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笔中张梦阳老师在所编“年谱”最后提到我向他求稿情况,并言“士为知己者死”,“名作”对其“恩重如山”,真是让我心怀惴惴,惶恐万分;商金林教授在本期开始连载的系列稿“认识在北大执教过的老师们”的开栏语中也同样陈述了我向其求稿的经过,并提到叶圣陶曾说过的一句话:“编辑出版家最大的本领就是发现作者。”作为编辑,我深以为然。编辑之乐,在于追求“奇文共欣赏”的公心,通过“发现”好作者,让其妙手织就的锦绣华章广为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的人。
发现许子东老师的“百年中国文学”系列,源于一次上班路上的听书,偶尔在三联中读APP上听到许老师讲述的“百年中国文学”系列,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快速与许老师取得联系,并诚恳表达希望在“名作”连载的愿望,不曾想经过幾次沟通,许老师慷慨赐稿,这让我欣喜不已。连载几期之后,副总编傅书华老师跟我说道:“许老师真会写。”然而在我看来,“会写”并非“好作者”的全貌,“会写”的背后,是“会读”与“善读”。人人识字,都可读书,自古而今,也不乏读书宝典,古人张载所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均是教人如何读书的,而能否真正于书中有所会意,绝非阅读量一条所能涵括,尤其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的经典恒河沙数,于人人所熟悉的经典中读出新意,温故并能知新,绝非易事,因此,同一本书,有人读出了糊涂,有人却读出了灼见。如本期许子东老师对鲁迅《狂人日记》《药》和《阿Q正传》的重读,再如鲍鹏山老师对《水浒》的新解,都让我们读后拍案叫绝,窃以为,推出此类文章,是身为编辑的荣耀,同时也是读者的福祉。
至于何为好作者,标准不一,见解殊异,其中一条,先得符合了刊物的宗旨和文风。其二,我想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文章能给到读者什么?这必然指向了文章的功用论,古代汉儒讲“通经致用”,宋儒讲“明体达用”,二者虽解经理路有别,但为学而“用”的目的始终如一,今天我们读书写文章,大概亦不出此。然而,文学有“无用之用”,文学之“用”并不直接作用于一物一事,甚至于人情物理,也非人人能够领会,如果泥于文学的日常之用,可能于读书写文章便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说到底,好的文章,是智性之思和审美之光的交相辉映,“名作”期待着这样的好作者和好文章。
发现许子东老师的“百年中国文学”系列,源于一次上班路上的听书,偶尔在三联中读APP上听到许老师讲述的“百年中国文学”系列,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快速与许老师取得联系,并诚恳表达希望在“名作”连载的愿望,不曾想经过幾次沟通,许老师慷慨赐稿,这让我欣喜不已。连载几期之后,副总编傅书华老师跟我说道:“许老师真会写。”然而在我看来,“会写”并非“好作者”的全貌,“会写”的背后,是“会读”与“善读”。人人识字,都可读书,自古而今,也不乏读书宝典,古人张载所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均是教人如何读书的,而能否真正于书中有所会意,绝非阅读量一条所能涵括,尤其经过时间的淘洗,留下的经典恒河沙数,于人人所熟悉的经典中读出新意,温故并能知新,绝非易事,因此,同一本书,有人读出了糊涂,有人却读出了灼见。如本期许子东老师对鲁迅《狂人日记》《药》和《阿Q正传》的重读,再如鲍鹏山老师对《水浒》的新解,都让我们读后拍案叫绝,窃以为,推出此类文章,是身为编辑的荣耀,同时也是读者的福祉。
至于何为好作者,标准不一,见解殊异,其中一条,先得符合了刊物的宗旨和文风。其二,我想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文章能给到读者什么?这必然指向了文章的功用论,古代汉儒讲“通经致用”,宋儒讲“明体达用”,二者虽解经理路有别,但为学而“用”的目的始终如一,今天我们读书写文章,大概亦不出此。然而,文学有“无用之用”,文学之“用”并不直接作用于一物一事,甚至于人情物理,也非人人能够领会,如果泥于文学的日常之用,可能于读书写文章便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说到底,好的文章,是智性之思和审美之光的交相辉映,“名作”期待着这样的好作者和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