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影响因素,用以指导更加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给药。
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出现的抗菌药物ADR146例从患者年龄、所用药物、累及器官系统等方面做具体分析。
结果:患者中,以20-39岁这一年龄段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最多,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头孢菌素类出现不良反应比率最大,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结论: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科学合理,密切监控用药过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ADR分析科学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50-02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效果显著,因此得以普遍应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因使用抗菌类药物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比率在不断上升[1]。为了能够掌握抗菌药物ADR的具体情况,为抗菌药物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环境。文章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146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出现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共146例。其中,男70例,女76例,两者比率1:1.09;患者年龄2-103岁,0-19岁26例,占17.80%,20-39岁50例,占34.25%,40-59岁39例,占26.71%,60岁以上31例,占21.23%。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居多,分别为80例(54.79%)、16例(10.96%),其余为消化、神经系统等其它疾病患者。
1.2分析方法。本组病例我院均有详细记录,综合患者的年龄分布、所用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方式途径、及其所影响的器官和系统做具体分析。
2结果
2.1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如“1.1临床资料”所示,出现不良反应比率最大为20-39岁,共50例,所占比率34.25%。
2.2所用抗菌药物。本组病例ADR涉及11类,35种药品,引发ADR的前五种药物种类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占46.58%),涉及药物品种10种;喹诺酮类(占26.03%)7种;青霉素类(占11.64%)9种;大环内酯类(占9.59%)2种;林可霉素类(占2.05%)1种,具体ADR类别构成及涉及药品数统计见表1。药物使用过程出现ADR现象前三种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3给药方式。146例患者中,通过静脉给药出现不良反应者最多,共131例,比率为89.72%,口服给药次之,有14例,占9.59%,余下1例给药方式为局部用药,占0.68%。
2.4ADR的症状和所累及器官。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ADR症状重症较少,146例中只有3例为严重ADR,其余均为一般症状。ADR累及器官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共65例(占44.52%),肠胃系统次之,共35例(23.97%),接下来为神经系统15例(10.27%)、心血管系统14例(9.59%)、呼吸系统7例(4.80%)、其他损伤9例(6.16%)。
3讨论
通过对我院146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ADR相关因素的分析,针对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具体防范对策做以下讨论,以求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及有效监测,降低临床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
3.1年龄分布对ADR的影响。从年龄分布具体数据中可以看到,本组患者ADR以20-39、40-59两个年龄段最多,占了总数的60.96%,这与患者的同类药物使用频度大、免疫应答力高有较大关系。另外,年龄大于6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也极高,这与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分不开[2]。因此,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药物的检测,特别是青壮年及老年患者,科学地实施给药方案、给药方式、药量、给药频率以降低ADR的发生。
3.2药物种类对ADR的影响。从上文数据看到,ADR集中出现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上,三种药物比例占到总数的八成以上,这与这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分不开,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如药剂中存在过多杂质则极容易引起过敏,因此药物配剂过程需控制好环境、时间、酸碱度等条件以降低ADR发生的风险。喹诺酮类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若长时间直接接触阳光容易诱发毒性,使用该药物要叮嘱患者做好相关防范。
3.3给药方式对ADR的影响。本组病例通过静脉给药患者ADR发生率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这与静脉给药直接、快速的特点有关,若所用药物药物浓度、配备比例、微粒杂质等指标存在异样,静脉注射的优点反而加大了ADR出现的风险,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需充分考虑患者情况,谨慎选择给药方式。
3.4加强监测,降低ADR损害。文中数据表明,ADR的损伤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多见,肠胃系统损害次之,两种损害的临床症状通过观察都易于得到[3],如皮肤瘙痒、发热、畏寒、心悸、肠胃不适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临床上ADR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伤害。同时,也要注意警惕和防范隱秘性较高的ADR症状,确保ADR诊治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毕德余,孙淑娟.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96
[2]刘丹,郝伟迤,李胜前.43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19-20
[3]王维忠.2008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6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39
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出现的抗菌药物ADR146例从患者年龄、所用药物、累及器官系统等方面做具体分析。
结果:患者中,以20-39岁这一年龄段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最多,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头孢菌素类出现不良反应比率最大,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结论: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科学合理,密切监控用药过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抗菌药物ADR分析科学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50-02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效果显著,因此得以普遍应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因使用抗菌类药物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比率在不断上升[1]。为了能够掌握抗菌药物ADR的具体情况,为抗菌药物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环境。文章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146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出现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共146例。其中,男70例,女76例,两者比率1:1.09;患者年龄2-103岁,0-19岁26例,占17.80%,20-39岁50例,占34.25%,40-59岁39例,占26.71%,60岁以上31例,占21.23%。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居多,分别为80例(54.79%)、16例(10.96%),其余为消化、神经系统等其它疾病患者。
1.2分析方法。本组病例我院均有详细记录,综合患者的年龄分布、所用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方式途径、及其所影响的器官和系统做具体分析。
2结果
2.1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如“1.1临床资料”所示,出现不良反应比率最大为20-39岁,共50例,所占比率34.25%。
2.2所用抗菌药物。本组病例ADR涉及11类,35种药品,引发ADR的前五种药物种类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占46.58%),涉及药物品种10种;喹诺酮类(占26.03%)7种;青霉素类(占11.64%)9种;大环内酯类(占9.59%)2种;林可霉素类(占2.05%)1种,具体ADR类别构成及涉及药品数统计见表1。药物使用过程出现ADR现象前三种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3给药方式。146例患者中,通过静脉给药出现不良反应者最多,共131例,比率为89.72%,口服给药次之,有14例,占9.59%,余下1例给药方式为局部用药,占0.68%。
2.4ADR的症状和所累及器官。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ADR症状重症较少,146例中只有3例为严重ADR,其余均为一般症状。ADR累及器官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共65例(占44.52%),肠胃系统次之,共35例(23.97%),接下来为神经系统15例(10.27%)、心血管系统14例(9.59%)、呼吸系统7例(4.80%)、其他损伤9例(6.16%)。
3讨论
通过对我院146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ADR相关因素的分析,针对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具体防范对策做以下讨论,以求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实现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及有效监测,降低临床抗菌药物ADR的发生率。
3.1年龄分布对ADR的影响。从年龄分布具体数据中可以看到,本组患者ADR以20-39、40-59两个年龄段最多,占了总数的60.96%,这与患者的同类药物使用频度大、免疫应答力高有较大关系。另外,年龄大于6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也极高,这与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分不开[2]。因此,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药物的检测,特别是青壮年及老年患者,科学地实施给药方案、给药方式、药量、给药频率以降低ADR的发生。
3.2药物种类对ADR的影响。从上文数据看到,ADR集中出现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上,三种药物比例占到总数的八成以上,这与这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分不开,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如药剂中存在过多杂质则极容易引起过敏,因此药物配剂过程需控制好环境、时间、酸碱度等条件以降低ADR发生的风险。喹诺酮类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若长时间直接接触阳光容易诱发毒性,使用该药物要叮嘱患者做好相关防范。
3.3给药方式对ADR的影响。本组病例通过静脉给药患者ADR发生率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这与静脉给药直接、快速的特点有关,若所用药物药物浓度、配备比例、微粒杂质等指标存在异样,静脉注射的优点反而加大了ADR出现的风险,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需充分考虑患者情况,谨慎选择给药方式。
3.4加强监测,降低ADR损害。文中数据表明,ADR的损伤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多见,肠胃系统损害次之,两种损害的临床症状通过观察都易于得到[3],如皮肤瘙痒、发热、畏寒、心悸、肠胃不适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加强临床上ADR的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伤害。同时,也要注意警惕和防范隱秘性较高的ADR症状,确保ADR诊治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毕德余,孙淑娟.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96
[2]刘丹,郝伟迤,李胜前.43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19-20
[3]王维忠.2008年我院输液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6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