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研究”(2016zdwt04);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DC02);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XJKT-2020-10);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基地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渝东南是指由重庆东南地区的6个区县所组成的区域,包括武隆区、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两区四县,全部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面积为1.98万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常住人口为273.37万。该区域地处武陵山区,东经107°13′-109°19′,北纬28°9′-30°33′,是土家族苗族聚居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又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造就了渝东南地区的特殊性。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有1484个,囊括了旅游资源的6大类型,基本类型多达52个,覆盖了74个基本类型的70.27%。截至2018年,渝东南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116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29处,5A和4A级旅游景区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66%;拥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4家;国内旅行社20家,出境旅行社1家。根据渝东南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8年),自2015年以来,渝东南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从2015年的5825.8万人次和280.4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 349.2万人次和547.4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91%和26.43%。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受环境、区位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约束和影响,目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总量小、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性支撑能力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等问题成为制约渝东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一)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空间差异相关研究成果,遵循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选取旅游收入规模和旅游资源规模2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表1)。旅游收入指标包括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旅游资源指标包括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个二级变量作为反映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均为显性指标,其值增加表明地区旅游经济实力增强。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分为两类:一类为统计数据,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的数据以政府网站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旅游景點为准;旅游资源得分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经计算获得,将1A~5A级景区3项评分细则最低值的综合得分占3项细则总分值(1200分)的比值作为分别获得一个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景区的统计值,未获等级的景区每个按照1A~5A级景区总比值的10%计算,然后根据每个区县景区的个数得到渝东南6个区县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客源地距离为每个地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至重庆城区(火车北站南广场)百度地图最短驾车距离的平均值,其值以负向指标统计,数值越小表示距离越远。另一类数据为地图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1∶400万行政区划数据。
首先使用SPSS软件调用因子分析程序对5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使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和数量级,标准化之后的数值大于0说明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说明低于平均水平。表达式为:
使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分析,判断样本数据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判断标准,KMO检验系数>0.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P值<0.05时就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成分,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序即可得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排名。
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和旅游经济统计数据,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得KMO值为0.536,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方卡值为25.41,自由度为10度,显著性观测值为0.005,根据上述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标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和共同因素,可以判定该数据集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解释的总方差,可以得到成分1的初始特征值为3.058,能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1.162%,成分2的初始特征值为1.6,能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2.007%,成分1和成分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169%,表明成分1和成分2能够解释所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能够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反映研究区域旅游经济水平的综合特征。由于原始指标的初始荷载矩阵中各因子的指标不突出,为了便于解释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将原始数据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进行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上每一列元素能够尽量极化。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成分1对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率为61.162%,所占比重最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都在0.97以上,可将其命名为旅游收入规模因子;成分2对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率为32.007%,所占比重较大,其在旅游景点数量和旅游资源得分2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都大于0.98,可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规模因子。采用回归法(Regression)求得各个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两个主因子上的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主因子得分函数:
将旋转后的2个主因子得分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到综合因子得分。
即:F=(61.162×F1+32.007×F2)/93.169 (4)
由此可计算得到渝东南两区四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出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情况(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在旅游收入规模方面,6个区县的旅游收入规模差距较大,排名依次为武隆、彭水、黔江、石柱、酉阳、秀山,前后两两之间的差距分别为0.45、0.82、0.71、0.11、0.44,可以看出黔江和石柱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线,前后旅游收入规模的差距比较大;从整个区域来讲,武隆、黔江、彭水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武隆旅游收入规模在整个区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黔江和彭水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石柱、酉阳、秀山旅游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在旅游资源规模方面,6区县的旅游资源规模差距也比较明显,排名依次为石柱、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前后两两之间的差距分别为0.14、0.67、0.18、0.80、0.83,黔江、秀山、彭水分别与前位的旅游资源规模差距明显较大,武隆与石柱、酉阳与黔江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保持在0.15左右。但總体上地区旅游资源规模差异明显,特别是彭水旅游资源规模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旅游资源规模石柱和武隆较大,黔江和酉阳次之,秀山和彭水旅游资源规模不足。在综合得分方面,武隆整体表现突出,综合竞争力排在区域第一位,黔江和彭水综合竞争力一般,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武隆、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前后两两之间综合竞争力的差距分别为1.06、0.08、0.11、0.41、0.57,可以看出以武隆为界,其后5个区县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直线下跌,与武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从黔江开始,前后两个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介于0~0.5,这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3个方面共同说明了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综合得分最高的武隆与得分最低的秀山之间的差距为2.24,6个区县中只有武隆综合得分大于1,黔江和彭水介于0~0.5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他3个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武隆的旅游综合收入占区域旅游总收入的近30%,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本研究使用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个影响因子作为聚类变量,采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梯度层次,分别为一级发展区(武隆)、二级发展区(黔江、彭水)、三级发展区(酉阳、石柱、秀山)。武隆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综合竞争力均处于区域平均水平之上,且旅游收入规模和旅游综合竞争力位于区域领先地位,在整个渝东南区域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因此被划入一级发展区,可以命名为优势旅游发展区。彭水虽然旅游资源规模不足,但旅游综合竞争力和旅游收入规模都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黔江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综合竞争力三者都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旅游综合竞争力与彭水相当,而黔江和彭水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都与武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黔江和彭水被划入二级发展区,可将其命名为一般旅游发展区。而处在第三层级的石柱、酉阳、彭水,除了石柱和酉阳在旅游资源规模方面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之外,石柱、酉阳、彭水的其他指标全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被划入三级发展区,将其命名为劣势旅游发展区。
以渝东南两区四县为研究对象,以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大变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渝东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得出渝东南6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为1.23、0.16、0.08、-0.03、-0.44、-1.01,其中武隆以1.23的综合得分排在第一位,黔江为0.16紧随武隆之后,其后依次为彭水、石柱、酉阳、秀山。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渝东南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3个发展层级,武隆旅游发展水平最强被划分为一级发展地区;黔江、彭水旅游发展水平较强被划分为二级发展地区,石柱、酉阳、秀山旅游发展水平较弱被划分为三级发展地区。结果表明,渝东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六区县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旅游设施配置层次不一,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且优势不明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使得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开发难度大、开发进程缓慢、开发层次低等多种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渝东南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以及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一、研究区概况
渝东南是指由重庆东南地区的6个区县所组成的区域,包括武隆区、黔江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两区四县,全部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面积为1.98万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常住人口为273.37万。该区域地处武陵山区,东经107°13′-109°19′,北纬28°9′-30°33′,是土家族苗族聚居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又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造就了渝东南地区的特殊性。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有1484个,囊括了旅游资源的6大类型,基本类型多达52个,覆盖了74个基本类型的70.27%。截至2018年,渝东南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有116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29处,5A和4A级旅游景区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66%;拥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4家;国内旅行社20家,出境旅行社1家。根据渝东南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8年),自2015年以来,渝东南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从2015年的5825.8万人次和280.4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 349.2万人次和547.4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91%和26.43%。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旅游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受环境、区位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约束和影响,目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总量小、层次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基础性支撑能力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等问题成为制约渝东南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二、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空间差异相关研究成果,遵循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选取旅游收入规模和旅游资源规模2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表1)。旅游收入指标包括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旅游资源指标包括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个二级变量作为反映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均为显性指标,其值增加表明地区旅游经济实力增强。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分为两类:一类为统计数据,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的数据以政府网站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旅游景點为准;旅游资源得分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经计算获得,将1A~5A级景区3项评分细则最低值的综合得分占3项细则总分值(1200分)的比值作为分别获得一个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景区的统计值,未获等级的景区每个按照1A~5A级景区总比值的10%计算,然后根据每个区县景区的个数得到渝东南6个区县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客源地距离为每个地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至重庆城区(火车北站南广场)百度地图最短驾车距离的平均值,其值以负向指标统计,数值越小表示距离越远。另一类数据为地图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1∶400万行政区划数据。
三、评价方法
首先使用SPSS软件调用因子分析程序对5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使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和数量级,标准化之后的数值大于0说明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说明低于平均水平。表达式为:
使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分析,判断样本数据是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判断标准,KMO检验系数>0.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P值<0.05时就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成分,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序即可得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排名。
四、渝东南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和旅游经济统计数据,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得KMO值为0.536,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方卡值为25.41,自由度为10度,显著性观测值为0.005,根据上述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标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和共同因素,可以判定该数据集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解释的总方差,可以得到成分1的初始特征值为3.058,能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1.162%,成分2的初始特征值为1.6,能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2.007%,成分1和成分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169%,表明成分1和成分2能够解释所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能够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反映研究区域旅游经济水平的综合特征。由于原始指标的初始荷载矩阵中各因子的指标不突出,为了便于解释公因子的实际意义,将原始数据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进行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上每一列元素能够尽量极化。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成分1对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率为61.162%,所占比重最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都在0.97以上,可将其命名为旅游收入规模因子;成分2对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贡献率为32.007%,所占比重较大,其在旅游景点数量和旅游资源得分2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且都大于0.98,可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规模因子。采用回归法(Regression)求得各个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两个主因子上的得分系数,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主因子得分函数:
将旋转后的2个主因子得分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到综合因子得分。
即:F=(61.162×F1+32.007×F2)/93.169 (4)
由此可计算得到渝东南两区四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出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情况(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在旅游收入规模方面,6个区县的旅游收入规模差距较大,排名依次为武隆、彭水、黔江、石柱、酉阳、秀山,前后两两之间的差距分别为0.45、0.82、0.71、0.11、0.44,可以看出黔江和石柱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线,前后旅游收入规模的差距比较大;从整个区域来讲,武隆、黔江、彭水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武隆旅游收入规模在整个区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黔江和彭水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石柱、酉阳、秀山旅游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在旅游资源规模方面,6区县的旅游资源规模差距也比较明显,排名依次为石柱、武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前后两两之间的差距分别为0.14、0.67、0.18、0.80、0.83,黔江、秀山、彭水分别与前位的旅游资源规模差距明显较大,武隆与石柱、酉阳与黔江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保持在0.15左右。但總体上地区旅游资源规模差异明显,特别是彭水旅游资源规模与其他地区差距较大。旅游资源规模石柱和武隆较大,黔江和酉阳次之,秀山和彭水旅游资源规模不足。在综合得分方面,武隆整体表现突出,综合竞争力排在区域第一位,黔江和彭水综合竞争力一般,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武隆、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前后两两之间综合竞争力的差距分别为1.06、0.08、0.11、0.41、0.57,可以看出以武隆为界,其后5个区县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直线下跌,与武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从黔江开始,前后两个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介于0~0.5,这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3个方面共同说明了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综合得分最高的武隆与得分最低的秀山之间的差距为2.24,6个区县中只有武隆综合得分大于1,黔江和彭水介于0~0.5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他3个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武隆的旅游综合收入占区域旅游总收入的近30%,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表现出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本研究使用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个影响因子作为聚类变量,采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可将渝东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梯度层次,分别为一级发展区(武隆)、二级发展区(黔江、彭水)、三级发展区(酉阳、石柱、秀山)。武隆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综合竞争力均处于区域平均水平之上,且旅游收入规模和旅游综合竞争力位于区域领先地位,在整个渝东南区域中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因此被划入一级发展区,可以命名为优势旅游发展区。彭水虽然旅游资源规模不足,但旅游综合竞争力和旅游收入规模都高于区域平均水平,而黔江旅游收入规模、旅游资源规模、旅游综合竞争力三者都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其旅游综合竞争力与彭水相当,而黔江和彭水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都与武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黔江和彭水被划入二级发展区,可将其命名为一般旅游发展区。而处在第三层级的石柱、酉阳、彭水,除了石柱和酉阳在旅游资源规模方面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之外,石柱、酉阳、彭水的其他指标全都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被划入三级发展区,将其命名为劣势旅游发展区。
五、结论与讨论
以渝东南两区四县为研究对象,以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旅游景点数量、旅游资源得分、客源地距离5大变量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渝东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得出渝东南6区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依次为1.23、0.16、0.08、-0.03、-0.44、-1.01,其中武隆以1.23的综合得分排在第一位,黔江为0.16紧随武隆之后,其后依次为彭水、石柱、酉阳、秀山。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渝东南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3个发展层级,武隆旅游发展水平最强被划分为一级发展地区;黔江、彭水旅游发展水平较强被划分为二级发展地区,石柱、酉阳、秀山旅游发展水平较弱被划分为三级发展地区。结果表明,渝东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但是这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六区县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差距较大,旅游设施配置层次不一,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且优势不明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使得渝东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开发难度大、开发进程缓慢、开发层次低等多种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渝东南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以及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