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高校的国贸专业就业情况却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针对性提出了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
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急剧增加,据WTO的统计数据称,2013前5个月,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1.6763万亿美元和1.5967万亿美元,差距越来越明显,以全年作为统计单位,基本已经确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来,各大院校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每年均有数万规模,其中以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居多;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本科院校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外贸实务能力低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不论从满足社会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制度、还是促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构建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都极为重大。
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均基于教育部全日制高等学校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199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与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较大背离。培养方式上主要采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专业知识传授,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对于将来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样其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但是上述课程体系仅占专业总学时的4%,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但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使得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国贸专业学生千篇一律,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高级”等同于“理论型”的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都侧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困难。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困难,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尽早的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以及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以及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2.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高校实行以科研为主体的评价机制,高校专业教师往往致力于科研成绩的取得,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进入高校授课的纯学术型教师,这些教师在授课中习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在授课教师中,很少有教师既有教师资格又具有职业经历的,因此,不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以及高质量的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
3.1 正确把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实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人才,它既不同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又不同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以及能创新的要求。因此,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3.2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经济学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并且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是其较大的一个弊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和学习,同时又能够兼顾经济的同步发展性。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以及创新实践,并且根本对应四个方面,即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以及竞赛模拟实践。
3.3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鉴于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踐操作能力不强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选拔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以及要求部分老师利用假期去相应的外贸企业进行锻炼,用优厚的资源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企业当中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等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才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依据教学的需求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所,2004(1).
[2]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3]李细妹.浅析高等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罗志(1984-),女,湖南炎陵人,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
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急剧增加,据WTO的统计数据称,2013前5个月,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1.6763万亿美元和1.5967万亿美元,差距越来越明显,以全年作为统计单位,基本已经确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来,各大院校培养的国贸专业的学生每年均有数万规模,其中以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居多;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本科院校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外贸实务能力低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不论从满足社会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制度、还是促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构建应用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都极为重大。
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均基于教育部全日制高等学校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199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与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有较大背离。培养方式上主要采取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专业知识传授,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对于将来与实际工作有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培养,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3-4年,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样其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但是上述课程体系仅占专业总学时的4%,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于实践教学内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但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革和突破,使得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国贸专业学生千篇一律,从而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高级”等同于“理论型”的错误意识的引导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都侧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困难。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困难,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尽早的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以及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以及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2.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高校实行以科研为主体的评价机制,高校专业教师往往致力于科研成绩的取得,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进入高校授课的纯学术型教师,这些教师在授课中习惯按照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在授课教师中,很少有教师既有教师资格又具有职业经历的,因此,不能够较好的指导学生更加全面、系统以及高质量的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
3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
3.1 正确把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实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人才,它既不同于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又不同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以及能创新的要求。因此,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国际贸易实务的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3.2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国际贸易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经济学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并且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是其较大的一个弊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则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了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和学习,同时又能够兼顾经济的同步发展性。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以及创新实践,并且根本对应四个方面,即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以及竞赛模拟实践。
3.3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鉴于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实踐操作能力不强的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选拔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行深造,以及要求部分老师利用假期去相应的外贸企业进行锻炼,用优厚的资源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企业当中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等方式,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才稳定、懂学科理论与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依据教学的需求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所,2004(1).
[2]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3]李细妹.浅析高等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
罗志(1984-),女,湖南炎陵人,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