和展览的流程上。
IN:为什么会选择来到上海外滩? OUT:是一个偶然。NaNla Haqek先生到上海来选择新的手表店铺,经过这栋楼时非常喜欢。他认为上海是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充满活力的城市,当代艺术于此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固然纽约、伦敦的当代艺术发展比较成熟,可能会让人觉得少了一些惊喜。而这座城市有很多新的东西,有许多的不确定,让人感觉非常充满动感的地方。Nayla Haqek先生说“很多人会觉得艺术家都是喜欢离群索居搞创作的人群,其实我知道艺术家不是这样子的。我就是要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带到上海城市的最中心”。许多住过的艺术家分享他们在这里的感受,都会提及到:他们把外滩看成是一个融汇了城市过去和现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你走出这栋楼,就会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是走到了这个艺术空间,又好像来到了一个小岛,就哪怕我现在可以看到外滩,看到这么多的人流,但是还是感觉我在一个很安静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空间里。所以这种对比给他们一种很新鲜的感觉。
IN:大楼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OUT:很难说对于这栋楼的计划是什么,因为它有太多的可能性。将来可能会做一些艺术展,经营一段时间之后,每位艺术家都会留下他们的艺术踪迹,我们可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这些踪迹展现出来,对于上海市民或者外滩的游客也好,能够欣赏不同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另外,艺术家们来来往往,他们会带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领域的想法、理念,给这个项目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所以它不像是我们所说的常规的生意蓝图、经营的一个项目,它更多的就像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它有很多的不确定。
IN:您如何选择考虑大楼里的经营业态,怎样去寻求合作伙伴?
OUT:我们集团是专做手表,也希望能有一些其它领域的专业的合作伙伴,比如马来西亚的YTL集团,他们在酒店的经营管理和餐饮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SHOOK餐厅算是非常成功。他们同时做四种菜肴,每一种菜看都尽量做到最纯正、地道的口味,而不去做所谓潮流的融合菜,因为他们的厨师认为,很多厨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东西。他们就叫它Fusion,所以他认为这是对美食的一种不够严肃和虔诚的态度。
IN:Swatch还通过哪些方式在传承和实践你们的精神理念?
OUT:时尚集团或者奢侈品牌作这样大手笔的项目,并不多见。其实品牌和艺术合作并不新鲜,大家都在跟艺术有一些跨界,但是这种跨界它都是以卖产品或者营利为最终目的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我们至少会做三十年。
IN:目前Swatch Art Peace Hotel运营状况如何?
OUT:如今是逐渐走上了比较常规化的轨道了,从4月份开始,我们接待了第一位入住的艺术家,当中有很多磨合。我们的想象和艺术家的需要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设施设备上和艺术家的需要上,也许他是第一次到上海来,第一次到中国来。他也可能很希望了解到国内的艺术现状,那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咨询和介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不断摸索前进的,所以现在也积累了小小的经验,如今海外的,国内的,上海的。北京的艺术家都有入住。总共接待了大概20—30位艺术家,差不多有11—12位艺术家在这里,他们之间也会彼此交流。每一位艺术家到来,可能都会提出新的需求,这对于Swatch来说也是有意思的,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艺术家的需要是什么。
IN:Swatch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商业环境的看法。
OUT:Swatch集团最大的市场是在欧洲和美国,但是中国的市场成长非常快,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上海进行这个项目的原因,因为中国市场的增长数目是非常惊人的。而且有很多所谓的海外的消费也是靠中国人来拉动的,所以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Swatch在中国这个市场的投入是大的。包括欧米茄手表市场投入的活动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广告啊,市场活动。
IN:Swatch品牌在进入中国后,会否适应本土环境作相应的调整?OUT:北京奥运会我们做了一款特别的手表,也会根据中国生肖作相应的手表。一方面它是被当地人所接受,另外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反而有更多的游客来购买这样的产品,他们会觉得我到中国旅游,找到属于我生肖的一块手表,是很特别的。
IN:当下社会并不缺乏设计与创新,swatch是如何理解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OUT:Swatch是在不断成长和不断创新。在2011年我们申请的这个项目的专利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这并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成功的品牌,先进的技术,这么多完整的生产线,我们就躺在这个成就上沾沾自喜。一会儿可以看到,Swatch有一款手表它是触摸屏的,我们一直都是在与时俱进的。
艺术的介入,在品牌的营造、商业消费行为中越来越多,以往在酒店、精品店、高端消费场所空间内部都会增设许多艺术家、设计师的创意作品,以此来界定自身形象的定位和品味。再到后来艺术与时尚、奢侈品牌的联系似乎越发紧密,艺术与设计的创作也不再局限于空间范围,同时被注入到了产品本身中去,各种大牌的艺术、设计跨界早不再是新鲜的事儿,Lv找来村上隆在自己的包上作画;Chanel找来扎哈,哈迪为她搭建游走于全世界的移动博物馆:Hermes邀请才气的插画家为它的丝巾、箱包注入灵感,邀约众多艺术家大搞派对:新起的“上下”品牌邀请来摄影大师为其新作拍摄。艺术似乎越来越靠近产品,或者就像品牌本身宣扬的那般:与生俱来的艺术品质。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是艺术本身造就了品质,还是只是被阳来提升、推进品质及营销的工具。伴随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力,也有所谓的公开秘密:海外市场的拉动其实也是依靠国人种种,让新起的中国城市成为了满足时尚奢侈品集团经济势力增强和扩张需要的首选。这一期《里外》带你走进位于上海外滩的The Swatch ArtPeace Hotel,领略Swatch集团在全世界的首个艺术投资手笔。
Swatch PK LVHM两大奢侈巨头的对决
来到游客如织的上海外滩,会为这里交融的东西方文化和新旧历史留下难忘的印象,这里有大片的殖民地建筑群,众多财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入驻于此,繁华的商业街道上不乏设计精品店铺,高端的餐饮、娱乐场所比比皆是。2008年,知名的瑞士表业Swatch集团和奢侈品牌LVHM集团曾就在这片土地上,为获取一栋历史悠久的大楼运营而产生竞争。这栋大楼原为和平饭店南楼,共六层,LVHM集团希望在这繁华的南京东路和外滩交界的黄金地段获取大楼经营权,将其改造为Lv精品的销售店铺:Swatch集团则希望在展示和销售旗下手表的同时,主打运营The SwatchArtPeace Hotel艺术家住宅酒店项目,为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提供创作的场所和空间。Swatch集团主席认为:外滩不缺精品店,不缺奢侈品,不缺消费场所,但是能够引入一些非营利的东西,文化的元素,艺术的元素,对于外滩来说也是很难的很宝贵的。最终上海政府将大楼的3D年运营权交给了Swatch集团,同样是财力稳定,能够带来巨大销售额的两大品牌集团,Swatch最终的获胜是否因为艺术家住宅酒店而出彩,这个看似没有销售盈利的非商业行为,是否最终打动了政府?艺术家酒店计划,最终以怎样的承诺,打动了政府?它在不盈利的境况下,如何去创造价值以及可持续的吸引力?
言论:关于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种种“不同的机构对于支助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因为不同的性质或地域而有不同。比如学校受政府支持提供免费的教育,但是对于政府来说,创造劳工是他们的目的。所以最终来看,也许从根本上来讲并非为发展知识或者学术,而是带有商业收益的性质。”一位从事广告行业的,来自新加坡的朋友给我们的这样一个比喻,固然它容易让人联想到新加坡政府对于大力发展人才引进,免费留学项目的多种考量,但是给与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于,以发展教育、艺术或者文化为口号的项目本身创造的实际收益和无形价值,也许无可厚非,但是否这背后有更深层次或者更长远的打算?
“曾经Fabrica就发起了一个一年期限的艺术家住宅项目,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所有参与的艺术家需要为他们的杂志进行创作,艺术家们会领取不高的薪水,为ColorsMagazm工作。”一位了解该项目的艺术家朋友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借此外出获取新鲜的灵感,结识不同的人。丰富自己的简历,可能的话以便更好地生存在艺术创作的圈子里。”“机构本身不会要求我们配合什么,也不会限定我们创作的自由,但是时常也会接待来自不同各界的朋友,如媒体界、金融界等参观于此,在我们接收的条件下公开我们的创作和生活境况。或者邀请,建议我们出席某类的活动…”一位曾经参与过相关项目的艺术家如是告诉我们。对于性格相对独立、更多追求私密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不是所有的都欣然乐意接受机构的邀请。
而对组织运营项目的机构或者品牌本身来说,它也许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TheSwatchArtPeace Hotel项目的PR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邀请来的艺术家们来来往往,他们会带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领域的想法、理念。给这个项目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它本身更多地就像是一个艺术创作。拥有很多的不确定。”
运营艺术家住宅项目的政府也好、画廊也好、基金也好、品牌也好、公益机构也罢,都有各自利益的诉求点。深圳OCT曾有一些画廊为艺术家提供住宅,以换取艺术家作品在其画廊的数月展示,这本身也为保证画廊新鲜创造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The Swatch Art Peace Hotel,艺术家住宅
发现The Swatch An Peace Hotel,首先缘于视觉上的吸引,坐落在上海外滩的殖民建筑群多以灰黑色大理石材为外立面。Hotel红砖的建筑立面在此为唯。六层楼高的红砖建筑结构初建于1908年,经历了中国百年历史,尤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无形增添了建筑厚重感的魅力。Swatch集团在拿下了整栋大楼的运昔权后,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室内空间的改建。旋转门、挑高大堂、Ground Floor的楼层设置保留了英式建筑的传统,除底层的品牌精品展示厅以及销售店铺,高层的多样消费业态注入外,大楼不对外开放的艺术家住宅,可谓是大楼的核心所在,占地两层的空间共设有18间客房和工作室为艺术家们开放。承重的砖墙柱保留了原始的粗犷风貌。穿插其中的白色墙面,注入空间更多明亮之余,也留下了暗示:它并非为主体承重墙面,艺术家们可以借助其进行创作,我们初识的法国艺术家Alexand reJoly便正在墙面钻孔以完成他的声音装置。除此以外,主体的还有木制材料的地板、天顶设计。以及流线形的家具、空间线条衔接。整体来说,空间给人以极其简洁和明亮的感受,不注入过多的结构和软装装饰,以留下空白为艺术家自身营造。占地两层的室内空间和体量有一定的差异,主体客房之间用
条条大的弧线围合界定出范围,有的是寝卧与工作间分离开来,有的是连接在一起只用了一些灵活可移动的隔断,或者空间流动线条来分隔出功能空间。半透明的浴室隔断,大量的空间留白感简洁功能性的家具设置,让寝卧室传达给艺术家一种明亮清新之感。工作室在这里分为公共和个人的两种,公共的工作室在出电梯便可见,家具和 设施的配置明显添入了工业时代的冷酷感,诺大的工作桌面,在swatch的初衷看来可能是为了增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但鲜有人在。倒是每个私人的工作间看得见忙碌创作的身影。天顶的照明设置,以及可移动的桌椅,巧妙地考虑了创作的可能性,将其变为可灵活变换的状态。
分享与创作的柔性因素
拜访艺术家住宅的当天,遇见位法国艺术家Alexandre Jolul他友好地开放了个人的工作空间,找来两三朋友协助创作,忙碌的身影,以及凌乱但紧凑的创作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在空荡的酒店空间里活跃的能量。除却创作需要的材料等,艺术家告诉我们,往返上海的航班费用,数月内的住宿和早餐是由Swatch集团给与赞助。他向我们展示了他不久从当地采购回来的一些原料,包括孔雀羽毛,一块红木,还有好些金属的零件以及钢琴线。他将用零件和钢琴丝制作一个安置悬挂在酒店幕墙内的声音装置,同时会将红木削成粉末状,用其来作画,搭配上孔雀羽毛,每一样材料都能循环利用。Alexandre J0lu告诉我们获取Swatch酒店的入住权利是通过网站的申请获得的,在递交了个人的作品,以及入住的动机以及计划后,Swatch集团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给与审核,以最终确定。据集团公关的介绍,成立至今不到
年的时间,已经相继有二、三十位艺术家入住于此,目前在入住的就有十几位,艺术家的年龄、国籍、性别、领域基本没有限制,当被问及到对艺术家有何要求的时候,她告诉我们,不会给与艺术家任何的要求,只是建议每位艺术家在离开时留下他们的艺术踪迹。正好。我们也发现在走道尽头公共LOUNGE的休闲区域幕墙上,“爬”满了整墙的艺术家装置在此展示。隔窗清晰可见的外滩景色,游客如织的繁华南京东路举步之遥,透过隔音效果好的玻璃,隐退在酒店内,确实能够强烈感受到静谧和喧嚣的室内外对比。正入住在酒店的年轻艺术家叶林瀚告诉我们,这样的空间适合时常地发发呆,想想问题。此外酒店内有数个公共空间,包括LOUNGE沙发区、公共工作室、可煮咖啡简餐的厨房,它们保留了整体空间的调性。
Swatch与艺术家住宅的首次结合
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这的确给与了寻找灵感冲击和私人思考的双重可能,他们在此不被过多地要求给与配合,符合自由创作的基本前提。但从品牌本身来看,这是否就是一场不计任何效益的非盈利行为?品牌本身是否会主动制造更多的活动,以创造无形或有形的经济价值?Swatch的艺术住宅项目是全球首个,它将艺术深入到品牌营销中,固然有其天生的一面,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Naqla Haqek一直以来就是艺术的爱好者,也曾执导电影。另外一面,在寸土寸金的外滩地段运营超过几千平米的艺术家住宅,庞大的开支何来?Swatch集团下巨大的手表销量可能是其主要支柱,因为集团旗下囊括了包括宝玑、欧米茄、宝珀和斯沃琪等1g个品牌,但对于这样一个全球知名的大集团而言,运用和循环艺术创作发展自身的品牌,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诞生的价格低廉、走时精准的电子表、石英表给与了瑞士手表制造业很大的冲击,Swatch的创始人老Hayek先生改变了瑞士手表的定位:价格大众接受,但是仍旧是瑞士品质的手表。他引入了众多设计创新的力量在其中,让手表的外观符合多元化需求,不再只是正装才有资格佩戴的瑞士手表,出现在运动、旅游、或者参加Party的任何一种场合。也许在代表身份、地位之余的昂贵手表外,你有了第二款(second Watch)舒适的、方便的表。这也是Swatch的含义。如今Swatch集团下包括的19个品牌很多在中国耳熟能详,旗下的欧米加、浪琴表业在中国市场也是频繁地介入艺术、文化活动。
Artisf residenc e历史概况
Artist residence(艺术家住宅)起源于上个世纪初,到如今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已经非常普遍,它的形式多样,对艺术家的要求也因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艺术家需要通过公开的申请,公开的审核,便能参与到其中,期限通常为半年至年,甚至还有两年。目前有许多基金参与到项目的支助中来,艺术家也可以申请赞助,例如Unesco-Aschberg赞助基金,全程免费参与其中。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900年代,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内,许多的artist-in-residence涌现,主要在欧洲和美国,代表有德国不来梅港市的Worpswede村庄,在艺术家einrichVogeler和RalnerMa Riiake间成立,很快他们让Wo rpswede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到了1971年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中心;另外有代表性的可追溯到1950年代,由Yorkshlre印刷商Peter Gregory建立,将画家、雕塑家、诗人以及音乐家都邀请到Leeds大学,当时那所大学是一所工艺大学,很少有艺术活动的发生,Gregoru奖学金帮助成立了后来的an-st-nres-dence计划,让这些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游走在校园中,而不是被固定在某个院系上。
1960年代,artist-in-residence出现了新浪潮,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两种新的模式。一种是提供艺术家暂时脱离中产阶级重视物质社会的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在隐蔽的地方创造他们自己的乌托邦。另外一种是尝试与公众联系,旨在介入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的艺术家工作室都为社会变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在后来70年代至80年代间,大量的涌现的数量说明了artist-in-residence的趋势所在。
1990年代全球化,anlst-in-residence第三次浪潮基本上席卷了全世界:从巴西到台湾,从爱沙尼亚到赞比亚,从日本到越南都先后出现了artist-in-residence,这一时期出现的模式更加多样化:有的住宿没有任何要求,有的对创作项目有要求,各种形式应有尽有。因为它的全球扩张,让arnt-in-resdence看似自由地流行起来,在艺术界里吸引了艺术家们的注意。
2000年的革新,回到社生质。这一时期,更新的模式产生,包括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带有更多资本主义的方式。美国弗罗里达的布雷登顿(Bradenton)的artlst-in-resdence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艺术家们住在相关联的画廊提供的房屋里,房屋/画廊与艺术家住宅非常近,以创造种艺术家的“社区”。如今的artist-in-residence,有的专注在种领域的艺术家群体内,有的是广泛关注,视觉艺术、文学、音乐、表演艺术、建筑、设计以及舞蹈家都在邀请的范围内。在资金来源上也有许多不同,无论是提供住房、工作室,还是邀请、挑选、指导和展览的流程上。
IN:为什么会选择来到上海外滩? OUT:是一个偶然。NaNla Haqek先生到上海来选择新的手表店铺,经过这栋楼时非常喜欢。他认为上海是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充满活力的城市,当代艺术于此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固然纽约、伦敦的当代艺术发展比较成熟,可能会让人觉得少了一些惊喜。而这座城市有很多新的东西,有许多的不确定,让人感觉非常充满动感的地方。Nayla Haqek先生说“很多人会觉得艺术家都是喜欢离群索居搞创作的人群,其实我知道艺术家不是这样子的。我就是要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带到上海城市的最中心”。许多住过的艺术家分享他们在这里的感受,都会提及到:他们把外滩看成是一个融汇了城市过去和现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你走出这栋楼,就会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是走到了这个艺术空间,又好像来到了一个小岛,就哪怕我现在可以看到外滩,看到这么多的人流,但是还是感觉我在一个很安静的,世外桃源一般的空间里。所以这种对比给他们一种很新鲜的感觉。
IN:大楼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OUT:很难说对于这栋楼的计划是什么,因为它有太多的可能性。将来可能会做一些艺术展,经营一段时间之后,每位艺术家都会留下他们的艺术踪迹,我们可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这些踪迹展现出来,对于上海市民或者外滩的游客也好,能够欣赏不同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另外,艺术家们来来往往,他们会带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艺术领域的想法、理念,给这个项目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所以它不像是我们所说的常规的生意蓝图、经营的一个项目,它更多的就像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它有很多的不确定。
IN:您如何选择考虑大楼里的经营业态,怎样去寻求合作伙伴?
OUT:我们集团是专做手表,也希望能有一些其它领域的专业的合作伙伴,比如马来西亚的YTL集团,他们在酒店的经营管理和餐饮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SHOOK餐厅算是非常成功。他们同时做四种菜肴,每一种菜看都尽量做到最纯正、地道的口味,而不去做所谓潮流的融合菜,因为他们的厨师认为,很多厨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东西。他们就叫它Fusion,所以他认为这是对美食的一种不够严肃和虔诚的态度。
IN:Swatch还通过哪些方式在传承和实践你们的精神理念?
OUT:时尚集团或者奢侈品牌作这样大手笔的项目,并不多见。其实品牌和艺术合作并不新鲜,大家都在跟艺术有一些跨界,但是这种跨界它都是以卖产品或者营利为最终目的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我们至少会做三十年。
IN:目前Swatch Art Peace Hotel运营状况如何?
OUT:如今是逐渐走上了比较常规化的轨道了,从4月份开始,我们接待了第一位入住的艺术家,当中有很多磨合。我们的想象和艺术家的需要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设施设备上和艺术家的需要上,也许他是第一次到上海来,第一次到中国来。他也可能很希望了解到国内的艺术现状,那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咨询和介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不断摸索前进的,所以现在也积累了小小的经验,如今海外的,国内的,上海的。北京的艺术家都有入住。总共接待了大概20—30位艺术家,差不多有11—12位艺术家在这里,他们之间也会彼此交流。每一位艺术家到来,可能都会提出新的需求,这对于Swatch来说也是有意思的,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艺术家的需要是什么。
IN:Swatch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商业环境的看法。
OUT:Swatch集团最大的市场是在欧洲和美国,但是中国的市场成长非常快,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上海进行这个项目的原因,因为中国市场的增长数目是非常惊人的。而且有很多所谓的海外的消费也是靠中国人来拉动的,所以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Swatch在中国这个市场的投入是大的。包括欧米茄手表市场投入的活动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广告啊,市场活动。
IN:Swatch品牌在进入中国后,会否适应本土环境作相应的调整?OUT:北京奥运会我们做了一款特别的手表,也会根据中国生肖作相应的手表。一方面它是被当地人所接受,另外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反而有更多的游客来购买这样的产品,他们会觉得我到中国旅游,找到属于我生肖的一块手表,是很特别的。
IN:当下社会并不缺乏设计与创新,swatch是如何理解人们对时尚的需求?
OUT:Swatch是在不断成长和不断创新。在2011年我们申请的这个项目的专利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这并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成功的品牌,先进的技术,这么多完整的生产线,我们就躺在这个成就上沾沾自喜。一会儿可以看到,Swatch有一款手表它是触摸屏的,我们一直都是在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