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法出新意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本文从古法、笔情、刀趣、新意四个方面着手,对篆刻创作之道进行阐述。
  【关键词】 古法;笔情;刀趣;新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自明清两代以来,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篆刻艺术经历了二、三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篆刻之道:古法、笔情、刀趣、新意四者缺一不可,治印如同收藏邮票,方寸之间尽显无穷奥妙。因而,篆刻创作应从古法、笔情、刀趣、新意方面着手。
  一、古法
  自元代吾丘衍著《学古编》开始,历代的篆刻家无不强调“以古学为法”。“印宗秦汉”这一印学术语,是前人在篆刻艺术实践时总结出来的关于篆刻取法的一条定律,对篆刻艺术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刻印,大都从临摹秦汉古印入手,这无不说明“印宗秦汉”是学习篆刻艺术唯一的法则。初学篆刻,以秦汉印为宗,是习印的基础。历代印论家都十分强调“印宗秦汉”的重要性。清代周铭《赖古堂印谱·小引》:“论书法必宗钟、王;论印法必宗秦、汉。学书者不宗钟、王,非佻则野;学印者不宗秦、汉,非俗则诬。”
  “印宗秦汉”是篆刻艺术的底本,如果不对秦汉印章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领悟是不会在篆刻艺术中有所成就的,正如同书法“不学二王,下笔便错”是一样的道理,不学秦汉印,是刻不出好印的。习印之道,临古乃必修之课,需博览钟鼎盘铭金石文字,烂熟于心,方能入理。周亮工《印人传》“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清代吴先声《敦好堂》:“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书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清代巴慰祖《四香堂摹印·自序》:“寻山之有昆仑,问水之有星宿海也”。即:须大量临古,求其精妙,“取法乎上”乃印宗秦汉,方能师古出新。只有对周秦两汉金石文字的深入体味和精熟掌握,摄取其意趣,表现其神态,方能妙趣横生,古意盎然。纵观古今篆刻大家,均以秦汉印用功最深,否则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来楚生、陈巨来等等概莫能外。
  古法是篆刻创作的依据,是本。总之,一切创作都要有所本。不学秦汉古印,印必无厚度深度;文人篆刻兴起之后的明清诸家流派,以明确的创作意识再造经典,他们的审美经验、技法总结细腻而具体,是后人的重要参照。古今相对,新旧更迭,今人对篆刻资源的挖掘已不局限于古玺、秦汉印和明清流派,隋唐印、元押等不被前代印人重视的印式亦成了取法对象。用今天的眼光看,篆刻学习的对象应是一切既存的篆刻传统。
  二、笔情
  篆刻艺术是表达作者心情的,也是陶冶欣赏者性情的。而这种情,依赖于印章中文字形式的表现。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其本质上即是书法,是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情有性的书法在印章方寸之地上的展示。齐白石说:“凡刻石有篆法得心之字,刀法也有得手处。”可谓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篆固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笔法。或轻或重、或曲或伸、或仰或俯、或去或往、或粗或细、或强或弱、或疏或密,各得其法。筆情是体现作品的韵味、意境和风格的所在,受作者个性、情趣、艺术修养和创作情感所支配。所以说笔情是作者创作情感的自然流露,若一味仿效他人,就会失去自然之美。篆刻创作应讲求神畅气贯,笔情墨韵,并采用各种可能的制作手段来表现墨稿的情性和趣味。这就是“印宗秦汉”、“篆刻宗清”的精髓所在,也是“自由则活,自然则古”这一艺术规律在篆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三、刀趣
  篆刻艺术把字用刀刻在印石上,既讲求笔意又追求刀趣。说到刀趣,就绕不开刀法,因为探求刀趣,首先决定于对刀法的看待问题。刀法,乃篆刻家执刀、运刀之方法。自古以来篆刻家对刀法的观点历来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多元论”、“使刀如笔论”、“二元论”、“纯技术论”等,甚至总结出刀法近二十种,主要包括:冲刀、切刀法,长刀、短刀及双刀法等,可见刀法乃很难说清之事。笔者以为刀法之妙,当用刀如笔,冲切结合,单双并重,心手相应,刀中有笔,笔中有刀,刀笔结合,融而为一。刀法是表现字法、笔法的手段。能充分表达篆书的力度和精神之处,还要考虑到刀与石(主要印材)相结合的刀石之趣。这是篆刻独立发展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说是篆刻艺术的个性。不同的刀法,会产生不同的刀趣。
  刀趣,有字内的刀趣和字外的刀趣。如:浙派篆刻着重字内的刀趣,但也带有字外旳刀趣。赵之谦的篆刻,重在雄厚不求斑驳,白文印字内的刀趣极好,他提出要“有笔、有墨、有刀、有石”,使刀法论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黄牧甫光洁一路的篆刻,重在字内的刀趣;写意一路的篆刻,字内字外都讲求刀趣。吴昌硕的篆刻,高浑苍莽,极尽字内外刀趣之妙。来楚生的篆刻也是如此,有时刻完之后,白文印在字外加上一刀,留红处点上数点,别生刀趣。当然讲求刀趣的同时也应该研究石质的不同。不同石质所刻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刀石之趣是篆刻艺术特殊性的基础,由于充分发挥了刀、石与笔结合之美,才显出了篆刻艺术的美。如果没有刀情石趣的效果,也就丧失篆刻艺术的特殊性了。
  四、新意
  “领略古法出新意”,是篆刻创作的总要求。学“古”是手段,出“新”是目的。“新”,是篆刻艺术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是篆刻艺术不断前进生生不息的动力。韩天衡先生说:“传统万岁,出新为万岁加一岁。”在创作上做到了出新意,也是从“法由法出”到“法由我出”的过程。明清以来篆刻流派的繁衍,就是篆刻艺术不断创新的标志。文彭是流派的鼻祖;何震是以“猛利”创其新;苏宣把篆刻与碑贴结合出新意;汪关以“和平”展新貌;朱简以突出笔意,独创新格;程邃合大小篆而为一,推陈出新;丁敬以“秦汉兼元明”开出新派;邓石如以“印从书入”独树新帜;赵之谦在用字上“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吴昌硕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上取鼎彝下挹秦汉,脱尽窠臼自创面目;来楚生以图形入印,独辟蹊径、前无古人;陈巨来把传统小篆体式和收藏与鉴赏印的章法相结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圆朱文印等等不胜枚举。
  在篆刻艺术的历史上,每个醉心印道的人,只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走进秦汉古印这个“营养库”,就会吸收进高质量的传统艺术的“营养”,获得清新的“万古清风”收益,从而元气大增,并揣着传统的精魂走出来,真正地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富 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由此可见,入传统是出传统的前提,也是篆刻艺术创新的根本前提和不二法则。
  总之,篆刻创作要努力追求艺术内涵的丰富,进而求得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享受,力求“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表现出多彩的艺术境界。这是篆刻家的艺术修养,是艺术造诣的积淀,是篆刻家学养的升华。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篆刻创作,将“古法、笔情、刀趣、新意”四者浑成一体熔于一炉,不断拓宽我们的眼界,勤练刀,多思考。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将治印进行到底,才能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
  (注:本文篆刻作品作者为艾国培)
  作者简介:艾国培,泉州画院办公室主任、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三级美术师。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剧《风中绯樱》以著名的原住民抗日的雾社事件为主要情节,以影视史学与口述历史交替的方式还原历史真相。该剧以私史与大历史相互映衬的视角,借着雾社事件抗日反殖的悲怆史诗探寻原住民的存在问题。    【关键词】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原住民;历史剧   “每次想到事件中死去的亲人,我的眼泪就会掉下来……”台湾原住民历史剧《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的余生者如是说。  电视剧《风中绯樱》是由“文建会”
期刊
【摘要】 电影《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则,然而它们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故事:《盗官记》围绕“强盗能不能当官”的疑问展现一个盗为民、官害民的畸形社会形态;《让子弹飞》则融入了导演姜文强烈的个人理念。小说仅仅是为电影提供了一个灵感,电影则通过大量的隐喻而与当下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性格的差异分析来看电影改编的得失。    【关键词】 《让子弹飞》;《盗官记》;
期刊
【摘要】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是她们倾注爱意,显示才能的最佳“橱窗”。本文深入探究的是贵州贞丰苗族的背带,其总体特点是体量大、颜色深、整体风格与服装相匹配。从纹样看,它承载了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观,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纹样中渗透了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崇尚,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背带在贞丰苗族女性的人生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勤劳智慧的象征,是母女代
期刊
【摘要】德化窑自宋代起就烧制白瓷,明清时达到鼎盛,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中国白”道释人物瓷雕作品。本文通过福建省文物总店珍藏的明清德化白瓷,按人物塑像类、陈设供器类、文房杂器类和日用器皿类等四大类,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德化窑瓷雕作品的种类与特点。其中重要作品有明代德化白瓷双螭耳簋式三足炉、明代德化白瓷堆塑蟹荷水注、清代德化何朝春款童子观音坐像、清代德化白釉渔翁坐像等。通过作品赏析,揭示了明
期刊
【摘要】戏剧鉴赏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它不仅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需要鉴赏者掌握一定的技巧。笔者以为,戏剧是一种“行动的艺术”,充分了解剧本、演员、导演等在戏剧行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戏剧。    【关键词】 戏剧;鉴赏;行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能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使人暂时忘却周围的环境,进入一个虚拟的时空之中,达到超越时空、因果
期刊
【摘要】《人类星球》是英国BBC公司历时四年拍摄完成的大型专题纪录片。该片用镜头探寻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本片精致而优美的镜头语言与音乐语言融汇交集,美妙的视听语汇连缀,将纪录片这一多维时空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记录片;《人类星球》;视听语汇    在制作过《地球脉动》与《生命脉动》等成功的纪录片系列之后,BB
期刊
【摘要】 “圆”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客家土圆楼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客家人将其人格理想倾注其中的精神殿堂。土楼形态的方圆轨迹演绎、圆融美学的八卦布局构造、向心有序的内部建筑空间,处处体现出尚圆文化对客家土圆楼的渗透。  【关键词】 尚圆;客家;土圆楼中国人崇尚圆形是千百年不变的传统,客家人尚圆就源于对中原的文化认同与一种自觉的传承。这种尚圆心理不仅渗透到客家人的语言、风俗习惯
期刊
【摘要】朱光潜将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作了区分。然而在此基础上,他仍然无法解释悲剧的崇高感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回到康德关于崇高是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观点,发现对于崇高感而言,悲剧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悲剧所要激发的情感在发生机制上是相同的;并利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描述了理性力量对“无限”的绝对把握这一过程,将苦情戏的大团圆结局解释为这一过程在剧本创作上的心理沉淀。  
期刊
【摘要】歌剧是综合性艺术,中国原创歌剧的创作在综合性特点方面发掘不够。本文以原创歌剧《红河谷》对题材选取与创作、音乐、导演、演员等方面的创作为例,说明综合性特点的挖掘和歌剧各部门综合协作在打造原创歌剧的重要性。    【关键词】 歌剧;综合性;中国原创歌剧;创作    歌剧之所以被称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水平象征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它有其他舞台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综合
期刊
【摘要】功能和形式一直是产品设计永远的话题,两者究竟哪一居于主要地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之下都有所不同,这与消费者的心态、偏好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特定时期,人们摒弃华而不实追求功能至上,过一段时间人们又对有着优美外观的设计万分追捧。经典的设计作品都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既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能在形式上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北欧的设计风格,在近现代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广泛认可,
期刊