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因为孩子有智力障碍,家长都会为孩子的一切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但是家长的这些行为往往使这些儿童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什么都干不了,或能办的事也不想去做觉得父母会帮着干,这样他们依赖性更强,没有一点自理的意识,很难提高他们自理的能力,到以后长大很难照顾自己更不能融入社会。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一,对特殊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增强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集体活动,以“我是好孩子”“我长大了”“我学会了……”为主题,利用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故事中,帮助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第二,通过分辨不同行为 (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为儿童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让儿童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第三,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可以让儿童家长帮儿童记录他们在家每天做了什么家务,最后比比看谁做的最多,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学习更多的自理本领。
二、对特殊儿童进行系统的自理能力训练
1.寓教于乐,投其所好
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特殊儿童学习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特殊儿童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2.小步子,多循环,因材施教
由于重度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儿童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一手拿起鞋子;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終才让儿童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儿童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儿童的基础能力也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儿童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
3.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特殊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如“你真棒”“你真能干”让特殊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当特殊儿童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的引导,服役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做好的”等。但由于特殊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4.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们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儿童的荣誉感。儿童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儿童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儿童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儿童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特殊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儿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领域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5.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特殊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特殊”。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幼儿园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园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儿童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幼儿园教育训练计划,把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园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儿童刚来时,每次有一点小事,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回到家后也帮妈妈做一些小事,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跟我们老师描述的时候非常的高兴。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儿童有反复性,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儿童,监督儿童。
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培养,相信大部分儿童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逐步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为他们今后发展认知能力、培养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及早的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就不再会成为大众的负担,而将会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因为孩子有智力障碍,家长都会为孩子的一切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但是家长的这些行为往往使这些儿童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什么都干不了,或能办的事也不想去做觉得父母会帮着干,这样他们依赖性更强,没有一点自理的意识,很难提高他们自理的能力,到以后长大很难照顾自己更不能融入社会。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一,对特殊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增强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集体活动,以“我是好孩子”“我长大了”“我学会了……”为主题,利用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故事中,帮助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第二,通过分辨不同行为 (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为儿童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让儿童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第三,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可以让儿童家长帮儿童记录他们在家每天做了什么家务,最后比比看谁做的最多,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学习更多的自理本领。
二、对特殊儿童进行系统的自理能力训练
1.寓教于乐,投其所好
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特殊儿童学习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特殊儿童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2.小步子,多循环,因材施教
由于重度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儿童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一手拿起鞋子;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終才让儿童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儿童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儿童的基础能力也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儿童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
3.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特殊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儿童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如“你真棒”“你真能干”让特殊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当特殊儿童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的引导,服役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做好的”等。但由于特殊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4.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们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儿童的荣誉感。儿童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儿童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儿童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儿童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特殊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儿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领域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5.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特殊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特殊”。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幼儿园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园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儿童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幼儿园教育训练计划,把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园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儿童刚来时,每次有一点小事,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后来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回到家后也帮妈妈做一些小事,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跟我们老师描述的时候非常的高兴。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儿童有反复性,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儿童,监督儿童。
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培养,相信大部分儿童都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逐步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为他们今后发展认知能力、培养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及早的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就不再会成为大众的负担,而将会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