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一下教师要对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不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朗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关键词】朗读;情景;情感;文气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咏、诵读和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那么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笔者做了两点尝试。
1. 设置情景,激起感情共鸣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和想象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旨军所,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摧肝裂肺的图景以及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既有助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 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
2. 进行情感教育,把握“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 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 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 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申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
【关键词】朗读;情景;情感;文气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咏、诵读和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那么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笔者做了两点尝试。
1. 设置情景,激起感情共鸣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和想象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旨军所,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摧肝裂肺的图景以及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既有助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 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
2. 进行情感教育,把握“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 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 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 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申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