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一生:中共元老段君毅与长子的“另类人生”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in_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见到父亲
  
  1910年3月13日,段君毅出生在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一个叫“白衣阁”的村庄。段君毅的父亲段子敬拥有不少田产,但他有文化,是当地的开明绅士。段子敬为儿子段君毅上大学卖过地、为儿子领导的抗日部队供给过粮食衣物。
  1929年夏,段存让在白衣阁呱呱坠地。段存让是段君毅的长子,但从幼时到长大,段存让很少见到父亲。段君毅早年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31年初中毕业后即赴北平求学,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夏,段君毅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后,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还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工作。
  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当局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沈钧儒等7人的“七君子事件”发生后,段君毅支援宋庆龄等人发起的营救运动,同国民党做坚决斗争。抗日战争开始后段君毅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他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后,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主任等职。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在敌后建立游击根据地,对日伪军进行有力斗争。
  段存让作为随军家属,和母亲一起四处辗转。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在一个农户家住几天就要走,在路上经常遭遇敌机轰炸。抗战结束后,颠沛流离的段存让随母亲回到了范县老家。受父亲的影响,1945年,年仅16岁的段存让入了党。
  
  坚决不让亲属“走后门”
  
  1952年段存让进入家乡学校工作,他妻子杨素月也是普通教师。这年,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段君毅,亲自领导和指挥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1978年10月,段君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段存让说,父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让亲人找他办事。父亲不但自己不照顾我们,也不让他的下属照顾我们。段存让的三儿媳在县城上班,时任中顾委常委的父亲到濮阳视察,儿媳想请他说句话给自己换个工作,但被段君毅拒绝了。
  1979年,段存让调到县委统战部负责“文革”期间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1991年,他从统战部离休。
  段存让珍藏着父亲写给他的几封信。1978年10月,段君毅在给段存让的信中说:“我已调河南省工作,你们都不要来,我现在还住招待所,而且工作很忙,你要告诉亲友不要来,来了我也不便见你们,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告诉你姑姑,想我可到北京去和她见面。此事必须这样做,不多嘱。我将来要到范县去一次。”
  1979年元月1日,段君毅在信中对段存让说:我从北京回来忙得很,一时不能回家。范县过去工作很不好,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我心里很不安。“你们家生活总比别人家还好一点,你要争气,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否则不会有好处,你们都知道我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对不合理的事情我是不会同情的……”
  1979年元月19日,段君毅接到段存让计划为祖母过十周年的信,马上回了信:“信收到,你谈到你祖母十周年的问题,这是封建习惯,也是你们封建思想作怪。要告诉亲友一概不能办,你们要办了,一定要影响我的工作和名誉,我不但不给一文钱,反而要批评你們。我到范县时还要向全县声明,是你们办的错事。此事证明你们思想太落后了,我实在不高兴。”
  1979年正月初六,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范县。段君毅在白衣阁老家仅逗留了几个小时,和来看望他的父老乡亲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临走他掏出600元钱,对段存让和侄子说:“你和村干部商议,把这点钱分给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和五保户。这是我的工资,乡亲们不要嫌少。”
  段君毅回到县城后想给北京的家写信,负责接待的同志听说后拿来信纸,但段君毅一看带有中共范县县委宇样的信纸和信封就说:“我要给家里写信,怎么能用公用信笺呢。谢谢!请您拿回去吧!”
  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段君毅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1982年9月,段君毅又兼任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2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2004年3月8日,94岁的段君毅在北京逝世。
  
  最牵挂的是长子和姐姐
  
  段君毅最挂念的就是段存让,因为他子女多,负担重。所以他长期负担在外上学的段存让女儿段淑岩的生活费用。段存让虽然作为段家长子,但他没受到高干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有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廉洁作风。
  在范县,有关段存让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文革”期间,段君毅生病在京住院,段存让到北京陪护父亲。一天,周恩来总理去医院看望段君毅。段君毅向周恩来介绍:“这是我在老家的大儿子。”寒暄后,周总理关心地问段存让“下面形势还好吗?”段存让说话实在“好哈!胡搞!”段存让说的是实话、实情,但他直来直去的话语还是让周围的人一阵紧张。
  段君毅牵挂的另一个人就是他的姐姐段士成。段士成有5个孩子。段士成的丈夫毛宜轩也是一个老革命,1939参加八路军后转战南北。建国后,他被分到山东单县工作。1954年,年仅46岁的毛宜轩因积劳成疾去世。看着悲痛欲绝的姐姐和五个尚未成年的子女,段君毅劝遭“姐,别哭了。好好照顾孩子和老人,你的事我管一辈子!”
  几十年来,段君毅说到做到。那时,段士成的大儿子毛训军刚考上初中,段君毅每年给毛训军寄去100多元钱。当时毛训军一个月的生活费才6元,100元可是个大数目,毛训军的吃、穿、用全有了。初、高中到大学,11年段君毅从没间断寄钱。后来,毛训军的二弟上学,段君毅又供给了6年。
  
  清贫家风打动人心
  
  这是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处普通院落,82岁的段存让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段存让行动不便,家里没有客人时,他多在屋里看书或写回忆录。2011年1月4日上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造访了段家。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就是段家堂屋最显眼的摆设。桌子上摆放着段君毅的大尺寸遗像。四周墙壁上,挂着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
  段存让退休后回到了白衣西街村(原白衣阁村),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这座普通院落。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启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
  卢展工关切地询问段存让的健康、生活和工作。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着的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
  说到此卢展工有点动情:“老段你干了一辈子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是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简单的房子,使用旧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他文献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期刊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开始移民海外,在这里提醒计划移民人士:移民是~辈子的选择,选择一个移民国家就意味着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因此,有意移民者应从自身的情况特点去考虑,在移民之前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移民?  其实各人有各自的移民理由。来坐移民监或是留学镀金,来扎根或者半扎根,是为了孩子教育,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更便捷通行全球的身份,亦或是为了更多的商机?这是很关键的。
期刊
在沈阳新民市,有一颗横跨政界和企业界的明星,她就是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新民市政协委员、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沈阳金海隆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鸿雁。  郭鸿雁是个地道的新民人,典型的知识女性。她梳着一头时尚的短发,白皙的脸庞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郭鸿雁言谈举止中透着娴淑文静、自信端庄、柔中有刚、达观大气。  郭鸿雁二十几岁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她和丈夫双双下海。经过多番考察,他们认为农村
期刊
(接上期)  旅居朝鲜的华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日帝统治时期,华侨身在国外,生活贫困,但仍想方设法让儿女读书识字。华侨们亲身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总想在居住地能创办自己民族的学校。虽然日本人在朝鲜各地都设立了日本学校,但作为中国人华侨不愿把子女送到日本学校,因此当时各地华侨迫切要求创办华侨子弟学校,特别是华侨较多的城市。  所以各城市的华侨商会根据广大华侨的迫切要求,动员各行各业的华侨自愿捐款,多少不限
期刊
位于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北麓的金寨县,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在那血与火的烽火岁月里,从这里先后走出59位共和国将军。  2011年3月28日下午,在金寨县长岭乡乌凤沟村大别山海拔1300多米的一个山坡上,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宏伟石墓前,来自长岭乡附近几个村落的100多名父老乡亲,来此祭祀长眠于此的红军英烈忠魂。祭拜仪式开始后,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70多年前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战斗
期刊
美媒:中国电信业崛起“令人惊叹”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发表文章说,不到20年,中国电信业已从一个原始的国家垄断产业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和互联网通信市场。这个改变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有电信企业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证明。不过,随着国内市场迅速接近基础业务的饱和点,保持这一增长需要深化国内部门和使其多样化。最后事实肯定会证明这是中国最严峻的挑战。    外媒:中国推动“金砖”走上世界舞
期刊
滑落井底    2010年10月28日,两天后就是万灵节了,在英国,这是个最重要的节日。19岁的我,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从伦敦的牛津大学一出来,就踏上了高铁的归家之路,我要在爱丁堡度过这个星期日与万灵节。我刚到爱丁堡的家,母亲却不在家,我想用手机与母亲联系,可手机没电了,我就接上充电器插在客厅电源的接口处。然后,我决定去看看我家祖传用来避暑的小别墅——它坐落在爱丁堡空旷的郊区。  据说这是我祖母用
期刊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世人熟知的经典作品,然而,笔者发现,以往对这首诗的诠释可能有失偏颇。  从笔者参考的相关资料来看,关于《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磷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但令笔者不解的是,相关诸文的具体赏析部分却都与创作背景没有多大关系。  诸文对该诗大致作了如下诠
期刊
初夏时节,郝力依旧很忙。作为柳河岸边的“东北第一西瓜市场”的董事长,他还在不停地扩充自己的事业。外人看来。郝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在小粱山地区这个名字却是响当当的,乡亲们都说:“郝力,能给大家带来好利。”  郝力今年37岁,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心中有数。8年前,郝力在自家的十来亩地土里刨食,他不甘心一年到头收入那么几个卖粮钱,于是开始研究增收挣钱的门道。柳河西的小粱山地区具有
期刊
“中国张先生的葫芦雕刻世界一流!”这是美国葫芦协会会长鲍伯发出的赞叹。一个美国人由衷的认可,折射出这样一种现象:中国葫芦文化开始为世界所知。这位声名鹊起的“张先生”,就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葫芦雕刻”的惟一传承人张志华。  走进沈阳故宫古玩城,一眼就能看到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张志华葫芦雕刻作品。由于1998年他就现场雕刻,从而开创了国内第一家现场手工雕刻的葫芦专卖店。从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