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为培育大学生素养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素养体系发展的目标,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自身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素养的形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过程。同时,这种融入能够正确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理解,是对“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解答。
一、前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素养的融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内核和评价标尺。同时也为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素养的主要构成
(一)大学生素养体系有两方面构成,一是知识素养,也成为科技素养,二是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或者科技素养是指对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单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储备及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核,是因三观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内在固化。人文素养是基本素质,对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素质。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使命,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德”的培养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大学阶段开始固化。所以大学生的认为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形成和建立确立了新的目标,是扎实地建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核是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文、史、哲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融合下形成的。这些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原则,因此为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素养的累积,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其延伸的层面需要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生面对社会变化、周遭环境变化、人文气氛等的基本观点和处世态度,决定着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正确看待客观世界的角度和人生发展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的主要方法
(一)内容性融入的课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内容。在基础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会对它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解读,这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的。通过随堂,期末测试等方式,让学生熟识并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基础科目,是规范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学习行为的重要理论课程。内容性融入的课堂教育,是就课堂本身是内容的扩充与丰富。也是在大学生素养方面,知识领域的扩充与丰富。
(二)实践性融入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理论教学中理论知识固化、重塑的重要过程。因此,很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的。实践活动不会围绕宏观的整体价值观进行实践教育,而是围绕诸如“诚信教育”的主题式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主题式教育会以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是价值观在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扩充,同时也是在实践领域对知识的进一步固化,进而成为大学生素养的真实部分。
(三)非正式的影响活动。在除了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非正式的影响和教育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时而会以自身的言行方式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非正式”影响。无论是课堂授课的教师还是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导和帮扶的辅导员都会以自身言行影响着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因此,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认识、学习和践行就十分重要。同时,以身作则,深入学生群体中的沟通交流和“非正式”、“非官方”的影响活动,对于学生的关心爱护,以及同样面对涉及到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都是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活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是融入的基础方法,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正式的影响活动,则是“言传身教”的重要体现。是在未来开展融入教育的发起点和创新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同大学生素养体系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并需要相互融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基本方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有助于高校育人模式转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引領了新高度,打开了新局面。(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本文为辽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16DSZ004)和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GXDJ-D013)阶段研究成果。
一、前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素养的融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内核和评价标尺。同时也为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素养的主要构成
(一)大学生素养体系有两方面构成,一是知识素养,也成为科技素养,二是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或者科技素养是指对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单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储备及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核,是因三观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内在固化。人文素养是基本素质,对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素质。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使命,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形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德”的培养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大学阶段开始固化。所以大学生的认为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形成和建立确立了新的目标,是扎实地建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核是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文、史、哲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知识融合下形成的。这些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原则,因此为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素养的累积,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其延伸的层面需要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生面对社会变化、周遭环境变化、人文气氛等的基本观点和处世态度,决定着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正确看待客观世界的角度和人生发展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的主要方法
(一)内容性融入的课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内容。在基础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会对它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解读,这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的。通过随堂,期末测试等方式,让学生熟识并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基础科目,是规范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学习行为的重要理论课程。内容性融入的课堂教育,是就课堂本身是内容的扩充与丰富。也是在大学生素养方面,知识领域的扩充与丰富。
(二)实践性融入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理论教学中理论知识固化、重塑的重要过程。因此,很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的。实践活动不会围绕宏观的整体价值观进行实践教育,而是围绕诸如“诚信教育”的主题式教育。这种实践活动的主题式教育会以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是价值观在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扩充,同时也是在实践领域对知识的进一步固化,进而成为大学生素养的真实部分。
(三)非正式的影响活动。在除了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非正式的影响和教育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时而会以自身的言行方式对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非正式”影响。无论是课堂授课的教师还是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导和帮扶的辅导员都会以自身言行影响着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因此,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认识、学习和践行就十分重要。同时,以身作则,深入学生群体中的沟通交流和“非正式”、“非官方”的影响活动,对于学生的关心爱护,以及同样面对涉及到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都是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活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是融入的基础方法,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正式的影响活动,则是“言传身教”的重要体现。是在未来开展融入教育的发起点和创新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同大学生素养体系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并需要相互融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基本方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有助于高校育人模式转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引領了新高度,打开了新局面。(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本文为辽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16DSZ004)和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GXDJ-D013)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