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戒烟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初夏,我路费几乎用尽的时候,终于在昆山找到一份工作。最怕的就是过周末:一个人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没有电视,翻来覆去看家里带来的两本书。更糟糕的是还要忍受饥饿——周末休息,吃不成公司食堂,没到发薪水的日子,只能一天吃一顿饭。我把五十元钱细细地卷起来,藏在贴身处以备不时之需。
  这里离上海很近,像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去建设上海了,那里是最肯包容的地方,只要有力气就行。我不想去,守着读书人那点儿可怜的自尊,要在城市里找一份我认为正经的工作。说是读书人,却连一张初中毕业证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的销售工作干得也不顺利,因为我普通话讲得很烂,说了二十多年四川话一时转不过弯儿,磕磕巴巴地都能咬着自己舌头。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自卑和挫败感噬啮着我所剩不多的信心。就在这段时间,在上海打工的阿臣联系上了我。阿臣是我发小儿,这些年我们相继成家后都埋没在各自并不如意的人生里。阿臣说他在工地上揽些小工程,工期紧走不开,叫我周末一定到他那里去。
  公交车停在阿臣工地附近的站台,要不是他喊我,差点儿没认出来。安全帽下的臉又黑又瘦,一身工作服被铁锈染成赭红,阿臣欢喜地咧开嘴笑,一排白牙格外显眼。两双手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紧紧攥在一起,真有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味道。简单寒暄几句,来到他工地的宿舍。阿臣沏好一搪瓷缸子茶水,还没到下班时间,他接着去工地,我躺在他的单人床上休息。
  枕边有只口琴,是阿臣的。乡间的傍晚,夕阳洒下金子般的光辉,山坡上有一位吹口琴的少年,丝丝清澈的琴音诉说着他的忧伤。那一年,阿臣的父亲抛下他们母子,故事是裁缝师傅爱上了年轻的女徒弟。除了吹口琴,阿臣还能唱动听的歌。我们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才华都能被挖掘并获得表现的机会……
  躺在床上,听外面工地上一片叮叮当当,想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想起离家以来的遭遇,我却想象不出自己的未来。
  迷迷糊糊中,阿臣下班回来了,拎着很沉的马夹袋。他满面笑容地从袋子里拿出一瓶烧酒、花生米,和一些猪头肉,又咚咚咚地跑到食堂打来两碗米饭。往一个搪瓷饭钵里倒上酒,说:我们哥儿俩一个碗里喝吧,没碗了。说着他先喝了一大口,呛得直咳嗽。我知道他不会喝酒,我也几乎滴酒不沾。他笑着说,今天高兴,然后把碗递给我,让我也抿一口。两个人一来二去半斤酒下去了,脸红得像关公。那些隐秘的委屈和忧伤在这一刻爆发,我们从彼此的笑容里隐约看见眼角的泪痕。阿臣说:既然走出来了,天大的苦都要咬牙扛住,家里人还指望着我们呢!他承包了这个工地的外架,熬到年底就有三四万的收入,说明年争取揽更多的活儿。看他眼睛一闪一闪地发亮,我心里也腾起了希望。阿臣坚定地看着我说,你在昆山好好干,我们有难同当,你看的书多,李白不说“我辈岂是蓬高(蒿)人”吗,你一定会闯出一片天地。我说那念“蓬蒿人”,不是一般的人。他说那不还是高人么?说完,两个人笑得东倒西歪。这一晚,一个揽工汉子,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在酒精的作用下豪情万丈,恨不得弄根杠子去撬地球。
  翌日中午我回昆山,阿臣送我到公交站台。我们一夜之间年少老成,相互叮咛着爱惜身体,注意安全。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和他相见。车过来了,阿臣看了一眼说,人多等下一班吧。两个人又能多待一会儿。这样车过了两班,才说下一班一定走呀,他说等下,转身跑到附近的超市。一会儿拎了个塑料袋子出来,不由分说地塞到我手上。车又来了,我故作轻松地挥挥手,径直往车上走,头也没回。汽车开出一段,我忍不住回过头,远远看见瘦瘦小小的阿臣伫立在站台上。我慢慢解开袋子,里面有一盒很好的香烟,十来个果冻和两瓶饮料,纸巾里包着一卷钱(共500元,三张一百,其余都是零的)。我头一下埋进袋子里,再也不能自己,无声地泪如泉涌。我比阿臣大一岁,在遥远的异乡,他却给予了我兄长般的温暖和力量。
  我当初为挣钱还债,被一个昔日称兄道弟的朋友带到昆山,之后,他说去趟上海就回来,从此杳无音信,把我留在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很长的时间里寻不下一份工作,曾一度我心灰意冷。从阿臣那里回来,我重新振作精神,把烟也戒了,他买的那一盒,我一直放在那里。看着它,就有一束期望的目光望着我,而我,也没有辜负阿臣的厚望。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会来到河堤。一边是潺潺的河水,一邊是树木葱茏的小区公园,河堤就在这之间延伸。  也有三四年了吧,因为一场有惊无险的恙疾,我从忙碌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突然停了下来,这期间,想得最多的是人生的意义。病房里酒精药水混合的气味像无形的警钟,只要是醒着,就一直敲击着我的内心,像灌满铅一样沉重。结果是一场虚惊。出院的那天艳阳高照,我的主治医生笑眯眯地对我说:“就当你是来减肥的。瞧,你现在多年轻
期刊
我记得老家门前的墙角,有棵桃树,是母亲栽的,但不知哪年栽的。樹的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春天桃花盛开,艳溢芳香。春风吹拂,花瓣凋落。下雨时,把泥土染得红红的。到了七八月,绿叶下硕大的桃子一串串的,成熟时呈玉白色、粉红色,犹如玉雕。有一年探亲回家,正是桃子成熟时,尝到了母亲亲手摘的桃子,那满口的桃水,蜜甜蜜甜的,是名副其实的水蜜桃。  今年是母亲病逝十周年。中秋前夕,我回老家,看到门前墙角的桃树已干枯,
期刊
一直灰蒙蒙的天空昨晚终于下起了大雪,早上起来便看见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看着洁白的雪花,便想起了奶奶。  吃过午饭,踩在因多人踩踏而开始渐渐融化的雪上,我拨通了奶奶的电话。一片悦耳温暖的铃声之后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爷爷接的电话,我告诉他学校这边下了好大的雪,还有同学在雪地上打雪仗呢!爷爷乐呵呵地说家乡永州也是下着雪,是米霰子(小冰雹),走到户外挺冷的,之后就是一大串的叮咛要我多穿点衣服别冷着多
期刊
2019年7月27日上午,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周总理家乡淮安区举行。梁晓声的《人世间》等6部长篇小说获奖。  评委会关于《人世间》的授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部真诚而厚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态度诚实,描写切实,风格朴实。小说叙述耐心而周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最近五十年艰难而辉煌的巨变历程,细致地展示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坎坷而又滞重的生活。梁晓声的写作温和、亲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物
期刊
5岁那年,父母请人给我看了一次相。  看相人并没有看我长得怎么样,五官如何,是否健壮,只问了我的生辰八字。然后两目紧闭,抬手掐算,满脸严肃,嘴里还念念有词,给人感觉他掌握着多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觉得这行当也有公式、有定律、有运算。父亲在一旁静静地杵着,紧张地等着答案,那神情像是等着法官的宣判。几分钟以后,看相人睁开眼,脸也舒展开来,拖着长长的语调说:“这孩子命成不错,但犯西方。”“犯西方,就是往西方
期刊
青浆,是我们苏北农村一种普通的饭食。浆是自留地里收的花生磨的,青头是园头地脑长的。家常的青菜萝卜的清淡和花生的浓香拥抱在一起,再点上一把虾皮,就能激发出美好的味道。  老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地里,乡亲们总爱种些花生、玉米、西红柿、黄瓜,父亲也一样。在离家不远的后山坡上,有两块长条状的自留地。自留地是包产到户之前生产队按集体耕地面积比例分配给社员的,照顾社员种点儿蔬菜瓜果。我们家的五分地,一直保留至今,
期刊
所谓吊锅,就是一种带有耳襻的小铁锅。过去,一直是乡下特别是山里人所特有的。如今,城里也开始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个农家产品了。这个支棱着两只耳朵,有点儿憨呆、有点儿土气的铁锅登堂入室到了城里,再用原来的名字,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文人墨客们就赋予它“吊锅”的雅称。  在故乡地坪河,乡亲们都管它叫“炉子锅”。吊锅,在地坪河可谓历史悠久。我们小时候,地坪河的冬天清冷得出奇,房前屋后的水塘都结了厚厚的冰,上面可
期刊
我和元伟结识五十年,屈指数来,我们最近一次相聚也是六年前的事了。  那是2013年春夏之交,我退休后第一次携家人出行,专程去看望早已调离新疆的元伟一家。火车凌晨两点到达,老远就看见元伟夫妇等候在出站口。分别多年,异地重逢,他没有一点儿大企业老总的派头,指名道姓的招呼,略带调笑的问候,一如过往那样默契、自然。而后,他一把抢过我手里的行李车走在了前面。上汽车时人多超员,他执意让妻子一个人打的先走,自己
期刊
回到家乡,阵阵桂花香,如影随形,陪伴着我的脚步,衣袂飘拂,花香飘逸,我几乎要醉倒在家乡的怀抱里。  家乡在闽西武平,在闽赣两省的交界处,叫桂坑。上苍把它放在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山沟里,重重山峦,像绿色的围墙,守护着这座只有一千来人的村子。村道两旁是新种的桂花树,只有几年树龄,却长得比人高了,它们粗壮的枝干,擎着一把大伞,迎风摇曳,它们的叶子微微发红,仿佛含羞的少女,迎迓故人归来。  走在这坚实而又温暖
期刊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母亲说牙痛,尤其是碰到冷热食物,痛得她难受。这,也成了我的一块搁在心中的石头。  临海,是当时台州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我后来分配在地区水利局工作。单位的路边,有一爿镶牙店。每每走在上下班的路上,都要经过这爿牙店,我也几次走进牙店打听“行情”。后又到当地的台州医院作了咨询。经过仔细比较,觉得这爿牙店镶牙不但方便,而且收费也比大医院合理,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让人放心。  有一年的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