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与引导,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受益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并渗透渗透数学思想
在实际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为思想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由于数学的抽象化,推理性强,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平等,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蹲”下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预设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3.善用激励性的语言
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4.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新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联系生活,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二、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培养数学素养
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儿点:先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然后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再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最后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首先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中慢慢领悟、渗透数学思想。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在训练中,应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时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辅导;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学会迁移和创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积累数学丰富的数学经验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不但要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几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几种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内推能力
迁移和内推能力就是学生能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238÷6可通过师生讨论该题商是两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的道理后,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605÷5商的位数,如果学生能将例题的知识点迁移到此题,得出商是三位数,商的最高位在百位,说明学生已具备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内推能力。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允许他们出错,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印象更深刻。
总之,新课标的改版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为21世纪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并渗透渗透数学思想
在实际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为思想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由于数学的抽象化,推理性强,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平等,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这一角色中走出来,“蹲”下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上去预设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3.善用激励性的语言
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4.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新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联系生活,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二、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培养数学素养
低年级应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儿点:先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然后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再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最后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首先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中慢慢领悟、渗透数学思想。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在训练中,应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时需要手把手地去指正、辅导;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
三、学会迁移和创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积累数学丰富的数学经验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不但要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几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几种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内推能力
迁移和内推能力就是学生能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238÷6可通过师生讨论该题商是两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的道理后,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605÷5商的位数,如果学生能将例题的知识点迁移到此题,得出商是三位数,商的最高位在百位,说明学生已具备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内推能力。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允许他们出错,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印象更深刻。
总之,新课标的改版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为21世纪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