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教师队伍中,研究教学的多,研究教育的少;学习学科专业的多,学习教育理论的少;思考实施应试教育的多,思考实施素质教育的少;写论文的多,真正研究的少;看教参的多,广泛涉猎的少;组织研讨的多,用心自修的少;坚持常规的多,追求创新的少。细心品味,认真反思,既有教师自身修养的问题,也有用人机制的问题,如何调动大多数教师学习、教研、科研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是须要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实施新课程是利国利民的科教兴国工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教育大事。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变革,教学变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优良的教师质量作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顺利推进、成功落实,将是一路曲折,一路艰难。
有专家曾说过:“一流教师是育人的,二流教师是教书的,三流教师是教‘应试’的,新课程需要的是一流育人的教师。”此语有其道理,更是理性所在,甚是称赞。事实上,现今的教学一线上,一流育人的教师有多少,比例是多大?深谙教育实情的业内人士恐怕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偏僻地区、广大农村、薄弱学校,即便是教“应试”的三流教师亦是凤毛麟角。而现行的教师队伍,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不研究新课程,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位,以至于课堂教学是“新瓶装老醋”、“穿新鞋走老路”,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师资队伍是怎样形成的,又将如何改进呢?值得追问,值得深思,值得剖析,值得商榷。
第一,师范院校要反思。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优秀骨干教育专家为最高目标,培养大量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人才为基础目标。也就是说人才目标定位应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师范院校是否全面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是否真正满足了现行教育的期望,是否适应了实施新课程的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需要高等师范院校认真审视和思考学校办学的定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进行深入反思。一是近年来有些师范院校盲目扩建,功利思想使然,无所顾及地扩大招生。特别是自费生,毕业生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正如有的教师戏言:学习差的学生自费读师范,又回原校教学生,可谓是“近亲繁殖”、“恶性循环”。二是现行的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拿到了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事实上缺乏做教师的基本素养。走进教学第一线,大多不了解教育现状,不掌握教学模式,不会实施课堂教学等,更有甚者3~5年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从目前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内容和结构有些不适应培养未来新型师资的需求,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在必改,其教育教学方式也须变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教师教育质量上下工夫。可是,作为从事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来看,高等师范院校主要在职业教育上不到位。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是否应该对未来的教师教育向职业化、专业化和科研化倾斜,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上着力培养。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怎样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职业性,还要具备专业化。不仅须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须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一名教师须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我认为,现行的师范院校对学科专业课程要求过高、过强,应该有所降低。而对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得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建议重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院校,要创新体制,用两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用两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着重研究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方法的优化,教材的整合与运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等。通过严格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尽早地胜任教师职业,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合格的专业化教师。
第二,校本培训要审视。理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这就是说教师教育应该立足于学校,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新理念需要新方法,新方法需要新策略。校本培训就要通过听取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讲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发挥本校优秀教师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等。简单地说就是基于校本,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模式,着重学习研讨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着重学习研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着重学习研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等。通过系列自修反思、实践反思、研讨反思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教师自修要加强。自修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离不开自修,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坚持在学中研、研中教、教中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只有用心坚持,才能做到常学常思,日学日新。人与人的差距在自修,每个人的素质提升看自修,教师成长的速度要看自修的程度,教师教育的高度要看自修的深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中小学教师队伍必须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蜕变”和新的跨越,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需。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要有强烈的自我修养、自我修炼、自我提升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要使自主性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教学改革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只要每天有一点进步、每天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日积月累,新课程的实践就一定能取得实效。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改进,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时时反躬自问:这样做行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以一种思考的眼光来对待教学现象、写好教学后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坚持反思“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开展了哪些有效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思维方面作了哪几点尝试”等。坚持教学反思,就可以启动自学的动力,就能提升教学技能,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师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质量体现在师德师能师表上,是素质素养的集中表现。师范院校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真正地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所想,务实地为基础教育改革而做,才是为民之需、国之本服务。中小学校要在校本培训、教师自修上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引导广大教师躬身实践,面向实际,重在实用,追求实效,进而加快教师继续教育和快速成长的步伐,推动新课程顺利、健康、有效的实施。■
编辑 /牛小源
实施新课程是利国利民的科教兴国工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教育大事。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变革,教学变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优良的教师质量作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顺利推进、成功落实,将是一路曲折,一路艰难。
有专家曾说过:“一流教师是育人的,二流教师是教书的,三流教师是教‘应试’的,新课程需要的是一流育人的教师。”此语有其道理,更是理性所在,甚是称赞。事实上,现今的教学一线上,一流育人的教师有多少,比例是多大?深谙教育实情的业内人士恐怕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偏僻地区、广大农村、薄弱学校,即便是教“应试”的三流教师亦是凤毛麟角。而现行的教师队伍,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不研究新课程,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位,以至于课堂教学是“新瓶装老醋”、“穿新鞋走老路”,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师资队伍是怎样形成的,又将如何改进呢?值得追问,值得深思,值得剖析,值得商榷。
第一,师范院校要反思。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优秀骨干教育专家为最高目标,培养大量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人才为基础目标。也就是说人才目标定位应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师范院校是否全面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是否真正满足了现行教育的期望,是否适应了实施新课程的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需要高等师范院校认真审视和思考学校办学的定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上进行深入反思。一是近年来有些师范院校盲目扩建,功利思想使然,无所顾及地扩大招生。特别是自费生,毕业生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正如有的教师戏言:学习差的学生自费读师范,又回原校教学生,可谓是“近亲繁殖”、“恶性循环”。二是现行的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拿到了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事实上缺乏做教师的基本素养。走进教学第一线,大多不了解教育现状,不掌握教学模式,不会实施课堂教学等,更有甚者3~5年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与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从目前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内容和结构有些不适应培养未来新型师资的需求,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在必改,其教育教学方式也须变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教师教育质量上下工夫。可是,作为从事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来看,高等师范院校主要在职业教育上不到位。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是否应该对未来的教师教育向职业化、专业化和科研化倾斜,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上着力培养。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怎样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职业性,还要具备专业化。不仅须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须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一名教师须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我认为,现行的师范院校对学科专业课程要求过高、过强,应该有所降低。而对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得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建议重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院校,要创新体制,用两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用两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着重研究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方法的优化,教材的整合与运用,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等。通过严格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尽早地胜任教师职业,为基础教育学校提供合格的专业化教师。
第二,校本培训要审视。理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这就是说教师教育应该立足于学校,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新理念需要新方法,新方法需要新策略。校本培训就要通过听取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讲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发挥本校优秀教师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等。简单地说就是基于校本,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模式,着重学习研讨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着重学习研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着重学习研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等。通过系列自修反思、实践反思、研讨反思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教师自修要加强。自修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离不开自修,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坚持在学中研、研中教、教中悟,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修正理论。只有用心坚持,才能做到常学常思,日学日新。人与人的差距在自修,每个人的素质提升看自修,教师成长的速度要看自修的程度,教师教育的高度要看自修的深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中小学教师队伍必须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蜕变”和新的跨越,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需。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要有强烈的自我修养、自我修炼、自我提升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要使自主性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教学改革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只要每天有一点进步、每天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日积月累,新课程的实践就一定能取得实效。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改进,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时时反躬自问:这样做行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以一种思考的眼光来对待教学现象、写好教学后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坚持反思“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开展了哪些有效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思维方面作了哪几点尝试”等。坚持教学反思,就可以启动自学的动力,就能提升教学技能,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师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质量体现在师德师能师表上,是素质素养的集中表现。师范院校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真正地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所想,务实地为基础教育改革而做,才是为民之需、国之本服务。中小学校要在校本培训、教师自修上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引导广大教师躬身实践,面向实际,重在实用,追求实效,进而加快教师继续教育和快速成长的步伐,推动新课程顺利、健康、有效的实施。■
编辑 /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