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和批改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与批改都是以是否完成既定的任务来衡量教师的工作成效。换句话说,就是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只要按照预先的设定,在既定时间内按程序进行,再及时按质按量将作业批改并发给学生,就算圆满成功。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此告一段落,接着就是下堂课作业内容的布置和修改。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所以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必要的。但过于追求看似和谐且效果直观的作业布置和修改,就会极大地束缚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僵化其思想,使语文学习中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不能真正融入实际,进而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创设轻松而有激趣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模式。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而有激趣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模式,以发展的眼光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扩大学习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按部就班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放到轻松而有激趣的模式之中,并给学生的课余生活留下更多学习语文的机会。
  
  1 用递进式作业布置和批改延伸学习语文的空间
  
   所谓递进式,就是层层推进,使语文学习由浅入深。课堂上仅仅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在其他学科中或许可以,但在语文教学中则过于死板和狭隘。因为,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教师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不受局限地延展下去。即达到由此及彼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被激活,而不是仅限于某一次作业或某一道题目之中。譬如,我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了以下尝试:课内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差异在作业布置的难度与数量上有所控制。基础好的学生,作业难度较深、量较大(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一定能完成)。基础偏差的学生,作业难度较浅、量较小;课外作业批改。作业的批改并不像以往的模式一样,将作业统一收取批改并下发讲解。而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时间进行面对面批改,当场纠正错误,告诉学生错于何处,怎样修改,直到学生真正弄清问题才算完成。那么,这需要一个有计划的批改流程。只要我在学校,任何一位或几位学生都可以交作业给我当场批改,且在自制的作业批改流程记录本上记录学生姓名和完成作业的课文及页码。其中,作业有默写、听写,背诵、朗读等。这样,学生就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今天不能完成,明天或后天补上;今天时间充足,就把几次作业一起完成。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跟着教师进度完成后,就有了一种成就感,每次作业皆能提前完成,兴趣越来越高,学生热情被激发出来,随时处在轻松与紧张、自由与束缚的学习氛围中。基础偏差的学生,也比较轻松自由,只要在教师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就不用担心,始终处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
  
  2 用自由积累式作业布置和批改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
  
   追求语文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圆满,往往会使语文学习失去韵味。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中,留下一点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吸收和积累,效果会更好。因为自由积累是为了让学生自发此学习他(她)所喜爱的内容,可以让他(她)满怀激情地自觉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使语文学习更具魅力。例如,在布置作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将现有文本的写作方法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启发学生写身边发生的、看到的、可触摸到的人和事物,谈自身的看法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或打印一些精美的字词、句、篇资料,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将所获知识应用到习作当中。
  
  3 精华式作业布置和批改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汉字,中华文化之精髓;语言,社会生存之根本。所以,汉字和语言是学生的必修课。作业布置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是完全不可取的。抓住作业中的某一点,使学生的作业精华呈现,他们的学习会更加丰富多彩。在作业布置中,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表现出很多难以预见的闪光点让教师不得不叹服他们灵动的思维。例如,作业中的写字和口语交际。我是这样做的:第一,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认真、准确、规范地书写一个或几个自己喜欢的汉字(不能重复),交与教师审阅。教师审阅后,抽出其中的精华在班上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第二、每周要求五个学生上台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谈读到某篇文章后的感受(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口齿表达要清晰,感情须充沛。这样,学习基础好的更能表现自己,基础偏差的也能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风采。
   语文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法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休闲之中,嘴里还能叨念着语文,脑里还能挂念着语文。
  
   总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采用递进、积累、精华式。比逼着学生读写或背诵几篇文章要实在得多。事实上,也只有如此,语文学习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其他文献
“创新型思维、创新型课堂教学”,是时下各中小学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诚然,为了适应新百年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语文课首先应当是生动的课。我们每天都很关注我们自己孩子的吃饭问题,每当我们看到孩子能大口吃饭、吃菜,我们都会很开心,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该怎么给自己的孩子搞好伙食,最重要的原则是可
期刊
学校管理应当体现人文意识,应当渗透人文关怀意识,那么,如何以人为本进行学校管理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恨到底
期刊
1 “梳理教材意思”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1.1 圈画式阅读。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学生先阅读例题,由生活经验懂得0.3元=0.30元,通过阴影部分大小比较,得出03=0.30。接着,再让学生看直尺,填一填,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从而领会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其结论中的关键词“末尾”,学生容易忽略,常常误解为小数点的“后面”或小数的“最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做到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 目标具体     三维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口语交际,它有别于一般的听话、说话,属于言语交际范畴。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竞争非常激烈,口语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课标的明确要求下,为
期刊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发挥的主战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然而当前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言学习中的“拦路虎”,由此产生对作文的敬畏感、神秘感。为了能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文,消除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言之无物”的恐惧感。教学中,不妨采取“欲擒故纵,‘淡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作文的神圣殿堂。
期刊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斛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如何让数感从孩子们的心中长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
期刊
【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把精心设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搞好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最后指出提问的几种形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提问 主体 主导 训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整体的连贯性和单一性,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艰巨任务。目前,中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这个过程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统计”时让每个学生统计出班
期刊
儿童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所以,小学的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