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各个教学领域内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开展各项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堂是各个教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接受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而文言文教学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将在文本中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12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基于此,立足课改理念,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氛围不浓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除了诗歌之外都属于文言文,而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意思,在课堂上一般教师都按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在僵化的教学氛围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和重要字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教学氛围始终不浓,课堂上基本都是学生朗读、背诵,而教师来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学生做好笔记[1]。这种教学方式和文言文应有的文化氛围不相符合,比如对于《鸿门宴》这篇课文来说,教师注重的是将课文的内涵和意思让学生理解,课堂上没有从课文的内容出发来营造出“鸿门宴”的氛围,这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很大的阻碍。
2.学生兴趣不高
文言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并从中学习和体悟到一定的道理,这需要依赖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师不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忽视了教学情景的创设,导致整个文言文课堂比较枯燥和乏味,加上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不利。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在拓展延伸的“楼阁”中深挖根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能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拓展是课改理念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需要。拓展不是简单地积累知识,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增加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拓展的点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上,才能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教师同时提供了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让学生对比阅读。苏轼肯定了六国的善于“养士”,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凝聚力、不善团结。为进一步挖掘文本深意,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中的《六国论》是否谈及“养士”与“团结”的观点;二是“三苏”父子都写了《六国论》,究竟哪一位“苏子”的观点最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呢?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探寻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关于“养士”与“团结”,苏洵都有提及,但苏洵的高明之处在于“养士”与“团结”都是其证明个人观点的论据。第二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对同一历史素材进行多元解读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拓展要有“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服务。教师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宽学习视角。学生通过阅读相互关联的拓展资料,丰富了语文知识,扩大了阅读视野,在分析、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发展了辩证而多元的阅读能力,这也正是高中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精妙境界。
2.剖析古今契合点,把握文言文学习思路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兴趣导向,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较为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文言文内容,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乐学”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文言文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知识点及文言文表达的内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古今契合点,突出表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论语七则》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感受其中优秀的思想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论语七则》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剖析古今契合点,以发挥《论语七则》的教育作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主要是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但对待工作要勤劳敏捷,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感受文言文的内涵,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知识,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卫星. 浅析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8):103.
[2]屈燕. 高中語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0).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12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基于此,立足课改理念,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氛围不浓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除了诗歌之外都属于文言文,而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意思,在课堂上一般教师都按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在僵化的教学氛围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和重要字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教学氛围始终不浓,课堂上基本都是学生朗读、背诵,而教师来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学生做好笔记[1]。这种教学方式和文言文应有的文化氛围不相符合,比如对于《鸿门宴》这篇课文来说,教师注重的是将课文的内涵和意思让学生理解,课堂上没有从课文的内容出发来营造出“鸿门宴”的氛围,这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很大的阻碍。
2.学生兴趣不高
文言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并从中学习和体悟到一定的道理,这需要依赖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教师不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忽视了教学情景的创设,导致整个文言文课堂比较枯燥和乏味,加上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难以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不利。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在拓展延伸的“楼阁”中深挖根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能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拓展是课改理念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需要。拓展不是简单地积累知识,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增加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拓展的点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上,才能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教师同时提供了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让学生对比阅读。苏轼肯定了六国的善于“养士”,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凝聚力、不善团结。为进一步挖掘文本深意,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中的《六国论》是否谈及“养士”与“团结”的观点;二是“三苏”父子都写了《六国论》,究竟哪一位“苏子”的观点最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呢?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探寻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关于“养士”与“团结”,苏洵都有提及,但苏洵的高明之处在于“养士”与“团结”都是其证明个人观点的论据。第二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对同一历史素材进行多元解读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拓展要有“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服务。教师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宽学习视角。学生通过阅读相互关联的拓展资料,丰富了语文知识,扩大了阅读视野,在分析、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发展了辩证而多元的阅读能力,这也正是高中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精妙境界。
2.剖析古今契合点,把握文言文学习思路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兴趣导向,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较为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文言文内容,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乐学”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文言文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知识点及文言文表达的内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古今契合点,突出表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论语七则》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感受其中优秀的思想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论语七则》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剖析古今契合点,以发挥《论语七则》的教育作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主要是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但对待工作要勤劳敏捷,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感受文言文的内涵,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知识,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卫星. 浅析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8):103.
[2]屈燕. 高中語文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