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到宜家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和形式一直是产品设计永远的话题,两者究竟哪一居于主要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之下都有所不同,这与消费者的心态、偏好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特定时期,人们摒弃华而不实追求功能至上,过一段时间人们又对有着优美外观的设计万分追捧。经典的设计作品都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既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能在形式上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北欧的设计风格,在近现代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广泛认可,宜家在全球的风行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关键词】 产品设计;功能;形式;北欧设计;宜家
  
  现代设计自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萌芽,就伴随着功能与形式的此消彼长,两者相互对立,又在各个优秀的产品和建筑之中微妙融合。功能是产品理性的一面,实用、经济、合理、标准一致是产品功能性表现出来的特点。设计是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之下建立起来的。产品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人的情感、性格的表达方式。一件东西是否容易使用,使用时会不会给人带来更多困惑和生活上的不便,形式语言给予人情感上的种种暗示,影响着产品和人的关系。
  极端的形式主义,在后现代主义中具有很明显的体现。后现代主义设计个性张扬,反对理性,在国际风格之后应运而生,曾经受到人们的追捧,一度成为时代潮流。但过分的装饰主义和娱乐性渐渐偏离这个变革原有的轨道,最终在人们对实际用途和简约风格的呼声中消弭。如今,在商业化的驱动下,产品被迫地要求更新换代,仅为了激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购买欲,或者是为了活跃市场等目的。不论何种原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设计产品涌进市场,很多产品成为时尚消费品、一次性产品,正在以二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为一个周期在市场上更新换代。这样的形势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不停地购买一些看似具有前卫精致的设计,但追根究底其实是不需要的东西。商业设计单纯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现代商业设计,市场的混乱,盲目的竞争,这无疑是在浪费有限的资源。[1]在日本有一个节目《大改造》,在节目中看见过脏乱的不得了的人家,那家人在工人来改造之前不得不搬出房屋内的家具,待到家具搬空了以后,不难发现房子本身即使是不做任何的改动,也是很好看的。很多时候需要改造的不是房屋,而是房屋的居住者的心态。换到产品上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不断更新的产品,而是找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子的产品。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物随处可见。能巧妙配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状态的功能,才更具有深刻的内涵。那些十几年前被大师们设计出来的经典之作能够经久不衰,至今仍然被大批量地生产,大概也是这样。
  极端的功能,以其过分理性、刻板、冷漠,引起人们的疑惑甚至厌恶。在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机器和产品都不难看到。物极必反,包豪斯一直是理性功能主义的一大代表,在其晚期,偏离了原来的本意,产生的国际主义风格,主要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非人格性的,已经完全远离了“为大多数人设计”的原则。人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人,更应该是从精神层面上的,是需要得到舒适享受的。理性主义最初的设想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批量化生产,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的设计产品,使得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更合理、舒适的住宅和生活用品。在偏离了这个方向以后,多元化的设计被直线、方形的盒子、黑白的颜色取代,使人感到刻板、冷漠,没有任何的装饰,以及各种使用上的不便,甚至引起人们的厌恶。例如,米斯·凡·德罗与菲利普·约翰逊于1958年合作设计的纽约克格莱姆大厦,为了追求建筑外表的整齐统一,表现出工整网格形状,牺牲了使用功能,室内没有任何装饰,仅有黑白两色。这种设计形式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世界设计的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设计。日本设计师山崎石于1972年为美国圣路易市设计的普鲁蒂·艾格住宅区,由于建筑如同监狱一般的“冰冷”,甚至低收入的穷人也不愿意入住,不得已于同年七月被政府下令炸毁。这一例子说明,人们有情感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设计如若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也必然不是好的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功能带来了更多的变化,产品的功能在日益增加。为了在一个产品之中能够囊括更多的功能,产品变得越来越让人疑惑不解。同时文化和艺术也对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区域上的不同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在产品风格和设计形式中表现出来。其中北欧国家的设计融合了两者,从而赢得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喜爱。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将人们困在了自己的房间里面,住房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场所。正因为如此,北欧国家对于家居舒适的追求更为强烈。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简单实用的传统设计观念,以功能主义为主,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设计简洁、直接、贴近自然,没有太多繁琐装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瑞典和丹麦等现代民族的设计风格。他们没有一味地模仿所谓的国际流行风格,而是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采用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材料,带有民族文化底蕴。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名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展览从1954—1957年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国际上广为人知。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却不似包豪斯后期那样严苛和教条。严格的几何语言被柔和了,边角被光顺成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称为“有机形”、“柔性功能主义”,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突出乡野的质朴,表现了北欧半岛的独有民族气息和当地人们对于家居生活的别致追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所取得的成功,不仅是设计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不是简单的以满足功能为唯一目的冷冰冰的设计,而是将人情、生活气氛和周到的细节统一于功能之下,处处考虑人本感受。可以把它总结理解为,以人为本又具有艺术个性气质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引导着斯堪的纳维亚的工业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2]瑞典现代设计师的代表人物马特逊(Bruno Mathsson)设计的扶手椅成为其中经典的案例。考虑到扶手椅作为坐躺休息之用,人体工程学的整体弧线设计和富有弹性的坐面材料保证了舒适功能的导向。用压弯成型的层积木来生产曲线型的骨架,使家具轻巧,同时又富于简洁曲线美感和设计感。材料上对于舒适性的追求也使得纤维织条和藤、竹之类自然而柔软的材料被广泛采用。目前为大家熟知的宜家家居就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典型体现。
  宜家注册于1943年,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在全球22个国家,有143个商场。宜家不仅仅是一间家具卖场,宜家在德国的广告中如是的说:“你是住着还是生活着。”宜家不只贩卖家具,更是把家具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人的情感层面,房子不是居住用的“机器”,而是个人生活方式的缩影。这种观念源自于宜家对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以其深厚的工艺传统为根本,辅以现代人文的功能主义,它借助高新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被赋予了人情、温情、烂漫的生活格调,将北欧的民主精神细致地反映在日常生活领域。浪漫与理性、平凡中透着精致、良好的功能,优美的形式与材料相辅相成,演绎出其独特的风格。从形式服从功能、形式是功能的结果这样的理性的功能主义,演变到形式服从功能,形式修正功能,更加的完善产品的功能。
  宜家大多数的顾客都表示,宜家具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去宜家购物是幸福的享受。当你在购物时,你就是在享受生活。醒目的颜色、温暖的光线,一切都了然地呈现在眼前。如果愿意甚至可以躺在宜家床上小睡,这不仅是单宜家作为商场带来的便利,更是优秀的设计带来的美好体验,没有任何不适和不和谐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这不正是形式与功能相得益彰的结果吗?
  在宜家的观点里,宜家家具能够满足好几年的日常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更久的时间。家具的购买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下一代还能够继续使用。下一代也需要有自己觉得合适的家具装饰的权利,宜家认为这是更为民主的做法。在宜家书架的表面不需要具有厨房工作台那样的耐磨度,因此材料可以差一些,对于使用者看不到的地方,宜家会用更为便宜的材料。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抱怨,宜家家具的质量不好,其实仔细想想,真的有必要用那么优质的材料吗?其实是不需要的。这是一种更适应商业化、更节约材料的设计形式,使得设计产品的每一部分所应用的料子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丝毫没有浪费。正是因此大大降低了宜家的成本,商品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优秀的设计产品。
  宜家之所以可以如此的成功,成为各个国家消费者都趋之若鹜的家具商品,与其与众不同的商品营销、广告宣传不无关系,但是归根结底,是宜家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趣味,在设计上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恰当融合。它把每一份材料都花在刀刃上的用料方式使成本大大降低,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优秀的产品服务。宜家设计的作品在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具有赏心悦目的幸福感受。宜家的生产销售模式更为符合当今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它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只要有更多好的设计产品进入市场,就可以规避商业化的弊端,使得商业化成为“为大多数人设计”的良好模式。宜家植根于北欧国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手工业生产历史带给它无限的创作源泉,孕育出独特的设计风格,从而做到立足本土,并进一步赢得世界的认可。这一切都是值得当代中国设计师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朱锷.消解设计的界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与《叶问1》之风格悲壮沉重相比,《叶问2》显然要轻松而活跃得多,这种差异固然源于结局设计上的不同,同时也与后者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息息相关:《叶问2》在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情绪的同时,又把这种反抗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殖民主义无疑激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涨,但对香港民众来说民族主义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生活。这样就能理解影片中多次出现有吃饭的镜头和温馨的家庭场面,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塑
期刊
【摘要】历史剧《风中绯樱》以著名的原住民抗日的雾社事件为主要情节,以影视史学与口述历史交替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该剧以私史与大历史相互映衬的视角,借着雾社事件抗日反殖的悲怆史诗探寻原住民的存在问题。    【关键词】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原住民;历史剧   “每次想到事件中死去的亲人,我的眼泪就会掉下来……”台湾原住民历史剧《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的余生者如是说。  电视剧《风中绯樱》是由“文建会”
期刊
【摘要】 电影《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则,然而它们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故事:《盗官记》围绕“强盗能不能当官”的疑问展现一个盗为民、官害民的畸形社会形态;《让子弹飞》则融入了导演姜文强烈的个人理念。小说仅仅是为电影提供了一个灵感,电影则通过大量的隐喻而与当下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性格的差异分析来看电影改编的得失。    【关键词】 《让子弹飞》;《盗官记》;
期刊
【摘要】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是她们倾注爱意,显示才能的最佳“橱窗”。本文深入探究的是贵州贞丰苗族的背带,其总体特点是体量大、颜色深、整体风格与服装相匹配。从纹样看,它承载了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观,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纹样中渗透了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崇尚,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背带在贞丰苗族女性的人生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勤劳智慧的象征,是母女代
期刊
【摘要】德化窑自宋代起就烧制白瓷,明清时达到鼎盛,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中国白”道释人物瓷雕作品。本文通过福建省文物总店珍藏的明清德化白瓷,按人物塑像类、陈设供器类、文房杂器类和日用器皿类等四大类,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德化窑瓷雕作品的种类与特点。其中重要作品有明代德化白瓷双螭耳簋式三足炉、明代德化白瓷堆塑蟹荷水注、清代德化何朝春款童子观音坐像、清代德化白釉渔翁坐像等。通过作品赏析,揭示了明
期刊
【摘要】戏剧鉴赏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它不仅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需要鉴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笔者以为,戏剧是一种“行动的艺术”,充分了解剧本、演员、导演等在戏剧行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戏剧。    【关键词】 戏剧;鉴赏;行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能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使人暂时忘却周围的环境,进入一个虚拟的时空之中,达到超越时空、因果
期刊
【摘要】《人类星球》是英国BBC公司历时四年拍摄完成的大型专题纪录片。该片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本片精致而优美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融汇交集,美妙的视听语汇连缀,将纪录片这一多维时空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记录片;《人类星球》;视听语汇    在制作过《地球脉动》与《生命脉动》等成功的纪录片系列之后,BB
期刊
【摘要】 “圆”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客家土圆楼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客家人将其人格理想倾注其中的精神殿堂。土楼形态的方圆轨迹演绎、圆融美学的八卦布局构造、向心有序的内部建筑空间,处处体现出尚圆文化对客家土圆楼的渗透。  【关键词】 尚圆;客家;土圆楼中国人崇尚圆形是千百年不变的传统,客家人尚圆就源于对中原的文化认同与一种自觉的传承。这种尚圆心理不仅渗透到客家人的语言、风俗习惯
期刊
【摘要】朱光潜将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作了区分。然而在此基础上,他仍然无法解释悲剧的崇高感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回到康德关于崇高是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观点,发现对于崇高感而言,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在发生机制上是相同的;并利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描述了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过程,将苦情戏的大团圆结局解释为这一过程在剧本创作上的心理沉淀。  
期刊
【摘要】歌剧是综合性艺术,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在综合性特点方面发掘不够。本文以原创歌剧《红河谷》对题材选取与创作、音乐、导演、演员等方面的创作为例,说明综合性特点的挖掘和歌剧各部门综合协作在打造原创歌剧的重要性。    【关键词】 歌剧;综合性;中国原创歌剧;创作    歌剧之所以被称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水平象征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它有其他舞台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