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失谐”里的大“和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童年的发现》;和谐;幽默感
  第一次接触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作品,就发现他是个有趣的人。再了解一些他的生平,越发觉得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是《童年的发现》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而我更关注幽默风趣语言背后的智慧。学生肯定能读懂令人捧腹的故事,那怎样引导学生去感受幽默背后闪现的智慧呢?
  恰逢杨九俊会长莅临学校指导教学,谈及《童年的发现》,他亦被文字感染,露出笑意,并推荐我学习《儿童幽默感的具体表现与特征分析》一文。文中,作者这样定义“儿童幽默感”:“个体在玩笑的精神状态下摆脱习惯上的束缚,有意识地感知、理解、使用或创造滑稽可笑等失谐刺激的一种能力,包括失谐、玩笑的精神状态、假装、有意识、愉悦等五个方面。所谓失谐,指某种夸张、不适宜、意外、不恰当、不合常理、新奇的关系,如语言失谐、视觉图像失谐、声音失谐等,是幽默产生的核心要素。”读完之后,我恍然大悟。是啊,幽默不就是打破了常态,失去固定化的和谐吗?而这种失谐是善意的,是让人感到愉悦的,甚至能够使人产生启发。这或许是和谐的新样态。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读一读《童年的发现》。
  一、“我”与科学的失谐——未知与探究的和谐
  科学发现本就是艰难探索的过程,时间和智慧的大量投入是科学成果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九岁就有发现和深奥的知识本身是一种失谐。那么,失谐的背后是什么呢?
  一是抑制不住的自豪情绪。开篇即是“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完全”二字表达了作者难以掩饰的自豪。在第13 自然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我”,强调了这个“重大发现”属于“我”,儿童抑制不住的骄傲与自豪成功传达到了读者心间。
  二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文中写到“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是整个发现过程中的一环,是“我”在求助老师得到启发后的所做所想。“那样痴迷”写出我求知若渴的状态,是这句话的中心;“以至于”写出了“痴迷”的程度,令人不可思议;“恨不得”一词联系了动作和心理,解释了举动的目的;“都”“翻来覆去”“看个仔细”“发现”等词语,和老师解释时的轻描淡写形成鲜明对比,也不禁钦佩儿时的“我”具有惊人的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
  三是神奇惊人的想象能力。课文第13 自然段是写“我”在不懈努力后,最终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突破性时刻。第一句介绍了“我”想到了母亲怀胎九个月的探索新思路,从“九个月”着手考虑。接着,又联系“画地图”,结合老师之前的解释,一举探得规律。“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写出了儿童求知若渴、探求真知的认真和努力。“想出了眉目”和拟声词“嘿”“哈”把答案呼之欲出时的惊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一位有着惊人想象力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我”和科学的失谐,是因为所谓的发现与科学知识本身相去甚远。在成年人看来,这是十分荒诞的推理和想象,但正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未知,和具有无限创意的科学精神呈现和谐的状态,这才真正属于儿童成长的一部分。
  二、“我”与老师的失谐——自嘲与解脱的和谐
  老师的形象大多是知识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对待学生总是耐心细致,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这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常态。
  而作者在发现的过程中,与两位老师有着莫名的失谐感。前一位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先是责怪学生淘气,再是说人之前是飞鸟啊,青蛙啊,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其实,老师诙谐幽默的回答和学生天真的追问非常契合,表面的小小嗔怪,却儿童化地解释了生命进化的奥秘,暗含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走向,把“我”的注意力从“人为什么会飞”转移到“人是怎么来的”,使我从研究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明确的研究方向。这位深谙儿童心理的老师和“我”在表面上的失谐,在心灵上则是和谐的。
  后一位老师在见到“我”笑的时候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气得脸色苍白”,并且“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老师的应对因为缺乏对儿童的心理认知而显得简单粗暴,“我”和老师的关系失去了和谐,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惩罚”的结局也为之后的自嘲埋下伏笔。作者说“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是课文的结尾,作者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作者把一个有意思的童年往事镶嵌在自嘲的语言模式中来写,一次次通过自嘲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调整自我,重回和谐关系。这就足见儿童思维的独特,幽默风趣是本文最具智慧的表达。
  三、“我”与时间的失谐——童年与成年的和谐
  费奥多罗夫也是一位著名科学家。这样的一位科学大师,完全可以通过学术性很高的文章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可他为什么要跨越时间的长河,来写一个让自己颜面丢尽的童年故事呢?这是一种失谐。
  文中童年的发现实际上也是发现童年,发现童年独有的天真可爱,强烈的探索欲望,执着的科学信念,还没有形成定式的思維以及那种没有约束边际的想象。我想,作者写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或许就是成年之后的自己对童年的怀念,感恩儿时的自己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这是对童年的一曲赞歌。
  幽默,是一种有意识的失谐,用—— 最和谐的心。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尽管2011版之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发布更新的版本,但是,“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已经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而流行开来。  于是,各种理论纷纷与“核心素养”对接,各级专家纷纷对“核心素养”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各类名师纷纷呈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  明白一个概念容易,作出一番解释也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让儿童获得能适应未來社会生存能力的核心素
开栏语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启用了,不管喜不喜欢,老师们总得和新教材一起过日子。喜欢的自不必说,不怎么喜欢的也得“先结婚后恋爱”,一起把日子过好。西方有题为《日子》的诗,诗中说:“除了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呢?”所以需要专心致志,深情贯注。希望大家以使命意识自我激励,以研究眼光审视观照,以水磨功夫躬身实践,并把对文本的审美发现,对教学的创意设计,对教育规律的独到体会,一并贡献,与同行分享。让我们共同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空间能力;联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1-0049-04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苏教版三上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内容的起始安排。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对“从条件想起”的做法已经有很多经验积累,如在四则运算时,两个数相加(或减、乘、除)就可以求出和(或差
儿童教育大师于永正的教育实践堪称经典,我们在于老师的每一节课中都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魅力和人格;他的教育思想也是經典,是化日常、平凡、普通语言为“神奇”的大家和高手,如有神来之笔。他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实践和儿童教育思想。于永正喜欢用“延续”这个词,用得绝对准确和精妙。在于永正逝世后的今天,我读到了他坚守一生的儿童视角在他著作中的充分“
【摘 要】随着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用适合的教育理念和适宜的行动去解决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用適切的方法、适需的内容、适当的挑战去开启基于个性、激活潜能的教育。  【关键词】适合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文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4-0075-03  【作者简介】洪亮,江苏省苏州工业
·背景提示·  2004年,《江蘇教育》(11A)推出独家策划《行者无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题求解》。课改意味着旧的教育教学范式需要解构,新的范式需要重构。课改是一种教育追求,新旧交替中的“阵痛”也在所难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题的求解,需要一代代教育人矢志不渝地求索,面对教育内部的排斥,更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只有出发,才会到达,对课改难题的求解不因路远而踌躇。
【摘 要】在教育专业性的研究中,“物”的专业性是有较多实践而且是创造性的实践,也是研究和论述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是较少从专业性的角度进行考察和论述的主题。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中“物”的专业性与“人”的专业性、“活动”的专业性,共同构成学校教育专业性的完整内涵,并作为人与活动的重要载体、方式和途径,与二者高度相关、联系密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专业性;“物”的
【摘 要】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平均数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载体,它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其本质是它的代表性,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可观可感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触摸平均数的本质,感受平均数的基本特性,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平均数;整体水平;知识本质;数据分析观念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下,学校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打开、突破与构建,首先是思想打开,这是前提;第二是机制打开,这是保障;第三是课程打开,这是支持;第四是空间打开,这是要素;第五是关系打开,这是支撑;第六是生命打开,这是目标。最终以打开学校空间的方式创造生活与教育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打开学校;系统支持;真实浸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以巩固整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为主要目标。除了使学生在复习中巩固、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外,教师还可以从HPM视角出发,让学生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中去,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探究力,从而使复习课教学达到“无边界学习”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复习课;探究力;HPM视角;“无边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