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传知识、解疑惑的工具,而在医学类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存在说法不一的现象。本文结合笔者在使用不同版本医学类教材教学过程中,就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提出疑惑,希望在今后的教材中对此类现象能有合理的解决方法,将医学教材建设得更加严谨化、科学化。
关键词:医学教材;维生素B12;困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085-02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广义的教材指在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习题、幻灯片、数字化资源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解惑,与参考书不同。这对于教材的建设和编写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应当遵循教材建设的规律,全方位完善知识体系。针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需要,教材内容应注重“三基五性”[1],即: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并根据特定的学制、特定的专业方向、特定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在充分体现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考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实际和学生接受能力,满足多数院校的教学需要。笔者在使用医学类书籍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课程教材存在同一知识点不同阐述的现象,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困惑的提出
笔者在给临床本科学生设计系统整合性实验时,参考了不同教材,发现就维生素B12吸收部位这一知识点,不同版本教材中存在着说法不一的现象,那维生素B12到底是在小肠什么部位被吸收呢?
二、不同教材中关于维生素B12吸收部位的解释
维生素B12(又名鈷胺素、氰钴胺、动物蛋白因子、抗恶性贫血维生素)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在我们的体内扮演着叶酸代谢协助因子的角色。维生素B12的缺乏主要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神经系统损害[2-3]。人体吸收维生素B12需要肠道分泌一种被称为“内源因子”的物质,这也是维生素B12被吸收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对于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医学教材,现将不同教材中对于此问题的解释列出(表1)。《生理学》教材在“消化与吸收”一章中,讲“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空肠段被吸收,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段被吸收”[4]。《药理学》教材的“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一章中,讲“维生素B12主要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免受胃液消化,在小肠的空肠段被吸收”[5]。《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贫血”一章中讲“治疗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维生素B12,在小肠的回盲皱褶被吸收”[6]。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最早接触的《生理学》中记住了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再学习《药理学》时,《药理学》教材又告诉他们在空肠吸收;等学习临床课程时,《儿科学》又告诉他们在回肠吸收。但是维生素B12到底在哪里吸收呢?如果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有关于此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出题人参考哪本教材给出答案,而学生又该如何选择答案?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教材是学生系统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和“第一载体”,也是授课老师讲授课程时最主要的参考依据。教材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不应该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类说法不一的科学问题,可能还会在同一套教材中存在。建议每套教材的编写委员会应该通过会议决定在没有更好实验依据情况下,不可以从众处理,建议在教材再版时,统一处理,形成学说或假说。同时,应该向读者说明,此问题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科学解释,并指出其中被学者广泛认可的说法。这样读者对于此类问题的理解就不会存在困惑,对于不同的教材的不同解释也能更好得理解。
四、医学类教材建设的思考
加强医学类教材建设是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医学生来说,高质量的教材是入门的导师,任何的不严谨和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有所偏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教材编写过程中需与时俱进地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充分尊重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
医学类教材建设是一件严肃的事,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强调“三基”,体现“五性”,使教材内容更能全面体现医学知识,方便师生学习。对于本文中提到的在不同教材中存在相同知识点说法不一的情况,教材出版社应该组织相关教材的编委进行讨论,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达成一致结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晨,罗自强.关于医学生理学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J].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电子版),2012,2(4):56-59.
[2]许巍.维生素B12缺乏在婴儿期普遍存在并且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7,44(1):35.
[3]吉璐,陈慧,周玉颖,等.血中叶酸、维生素B12及蛋氨酸循环产物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人群研究[J],营养学报,2015,37(3):235-238.
[4]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17.
[5]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5.
[6]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
关键词:医学教材;维生素B12;困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085-02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广义的教材指在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习题、幻灯片、数字化资源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解惑,与参考书不同。这对于教材的建设和编写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应当遵循教材建设的规律,全方位完善知识体系。针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需要,教材内容应注重“三基五性”[1],即: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并根据特定的学制、特定的专业方向、特定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在充分体现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考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实际和学生接受能力,满足多数院校的教学需要。笔者在使用医学类书籍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课程教材存在同一知识点不同阐述的现象,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困惑的提出
笔者在给临床本科学生设计系统整合性实验时,参考了不同教材,发现就维生素B12吸收部位这一知识点,不同版本教材中存在着说法不一的现象,那维生素B12到底是在小肠什么部位被吸收呢?
二、不同教材中关于维生素B12吸收部位的解释
维生素B12(又名鈷胺素、氰钴胺、动物蛋白因子、抗恶性贫血维生素)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在我们的体内扮演着叶酸代谢协助因子的角色。维生素B12的缺乏主要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神经系统损害[2-3]。人体吸收维生素B12需要肠道分泌一种被称为“内源因子”的物质,这也是维生素B12被吸收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对于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医学教材,现将不同教材中对于此问题的解释列出(表1)。《生理学》教材在“消化与吸收”一章中,讲“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空肠段被吸收,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段被吸收”[4]。《药理学》教材的“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一章中,讲“维生素B12主要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免受胃液消化,在小肠的空肠段被吸收”[5]。《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贫血”一章中讲“治疗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维生素B12,在小肠的回盲皱褶被吸收”[6]。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最早接触的《生理学》中记住了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再学习《药理学》时,《药理学》教材又告诉他们在空肠吸收;等学习临床课程时,《儿科学》又告诉他们在回肠吸收。但是维生素B12到底在哪里吸收呢?如果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有关于此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出题人参考哪本教材给出答案,而学生又该如何选择答案?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教材是学生系统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和“第一载体”,也是授课老师讲授课程时最主要的参考依据。教材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不应该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类说法不一的科学问题,可能还会在同一套教材中存在。建议每套教材的编写委员会应该通过会议决定在没有更好实验依据情况下,不可以从众处理,建议在教材再版时,统一处理,形成学说或假说。同时,应该向读者说明,此问题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科学解释,并指出其中被学者广泛认可的说法。这样读者对于此类问题的理解就不会存在困惑,对于不同的教材的不同解释也能更好得理解。
四、医学类教材建设的思考
加强医学类教材建设是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医学生来说,高质量的教材是入门的导师,任何的不严谨和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有所偏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教材编写过程中需与时俱进地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充分尊重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
医学类教材建设是一件严肃的事,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强调“三基”,体现“五性”,使教材内容更能全面体现医学知识,方便师生学习。对于本文中提到的在不同教材中存在相同知识点说法不一的情况,教材出版社应该组织相关教材的编委进行讨论,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达成一致结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晨,罗自强.关于医学生理学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J].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电子版),2012,2(4):56-59.
[2]许巍.维生素B12缺乏在婴儿期普遍存在并且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7,44(1):35.
[3]吉璐,陈慧,周玉颖,等.血中叶酸、维生素B12及蛋氨酸循环产物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人群研究[J],营养学报,2015,37(3):235-238.
[4]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17.
[5]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5.
[6]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