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人格塑造方面,要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塑造;教学策略
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修养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1.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树立影响至深。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疆土观念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永恒的实在意义。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能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从这些作品和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可以受到理想志趣的教育,增强对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扩大了人生境界,培养了高尚道德情操。
2.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3. 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语文教师要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曾追求过“吃山珍海味”的时尚生活。为了使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课外阅读后,学生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课后“人与自然”的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与义务。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总之,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融入真情,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一个人健全而完善的人格是人生生命价值的准确定位,给孩子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人格,这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格塑造;教学策略
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修养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1.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它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树立影响至深。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圣贤、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将其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学生从作品中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疆土观念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永恒的实在意义。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能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从这些作品和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可以受到理想志趣的教育,增强对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扩大了人生境界,培养了高尚道德情操。
2.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3. 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语文教师要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曾追求过“吃山珍海味”的时尚生活。为了使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课外阅读后,学生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课后“人与自然”的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与义务。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总之,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融入真情,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榜样的人格魅力,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一个人健全而完善的人格是人生生命价值的准确定位,给孩子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人格,这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